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巧借标题,把握诗意

时间:2022-08-27 06:03:44

诗歌鉴赏:巧借标题,把握诗意

标题即题目,题者“额头”也,目者“眼睛”也。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诗歌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在鉴赏诗歌时,关注诗歌的标题对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品味诗歌的语言以及判断诗歌的表达技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研读标题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交代事件。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写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通过标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进而可以推断上片的“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和下片的“尘随马去,月遂舟行”均为比喻,分别表现离别之苦和思念之切。

李肇的《题李世南画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进而断定本诗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第二、明确对象。

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读标题知道整首诗是描写的是“夜雪”,而全诗没有一句正面写雪,可知通篇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通过标题可知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再结合诗句不难读出作者淡然的心境,高洁的人格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

《未展芭蕉》:“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如果不看标题,则很难理解诗句中的“烛”“蜡”“芳心”“书札”,甚至会误认为该诗描写了一个害羞女子的形象,但当看了标题后,就会明白上述四者均为比喻,都是描写“未展芭蕉”的。

再如,《咏梅》《早梅》《画菊》《石灰吟》等等。通过标题可以判断这类诗歌一般是采用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来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手法上也大多采用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等间接的传情达意的方式。

第三、点明主旨。

这类诗歌的主题在题目里已经体现,考生只要将诗歌的具体内容和题目结合起来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例如: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先从标题入手,一个 “闲”字和诗歌最后一句 “闲看儿童捉柳花”就可以读出诗人悠闲恬适的感情。

再如:

生查子愁风月

贺铸

风清月正圆,信是佳时节。

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

心将熏麝①焦,吟伴寒虫②切。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

通过标题即可判断诗人的感情是一“愁”字,通过“熏麝”这种香料可判断抒情主人公为一女子,她应是为相思而愁。

这样的题目很多,如:李绅《悯农》陆游《书愤》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等等。

第四、奠定基调 。

如:《长恨歌》《长门怨》《玉阶怨》《伤田家》《哀王孙》等等,其中“怨”“恨”“乐”“伤”“愁”“哀”便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考生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对诗歌进行深层次分析,拟写答案。

再如:

刘《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题为“新晴”,雨过天晴人们的心情自然舒畅,这为全诗奠定了“愉悦”的感情基调,再结合诗句便不难把握诗人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为全诗奠定了凄凉哀痛的基调,进而可以理解诗中三、四句运用的比兴手法,前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晁衡高洁的品德;后句寄兴深微,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怀念之情。

总之,把握诗歌的标题是解答诗歌鉴赏题的重要一环,只要善于通过标题捕捉关键信息,再学会用诗句验证,就会将“诗歌鉴赏”化难为简了。

上一篇:音乐教学四步曲 下一篇:也说用好语文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