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中的误区与出路

时间:2022-08-27 08:43:21

多媒体教学中的误区与出路

目前,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普及率持续上升,很多学校达到了教师每人一机,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正确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能突破沿袭多年的“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增强感染力,从而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通过参加听课、评课,我发现在多媒体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一、课件制作费工费时,内容与课堂脱节

制作课件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求制作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库。但现实是,使用课件的学科教师因为缺乏计算机知识,只能提供教学设想,不能参与制作,只能委托从事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而受委托者又很难把握其教学设想,很难理解和把握其教学内容,这样,最后的效果多不尽如人意。制作过程还要学科教师全程指导课件制作,如此费工费时,用于参加比赛还说得过去,但应用于平时教学,就有哗众取宠之嫌。因此,有必要让学科老师多参加计算机培训,提高课件制作水平,让学科教师自主开发课件。

二、课件形式喧宾夺主

多媒体集文、图、声、画于一体,几乎无所不能,与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有些人认为它能彻底优化课堂教学,希望课堂内容全面多媒体化。而在具体的教学中,片面追求表面的新颖、直观,而忽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追求画面精美,二维三维动画的大量应用,而使课堂变成了电脑动画欣赏课。这样,学生被太多信息干扰,感官的刺激太多,反而造成其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后果,从而抑制了其深层思维活动。如此一来,课堂教学效果反而更不理想。

据专家研究,人类获取的信息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因此,视听结合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获取和记忆。但是,动态的图像速度不易控制,画面不易重复,不易看清局部的内容。有的课件配上了解说,但解说太简单,甚至不标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理解。有的还配上音乐,音乐对思维有干扰作用,有的学生可能被音乐吸引,而不理会所学知识。因此,要表现局部与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时,尽量用静止的图片,教学课件除了必要的音响与解说外,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不能表现内容的声音,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三、信息节奏快、容量大,学生消化不良

多媒体课件文字、图形、音像的大量应用,强化了学生感官刺激,虽利于知识的快速传授,但同时也造成了综合传递的信息量过大的事实。围绕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强化,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这样一来,课堂的内容多而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势必造成“走马观花”,幻灯片一张接一张,令学生目不暇接,留给学生独自思考的时间却寥寥无几。一堂课结束,学生除了对色彩鲜艳的图片留有印象外,对知识点的掌握则少得可怜。多媒体教学课上大量存在的多节课内容合并成一节课完成的现象,表面上看似知识系统完整,但在短短的45分钟内,让学生接受了过多的新知识,学生往往会消化不良。

四、投影取代板书,屏幕取代黑板

有人认为,由于多媒体的出现,可以告别黑板与粉笔,用屏幕遮挡黑板,以画面代替板书,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多媒体课件呈现的“板书”与传统板书比起来缺乏灵活性和可逆性,对“突发事件”是不可预料的。传统教学是师生间的对话,在课堂中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教师的一句称赞,一个动作都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得课堂变得有人情味。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人机对话”代替了“师生对话”,学生听到的是制作而成的声音,教师操纵鼠标,学生眼看屏幕,师生间没有了语言、动作、眼神的交流,不能形成互动的氛围,难以交流感情。

如果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构成的“多媒体课件”,还是不做为好。因为图片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避免了资源浪费。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中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五、多媒体取代其他媒体

从电教发展的历史看,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幻灯机、投影仪等媒体并没有因录像机、计算机的出现而被淘汰,而是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也不例外,美国学校的计算机普及率几乎已达100%,但也仍在使用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等各种教学媒体。从教学需求的角度看,电教硬件的发展并不是要用一种产品去替代另一种产品。各种媒体各有所长,并非可以互相替代。可以肯定,在未来的电教硬件清单中,一定包括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影碟机、照相机、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及网络等。因此,常规媒体不会过时,应提倡多种媒体并存。比如一堂计算机维修课,要学生认识显卡,与其在课件中插入各类显卡的图片,还不如拿几张显卡实物让学生实际观察。

六、多媒体教学替代教师教学

目前,许多多媒体课件,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匹配的解说与分析,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只要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皆迎刃而解,整节课就点点鼠标,讲几句串词就算完事,学生整节课就像看电影一样,教师成了“放映员”,丢掉了“主导”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的地位。其实,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尽管多媒体教学能代替教师进行讲授,但这只是代替了教师的一小部分工作,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始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信息,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监督,并且要对课件进行评鉴和解释,要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作为一个为我所用的教学工具和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决不能让“电脑老师”取代自己。

七、多媒体模拟实验代替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理解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多媒体模拟实验,演示性和直观性都很强,但充其量只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当然,对于一些耗时太多、花费过高、在实验室中无法完成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是很可取的。

八、多媒体剥夺学生思考乐趣

课件设计地过分直观,实际是对学生学习乐趣的粗暴剥夺。物理中的原子核结构,化学中的电子云,课本上的图片已经足够,适当讲解学生即可理解,但如果再使用三维动画演示,一是可能不严谨,不符合科学真实,二是本来学生可以在脑海中生成的图像被强制统一成固定的模式,学生失去了思考的乐趣。语文教学中文字的魅力,要多读、多思方可意会,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笔优美传神,阅读时脑海中形成的美丽图画被未名湖畔的荷花图片取代,未免无趣。与此同时多媒体展示的形象强加于人,形成了一种形象霸权,代替了每个学生个体大脑中的“再造”形象。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发展。

九、课件不能共享,使用率低

课件设计时,应用的是一位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适用于某个学科教师的教法,其他老师可能教法不同,思路不同,无法应用。

课件制作完成后,多是可执行程序,修改很不方便。也有的老师出于保护劳动成果的目的,不愿将课件与他人共享使用。

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明确教学的主要目标。不要拘泥于形式的花哨,不求内容多而全,不要面面俱到,力求精而少。尽量把原本属于学生思考的时间归还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随时提出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跟着鼠标转。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造各种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去应用他们所学得的知识。从课件制作工具方面,最好采用易掌握的软件,如PowerPoint,2003版本功能已经非常强大,修改也非常方便,普及率也高。课件设计阶段,成立由教师、电脑专业人员、管理人员的联合体,可以让同科多位教师共同研究教学设计,制作脚本。课件内容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即可。同一地区的教师可以利用地理优势互通有无,互利互惠,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强联系,共同探讨,也可以在学校,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建立“素材库”,“课件库”加强资源的共享。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在软件中用超级链接结构实现教学信息的灵活获取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的重新组织,适合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因材施教,还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培养思维能力。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不可能完全取代现行的教学方式的。那么如何正确对待认识多媒体教学呢,其实先从概念上说,它应叫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应正确认识它。只有摆正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才能有效地最大限度的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克服弊端,适应形势,让多媒体真正走入课堂。在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无计划地滥用。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

上一篇:关于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 下一篇: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中民间游戏的有效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