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时间:2022-08-28 09:34:15

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摘 要: 网络语言是网民用于网络人际交流的词汇和符号,其对语言规范系统的冲击不可避免,语文教学必须积极直面应对互联网时出的挑战。

关键词: 网络语言 语文教学 直面冲击

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旺盛的求知阶段,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特别高,他们习惯于挑战传统维护新鲜。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则能青少年群体的这一需求,对学生具有不可阻挡的吸引力。网络语言越来越挑战传统的语言文字书写、内涵及语法结构的规范要求,新生词汇层出不穷,令成年人应接不暇,而青少年则乐此不疲。网络语言究竟能否走进语文课堂,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网络时代语言变化的挑战,语文老师该如何正视网络语言呢?

一、什么是网络语言

什么是网络语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给出的权威标准是:“指网民在网上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系统等里面习惯使用的特定词语和符号。”周洪波认为:“网络语言,是专指网民在网络交际活动中作为工具使用的,区别于中国语言文字的语言符号系统。它包括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文字、符号、字母以及杂糅组合而成的各种表意图形,表达的意思是在广泛的网络交流当中约定俗成的,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而并非是技术层面支持网络应用与运行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诸如C/C++之类。”①郭庆花认为:“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②戚晓杰认为:“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③

网络语言是为应对网络交流的表达要求而产生的,互联网时代要求人们在网络资源中以更快的速度、更有吸引力的表现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网民对文字的要求从精确性、完整性降低到对方能懂即可的程度。年轻一辈在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融入年轻个性——区别于上一辈成年人的用词习惯。于是互联网每天都会涌现出成百上千的网络新词,这些新词经过年轻人的选择使用后,开始大面积流传,获得较大范围的普遍认可,它的内涵相对固定和集中,有些则悄没声息地被替代和遗忘。所以笔者认为,所谓网络语言,是网民用于网络人际交流的词汇和符号。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由此我们总结,网络语言是基于网络人际交流的要求,使用于网络条件的交流词汇和符号。基于网络人际交流的基本特点——人与人的沟通关系是通过两台有空间距离的PC凭借互联网的嫁接——网络语言的目标是使空间被实际隔离的双方能够立即明白对方的表达信息,如果发出和接收双方具有共同的理解基础,双方共同认可的语言可省略较多的铺陈前提,变得非常简约;因为言者与听者是存在实际的空间距离的,所以,网络语言无法借助日常语言使用中常伴随有的表情、手势等辅助系统,故而使用网络语言时,为了克服表情缺陷,大量的网络符号应运而生。因此,网络语言具有简约性、形象性的直观特征。

另外,时代潮流的快速更新让新生一代有充分的迫切的摆脱传统规定之束缚的需要。当新生一代迅速掌握网络工具(并且在此方面领先于老一代人),年轻一代的创造性天赋在网络语言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肆意的发挥。网络语言作为新时期信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语言在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变体,也是汉语发展过程中语言形式的一种创新。创新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传统语言学与高科技产品相结合以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它方便简约,形象生动,便于网上快速交流,也颇适应新生代的表达要求与习惯。从心理学层面上,网络语言的日新月异是年轻人求新求异气质的淋漓表现。尽管传统语言中有了一些明确的表达概念,但网络依然创造出更多的表达式,以显示年轻人对陈规传统的超越。在这场两代人争霸世界的网络战争中,毫无疑问“突破”是最活跃的口号,由此网络语言深刻地反映出“反规范性”的特征。

三、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语文教学必须积极直面应对挑战

就像网络对现代人生活工作方式的冲击无可避免一样,网络语言对语言规范系统的冲击同样不可避免。语文教学必须积极直面应对互联网时出的挑战。

首先我们要善于发现网络语言系统的正面效益。“网络语言具有简约性、形象性、数字化等特点,便于输入。随意性的表达方式、口语化的表述形式及图画性质的表现手段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网上也确实诞生了一些极具趣味性、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潜水”(特指论坛里那些只看不回帖的人)、“汗”((1)感叹词,形容词。被震惊后,尴尬、无奈、无言以对的感觉。(2)甘拜下风,自叹不如。可做动词使用)等。此类语言变体的产生及其发展不但满足了人们网络表达的需要,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表达,为具有凝重的历史底蕴的汉语增加了的现代活力。“网络语言更多地有着生动幽默的表达效果,丰富了现代汉语语料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判鉴赏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④。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个人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更是取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速度,甚至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发展成大众语言。

其次,网络语言离开网络环境的超范围使用是需要合理引导的。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也必然存在着其发生、发展的依据。它并不是网民的随意创造,而是顺应时展的一种必然。有专家甚至预言网络语言的一部分词汇将进入日常交际,甚至可能进入汉语的常用和基本词汇库⑤。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网络语言确实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而中学语文教学是讲求规范性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使用或者拒绝使用网络语言必然产生一定的冲突。作为教育对象的中小学生是一群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喜欢新事物并受其影响,在他们学习传统语言,为语言打基础阶段,教师通过语文教育,加强语言规范性是必然选择。《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等同,语文学习资源无所不在。”据此理解,互联网显然并不能被排除在语文的生活之外,互联网及网络语言长驱直入传统语文领域并施以重大影响在所难免,我们同时必须坚信,网络语言“入侵”的是语文教育的“内容”领域,而不是形式领域。语言形式的基本要求——规范性要求语言教育的基础不能动摇。

如何做到规范网络语言?这可能是整体的社会学问题,超越中学语文课堂的空间要求。对于进入课堂领域的部分网络语言,作为语文工作者有义务进行相应的规范改革。一些网络语言具有创造性特点,本身并没有违反已有的语言规范,比如“潜水”、“水军”、“黑客”等只是网络时代为这些新创词汇注入的新内涵,还比如大量的成语在网络语境下注入了新的内涵,如网民们在形容遇到麻烦时自己应接不暇会说“各种手忙脚乱”、“各种语无伦次”。这些语言使用并没有超越原有语境,表达和接受不会产生歧义,相反更映衬语言的风趣。那么对这些使用频率较高、内涵鲜明的网络用语,有可能在未来短期进入现代汉语组成部分的网络词汇,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争议、使用,在较多的“口头”表达使用之后,再允许少量地有限度地进入写作运用。语文课堂必须重点“规范”的是同音错别字,出于快速输入的需要,大量使用拼音输入法的网民,在输入语言是会产生较大量的同音错误,而在两台PC上的主人显然心领神会,不受错别字的影响,完全和继续着双方的交流。离开PC及互联网语境,人们使用语言是不以拼音输入为支撑的,同音别字在语言规范是“错误”的表达,我们觉得对明显违背语言规范的用法,应该坚决反对在语文表达上的使用。

网络已经成为21世纪生活的一个部分,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严格遵守语文的必要规范,加强语文基础教育,让21世纪的主人在网络时代和未来其他高科技产品时代,掌握语言技巧,同时也令传统的语言文字在E时代散发独特魅力。

注释:

①周洪波.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②郭庆花.网络语言的文化评价及其建设.宜春学院学报,2010.6.

③戚晓杰.网络语言特点探微.语文建设,2001.8.

④彭巧燕、贺方春.网络语言与语言教育.教育探索,2007.6.

⑤李铁范.网络语言研究综述.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9)1.

参考文献:

[1]戚晓杰.网络语言探微.语文建设,2001,(8):14-151.

[2]李军.浅谈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2.(6):265-266.

[3]仲伟丽.网络新语文运动.专访申小龙:革命来了.

[4]宁方民.网络语言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及规范.教学与管理,2005.5.

[5]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语文建设,20001.

[6]王先霈1.语言是否应该纯洁,是否能够纯洁.湖北大学学报,2003,(5):31.

[7]李宇明.语文现代化与语文教育.语言文字应用,2002.1.

[8]薛薇薇.语文教育终极目标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9]聂桂兰刘洪.语文教育中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与策略.江西教育科研,2007.1.

[10]钟立群.语文教育困境探略.时代教育,2007.8.

[11]刁晏斌.网络语言三题.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5.

上一篇:应用写作教学实训平台的构建探讨 下一篇:立志,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