产后康复不良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时间:2022-08-29 04:21:02

产后康复不良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摘 要】中医药在治疗产后康复不良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和疗效,产后康复不良主要表现为产后恶露不绝和产后缺乳。本文分析、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产后恶露不绝、产后缺乳及食疗与产后关系的相关文献,并对其临床研究进展做一阐述。

【关键词】产后康复不良;中医药;食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27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53-02

产后即产褥期,是指子宫从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孕前状态所需的时间, 一般为6-8周。分娩虽是种生理现象, 但对产妇而言却是一种强烈且持久的应激源[1]。研究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2000余万产妇, 在产后自然恢复的过程中, 约有70%的妇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后康复不良[2]。随着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及产后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逐渐认识到了产褥期康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产后康复不良最常表现为产后恶露不绝和产后缺乳等病症。

1 产后恶露不绝的中医研究概况

产后恶露不绝是指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d 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相当于西医学的子宫复旧不全和晚期产后出血。西医对产后恶露延长的治疗主要运用抗生素加缩宫素,必要时予以清宫,但由于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对哺乳的影响限制了临床的应用。

1.1 病因病机

《医宗金鉴》云:“产后恶露……若日久不断,时时淋漓者,或因冲任虚损,血不收摄。或因瘀行不尽,停留腹内,随化随行者”。《胎产心法》对产后恶露不绝的认识:“产后恶露不止……由于产时伤其经血,虚损不足,不能收摄,或恶血不尽,则好血难安,相并而下,日久不止,渐成虚劳。”《傅青主女科》云:“产时恶露随下,则腹不痛而产自安。若腹欠温暖,或伤冷物,以致恶露凝块,日久不散,则虚症百出”。 诸位医家对恶露不绝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外乎为多虚、多瘀、多寒。对于本病的发生机理多数认为是冲任不固,气血运行失常。

1.2 治疗概况

1.2.1 中药内服

历来医家均把生化汤作为产后病的一张常用方,《产宝》、《胎产心法》、《张氏女科》、《妇科秘书》中生化汤为产后必备方。近年来对生化汤治疗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研究颇多。现代药理研究证明[3]: 生化汤可促进离体及产后子宫收缩。吕氏等[4]自拟加味生化汤治疗自然分娩及剖宫产产后恶露不绝,方药组成为: 当归、川芎、炮姜、桃仁、益母草、炒蒲黄、五灵脂、茜草、川牛膝、炙甘草等,10d为1疗程, 共治65例, 治愈54例, 好转7例,总有效率93.8%。吴氏[5]观察当归生化汤对剖宫产产后恶露不尽的治疗效果(药物组成: 当归、川芎、炮姜、党参、益母草、黄芪、阿胶、炒艾叶等),7d为1疗程,总有效率90.0%。张氏等[6]采用益气养血祛瘀法治疗产后恶露不绝(方药组成为: 党参、黄芪、当归、川芎、益母草、焦山楂、荆芥、大蓟、小蓟、红藤、败酱草、五灵脂、桃仁等),对照组采用琥乙红霉素加缩宫素治疗,各治33例, 治疗组治愈24例, 好转9例,有效率100%,优于对照组的78.8%,且恶露停止时间较对照组短。王氏[7]自拟活血化瘀汤治疗产后恶露不尽,处方为: 当归、川芎、赤芍、丹参、桃仁、红花、香附、益母草、鸡血藤、牛膝等,共治55 例, 治愈31例,有效18 例, 总有效率89%。

1.2.2 成药治疗

徐氏[8]等观察益母生化合剂促进产后子宫复旧的治疗作用,(处方为: 益母草、泽兰、莪术、五灵脂、茜草、当归、黄芪、肉桂、香附、白及等)共治120例, 显效63例, 好转56例。陈梅[9]将产后恶露不绝(气血亏虚挟瘀证)患者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3 例和对照组61 例,治疗组服用益宫颗粒,对照组服用产妇康颗粒,两组疗程均为6周。结果患者子宫三径情况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的愈显率为82.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41%。

1.2.3 外治法

王氏等[10]采用电针法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良,针刺主穴:气海、关元或中极、子宫,治疗组共治62例, 治愈58例,有效率93.5%。刘氏[11]应用子宫按摩法观察剖宫产术后的子宫出血情况,术后2h平均出血量, 观察组(183.12-23.18) ml, 对照组(242.16-25.52)ml,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1例发生产后出血(1%),对照组6例发生产后出血(6%),差异有显著性。王氏[12]观察暖宫贴对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疗效,治疗组60例使用女士宝暖宫贴, 1d一贴, 3d为1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益母丸,加服氨苄青霉素,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产后恶露不绝总有效率分别为91.16%和86.16%。

2 产后缺乳的中医研究概况

产后缺乳是产后乳汁甚少, 或逐渐减少, 或全无, 不能满足哺乳的需要。近年来,由于产妇年龄趋于增高,加之剖宫产率上升,以及妊娠期营养不均衡、精神过度紧张等诸多因素,产后缺乳有上升趋势。母乳喂养不仅含有特殊的免疫物质,最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增进母子情感的交流,促进婴儿的智能发育,同时通过婴儿吸吮乳汁可刺激母体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有利于生殖器官及有关器官组织得以更快恢复。所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除有明确医学指征者外都必须施行母乳喂养。防治产后缺乳,尤其是促进产后初乳的分泌,对于提高母乳喂养率,实现我国及全球母乳喂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13]。

2.1 病因病机

乳汁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与气血同源,赖乳脉、乳络输送,经泌出。如程若水所说:“胎既产,则胃中清纯津液之气,归于肺,朝于脉,流入,变白为乳”。缺乳病名始于隋・《诸病源侯论》, 认为缺乳皆因津液暴竭、经血不足而导致。唐・《经效产宝》则认为“气血虚弱, 经络不调”为缺乳病因。宋・《三因极- 病证方论》分虚实论缺乳,“产妇有两种乳脉不行, 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 有血少气弱涩而不行者, 虚当补之, 盛当疏之。” 清・《傅青主女科》言:“失乳乃气血之所化也, 无血固不能生乳汁, 无气亦不能生乳汁。”“气旺则乳汁旺, 气衰则乳汁衰,气涸则乳汁也涸, 必然之势也。”因此, 气血虚弱以致乳汁化源之不足或情志抑郁致肝气不舒影响乳汁生成, 是导致乳汁缺乏的主要发病机制。

上一篇:浅谈护士如何做好职业安全防护 下一篇:杜仲“入肾经”功效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