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8-27 10:49:14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摘 要 课程考核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一环,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本文总结了我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与实践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考核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 高职 考核模式 汽车制造与装配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32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urse Examination Mode

LIN Fenggong, CHEN Zhen

(Dept.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 Shiyan, Hubei 442000)

Abstract The course examin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vocational, which has a strong guiding role. In the paper, we have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ourse examin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explored and practiced course examination mode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with some succes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 examination mod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reform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还应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社会能力。高职专业课程的考核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它引导、督促和约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①我院已有“过程性考核和水平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大框架,但因专业不同、课程不同,课程考核模式也应不尽相同。探索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模式,使之更能全面地、客观地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情况,才更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使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更加贴近企业和符合社会的需求。现结合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的历程,谈谈本专业的做法。

1 原专业课程考核模式的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原专业课程考核模式的分析,认为原考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高职教育的目的,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②③④⑤

(1)课程考核模式单一,不够多样化。大部分课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采用以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平时课堂表现、作业、考勤等)按比例构成的课程考核模式,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无法合理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导致学生及格率低下、教师登录成绩时的“痛苦和困惑”。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课程考核内容片面,不够系统化。因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考核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原理掌握情况的考核,忽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并且一张试卷很难涵盖课程的全部内容。此外,教师在试题设计时只根据课程知识的重要性和自己主观意愿,未能与行业企业的专家、能工巧匠进行有效沟通,所考查的知识、内容是否符合行业企业实际需要不得而知。这助长学生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甚至考试时搞“小动作”,不仅不利于考查学生知识结构,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考风端正、考纪严肃,更甚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有悖于高职教育的真正目标。

(3)课程考核主体单一,不够多元化。除了认知实习、生产见习和顶岗实习以外,课程考核主体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教师,未能将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引入课程考核中来,并且学生很少参与评价,或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这导致任课教师成了教、考、评的主体,课程成绩由教师自我把关,成绩由教师“说了算”,很难保证考试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4)考核对象层次不一,不够差异化。虽然目前专业学生普遍层次较低,但是矮子里也能拔将军。实施面向全体专业学生设计的统一命题的标准化考核,未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也未给学生弹性化、人性化的能力发展空间。

2 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1)转变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充分调动教师进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课程的负责人、实施者,通过教研室组织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解国家相关文件和重要讲话的精神,把握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新常态,通过外出考察、培训、学习交流等方式,了解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考核观。总结和反思从事职业教育以来的做法、面对的问题和困惑(如课程纪律不好、及格率低下等),充分认识到传统考核方法的弊病,坚定课程考核改革的信念,树立以“素质养成、能力提升和技能掌握”为中心的考核观念,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

(2)深入分析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确定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邀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与专业教研室教师一起深入分析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就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入手,融入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确定各专业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

(3)将专业课程分门别类,顶层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根据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和集中实习实训,其中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归属公共课部,其余归属专业教研室。专业课程考核框架模式为“过程性考核+水平性考核”。 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设置过程性考核和水平性考核的权重。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五五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七三开”,素质拓展课程“七三开”,集中实习实训“八二开”。过程性考核贯穿学生的整个工作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训练提升。职业素养考核涵盖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如出勤、作业练习、答问等)、团队协作、创新意识等,职业能力考核涵盖工作方法和步骤、工作的规范和严谨、工作结果的合理与正确性等方面。水平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满足“必须、够用”原则,并适当兼顾学生职业提升和取证的需要,以期末卷面测试(闭卷、开卷、半开卷)、实践操作考试、成果性考试(课程设计、论文、总结报告等)、现场模拟考试、以证(职业资格证书)代考等考核方式进行,教师可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水平性考核方式。

(4)鼓励教师深化课程整体设计与开发,细化课程过程性考核方案。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对照课程标准,教师与企业人员一起进行课程研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与开发,划分学习项目或学习情境,细化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给每个学习任务赋予不同权重。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的过程性考核方案,包括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考核主体、成绩评定等,给每个考核内容赋予不同分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需要,将企业人员、学生纳入考核主体,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长评价、企业人员点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组合来考核评价学生。

(5)针对学生的差异化,创新考试内容,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一是拓宽考试内容覆盖面,丰富考试题型,创新考试内容,平衡好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核,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二是丰富考试题库,有针对性地设计标准题和选做题,并各占一定比例。标准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主要是考核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选做题是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的,分三种层次:较难题目、一般题目和较易题目,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也便于考核不同层次学生。

3 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成效

通过深化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索构建出“考核模式多样化、考核内容系统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对象差异化、考核实施易操作化”的课程考核模式,充分发挥了考核环节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了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凸显端倪,职业技能的掌握日益熟练,考试成绩明显好转;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完善和提升;教学秩序更加稳定,教学效果更加良好,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顶岗实习生和毕业生更受企业认可和欢迎。

4 结语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企业技术不断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企业有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课程和课程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动,因此,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跟踪、反馈、总结、探索、研究、改进以提高实效。

注释

① 张明芳.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1):293-294.

② 曲滨.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时空,2009(5):41-42.

③ 陈尧妃,陈焕通.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10):182-183.

④ 郑久昌,杜琳琳.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探讨[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4):28-29.

⑤ 盛锦春,刘莉.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模式变革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56.

上一篇:基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 下一篇: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