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络冲击力

时间:2022-10-18 12:49:36

感悟网络冲击力

摘 要:本文作者通过阅读西班牙著名学者曼纽尔.卡斯特的著作《网络社会的崛起》,感悟一个正在悄然浮现的新的社会结构--网络社会,在这个社会形态中,一切固有的经验、规律、方式等等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学问题都因不再为我们所熟知而变得耐人寻味。如何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顺应环境、适应社会,进而能动地改造社会,成为当代社会的每个年轻人都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感悟;网络社会;冲击力

选择这本书阅读的初衷是因为她与我的专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密切相关,网络化信息环境是我所学专业领域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探究的一个问题,《网络社会的崛起》应该能为我更深刻地理解这个特殊而又普遍存在的信息环境提供一个更全局、更概括的视野。并以此为基础,使我更深层次地理解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的信息获取、存储、传递、吸收、增值、再生等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传统课题,提供更高的思考基点。

然而实际阅读此书的过程,让我认识到自己对书名的理解当然是多么的直白和粗浅,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感悟的过程,此书洞察了一个正在悄然浮现的新的社会结构--网络社会,并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这种社会形态中人及其所处的大环境正在和必将发生的改变。因此我将此文命名为:感悟网络冲击力。作为正在和必将深深经历这样一种社会变革的一代人,这本书,让我有意识地感悟了一个正在潜行中的世界性社会趋势--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曼纽尔・卡斯特《信息时代三部曲》中最厚重、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信息时代三部曲之一:网络社会的崛起》(1996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信息时代三部曲之二:认同的力量》(1997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信息时代三部曲之三:千年终结》(1998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三本书总共100多万字,大量的数据图表,数千篇参考文献,是迄今为止,全球研究网络社会的最恢弘和庞大著作之一。作者从城市经济结构与劳动结构入手,以全球化的眼光对三个相互联系的领域--信息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变化作出了宏观的考察。

信息技术作为有史以来最具亲和力的技术,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由技术本身引发的,而非单向地有社会所决定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成为现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使得弹性化的工作、个性化的劳动力和不稳定的生产关系正逐步成为现代生产力形态的主要趋势。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向我们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我们似乎熟悉而又的确陌生的新的社会形态。

如果我们仅仅从产业的视角来考察IT业和互联网业,那么我们对信息技术引发的革命--信息化的把握,必将会忽略对深层的本质的揭示,而导致肤浅、片面。卡斯特所指的"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是一种社会形态,其中"网络"(network)并非是指互联网(internet)或者电脑网络(computer network),而是指"一组相互连接的节点(nodes)",而"什么是具体的节点,根据我们所谈的具体网络种类而定"。卡斯特分析的是网络社会中最根基性的问题,所以说他观察网络社会的眼光是高屋建瓴的。

在曼纽尔・卡斯特的眼中,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信息空间(他也称为"虚拟空间"、"流动空间"、"网络社会")的重组。流动空间具有三个层次:电子化的互联构成了流动空间的第一个物质基础;节点与核心构成了流动空间的第二个层次;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的空间组织构成了流动空间的第三个层次。在卡斯特的视野中,网络社会既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信息技术就像工业革命时期的能源一样,重塑着今日社会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技术范式,引导着社会的再结构化,从而改变了社会的基本形态。在这个社会形态中,一切固有的经验、规律、方式等等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学问题都因不再为我们所熟知而变得耐人寻味。

感悟之一:技术决定着社会,还是社会控制着技术?也许我根本不能这样设问,但事实上卡斯特本人也认为,社会能够掌握技术,特别是每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策略决定性的技术,相当程度地塑造了社会的命运。信息技术革命渗透全球范围捏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所以有人说信息社会,掌控信息技术等于掌控了世界(整个人类世界),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其合理性的,就象影片《骇客帝国》中为我们呈现的未来人类的生存状况,在社会中形成的反响也足以说明它并不一定全是无稽之谈。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在面对信息技术时,社会所能提供的只能是因势利导,把握先机的配合,以便给每个社会个体创造一个释放了传统束缚的更加自由社会。

感悟之二:经济与企业的未来存在,及其伦理基础?卡斯特在其书中概括性地将新经济表述为:生产、消费与流通等核心活动在全球尺度上进行,经济体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取决于其能否有效生产、处理和利用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而且其增进和持续是在企业网络之间的全球互动中进行的。而网络企业作为新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包括两种基本属性:连接性,指促进组成部分之间的无障碍沟通的结构性能力;一致性,指网络目标机器组成部分之目标之间利益的共通程度。网络的主体中的多重性以及网络的多元性拒斥了统一的"网络文化",卡斯特认为这种网络企业的多样运作下的文化,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文化,是每个策略决定的文化,是经验与利益的拼凑,而非权利与义务的。新经济史潜在的社会后果是什么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感悟之三:网络社会的就业态势?劳动过程是社会结构的核心,卡斯特指出网络社会殊的生产过程引致了新的分工,他通过提出三个向度建构的类型学来分析这种新的分工:就创造价值而言,围绕信息技术而组织的生产过程中的就业者被区分为:指挥者、研究人员、设计者、整合者、操作者和纵者;就创造关系而言,就业者被区分为:网络工作者、被网络连接者和被隔离的劳动力;就制定决策而言,就业者被区分为:决策者、参与者与执行者。信息技术在工厂、办公室与服务业之间的扩散,重新点燃了几个世纪以来工人对于被机器取代的恐惧,在这样的情景中,劳动者在操作层面被瓦解,在组织上被片段化,失去了集体认同,底端的简单劳动者将会丧失自主性。无工作社会与弹性工作者对人们而言到底又意味着什么呢?

感悟之四:自我的虚拟存在,还是现实存在?在互联网世界中,所有的节点,只要它们有共同的信息编码(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成就目标),就能实现联通,构成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凸现,意味着人类经验的巨大变化,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生活在既真实有虚拟的二重世界里,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视、广播等媒体构成的单向沟通体系发生了改变,互动成为了可能,媒体不再具有强制性,个体有了选择的自由。而网上购物、交友、聊天、游戏甚至发展网络恋情等等成为了普遍的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内结合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另一方面,在网络社会中除了自我,一切都可以流动,一切都可以构型,社会被区为一个个片段,网络与自我成为了对立的两极,人的主体性也许不过是网络上的一个个"节点"而已。自我的存在与缺席,真实与假象你我难分,都会形成自我认识和认识他人或社会时的错位和偏差。

感悟之五:流动空间中时间和空间的社会意义?卡斯特认为,在网络社会中,空间可以区分为流动空间和地方空间,除了原来意义上的地域空间外,网络的出现使信息在流动空间内横越全球并将网络彼此相连。流动空间具有三个层次:电子化的互联构成了流动空间的第一个物质基础;节点与核心构成了流动空间的第二个层次;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的空间组织构成了流动空间的第三个层次。网络结构中,传统上的地域概念丧失了意义,我们不再需要拥挤于狭小的城市空间,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在地理上获得延伸。对于时间,卡斯特认为现代性可以被构想为时钟时间对空间与社会的支配,而无时间之时间,则是网络社会正在浮现之社会时间的支配形式,它的存在压制了传统的机械时间和生物时间,死亡受到质疑、战争转瞬间开始却又终结,在其脉络中运行之现象的序列秩序发生系统性扰乱,时间的前后关系已然与现在的概念迥然有别。

感悟之六: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平等问题,这是一个在此书中没有被明确提出的问题,但从信息社会一词出现至今,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就一直没有中断过,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网络社会的逼近可能使他们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错过了工业社会发展黄金时期的他们,在网络社会初现端倪的今天,在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和丰富的同时,更多的还是担忧,信息鸿沟,信息差距,信息隔离等,无时不在提醒他们,自己并不是网络社会的宠儿,如何在网络社会中,在全球范围内争取信息平等的权利。接受信息化冲击对于他们而言必将是一个漫漫征途、艰险历程。

总之,社会演变的脚步不会有片刻的停歇,新的社会结构、规则与定律正在确立。正如克兰兹伯格第一定律所说:技术既无好坏,亦非中立。而如何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顺应环境、适应社会,进而能动地改造社会,则是当代社会的每个年轻人都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当我们咬断自己的手指都无法判断自己存在于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人们将以何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呢?当技术发达到我们可以随意从他人知识库中抽取需要的知识,那么还怎样区分我就是我,而非他呢?当网络发达到我们连些微小的隐私都无法保有,人们将怎样保护自己在思想上的私有领地呢?当技术发达到婴儿可以无须母亲的呵护,幼童可以离开家的庇护时,人们之间的亲情将怎样维系?当网络社会发展到每个人的生活只需要和信息网络和信息产品打交道,那么集体感和归属感怎样在网络社会中得到呢?网络社会中,对于在人类社会中独处的我们,等待到的将会是些什么呢?这就是《网络社会的崛起》带给我们的遐想和思考。

上一篇:论占有之诉的存废 下一篇:高中体育教学方法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