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类考核模式

时间:2022-04-15 10:12:06

高职艺术设计类考核模式

1存在问题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三类,即纯理论课程、理实一体课程、纯实践(实训)课程。针对这三类课程,目前一般采取的考核形式主要有:1)卷面命题考核,主要针对纯理论课,如动画概论、广告学通论、设计史等专业基础课程;2)上机操作考核,强调操作技术和技巧的熟练程度,主要集中在软件设计类课程,如PHOTOSHOP、ILLUSTRATOR、Flas制作等;3)综合作品考核,又叫“期末大作业”考核,通常在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提交作业的质量给出成绩评定,如室内效果图设计、二维短片制作等。以上三种考核,大作业形式的考核方式所占的比重较大,差不多占到了所有专业课程考试近一半的比例。以上几种考核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特点,但在实际过程中,在考核的内容、形式、评价主体、反馈等方面却凸显出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亟待改善。

1.1考核内容不全面,未与职业接轨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会使用软件进行制作的设计者,还需要懂市场、会沟通、具有服务意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多面手。目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只注重实践技能考核,忽视理论考核,这显然是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此外,课程考核的内容主要测量学生对已学过的事实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侧重于课程基础技能的掌握,忽视课本教材以外的扩展内容。一些教师考试命题内容脱离工作实际,还有些教师尽管在考核内容上采用项目单的考核方式,但多停留于教师的假设性虚拟命题中。这与教师没有深入企业、不清楚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客户需求、职业岗位要求有关。这样一种与职业需求脱轨的考核方式,不能带给学生真实的岗位体验,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

1.2考核形式不灵活,未体现多样性

受传统考核方式的影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考核主要还是以卷面命题和技能表现的考核为主。然而仅凭2~3个小时的命题考试、上机操作或提交大作业,很难体现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的实际掌握情况,一些学生通过考前一周死记硬背知识点和操作步骤蒙混过关,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的含义及其应用;也有些学生在考试中由于紧张、时间限制等因素未将自己的实际水平发挥出来,未取得理想成绩导致自信心受挫;在大作业考核中,学生相互抄袭,从网上下载甚至找人替做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目前考核方式带来的弊端。此外,无论是卷面笔试还是上机操作或作业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调查分析能力、与同伴的沟通协作能力等都很难评价测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1.3考核评价主体单一,忽视过程性

在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中,任课教师往往是唯一的主体,学生在评价中几乎没有发言权。特别是针对期末大作业性质的考核,教师的主观评价(个人喜好、艺术风格等)占有主导地位。这种以教师个体评定学生作业质量好坏的考核评价方式,混淆了是课程对学生考核,还是教师对学生考核的界限,因为对同一学生的设计作品,不同的评阅教师可能得出相差较大的评价[1]。此外,成绩评定中过多注重成果评定,忽视了高职生源层次不一,学生自身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评价,也忽视了对“信息—计划—组织—决策—实施—检查—反馈—改进”等基本工作过程的评价。

1.4考核反馈机制滞后,缺少互动性

在当前的考核模式中,往往到成绩评定提交这一环节就结束了,学生得到一个分数,教师则完成了教学任务,下学期又开始新的课程。由于缺少讲评分析环节,学生不清楚自己作业的优缺点以及需要改进之处;教师不知道学生的设计思路以及对于课程教学的期待之处。而事实上,这种互动交流与信息反馈对后面阶段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着极为现实的促进作用。尽管由于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或教学档案整理的需要,教师也会进行一些试卷分析或提交相关考试质量报告,但大多流于形式,提交分析报告仅仅是作为一项任务而没有依据考核结果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的、有针对性的反思,以及作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重要参考。这样的考核反馈机制是滞后的、低效的。

2改革路径

当下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整体教改,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在教学上强调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考核模式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探索建立体现高职特色、适应课改要求、符合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特点的考核模式势在必行。只有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项目为载体、育人为目标的全面、综合、多元的考核模式,才能保证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2.1考核内容改革

考核内容必须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和育人目标。教师命题时要严格按照课标要求,在分析细化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础上,设计教学(项目)内容,进而确定考核评价方法。考核的内容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片面重复,而是要贴近岗位能力的要求,紧密结合行业标准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既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考察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重视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关键性实践环节的检测与监控。

2.2考核形式改革

考核形式要着重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专长、个性和差异,采取因人而异的,有利于素质展现、技能发挥和特长运用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二是根据课程实施情况的不同,考核方式可以因课而异[1]。除了现有的卷面考核、上机考核、综合作品考核外,可灵活组合采取以下几种考核形式。1)企业参与项目设计和答辩。学生毕业后能否满足行业需求,适应岗位需要,是高职院校着重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在课程开发时聘请行业企业一线设计师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和课程指导,将企业项目部分或全程引入课堂。课程考核评定时,可由企业人员和教师组成专家组,对学生个人或团队的项目设计进行答辩考核,在答辩过程中将企业标准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评因素,让学生了解作业的实际质量以及与企业需求间的差异。2)以赛促学、以赛代考。每年都会有相关机构举办艺术设计技能比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领航杯数字媒体设计大赛等。可以将赛题引入课程,动员学生组队参赛。在参赛的过程中,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合理分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加以运用。课程考核评定时,以比赛情况和结果为参考,酌情评定学生成绩。这种考核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项目设计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同时能检测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3)以证代考。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关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与人社部以及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职业鉴定、专业技术资格等证书相对接,以证书的取得代替学校组织的课程考核。这种以证代考的模式,有利于学生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职业理念。学生毕业后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就业的砝码。4)成果展示。学生作品展示是课程考核的一种延伸。作品可以是学生个人成果,也可以是团队成果,可以喷绘展出,也可以网上展出。与以往相比,作品的评价主体,不再仅仅是任课教师,而是由教师团队组成评审组,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这种考核方式在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或有多个专业班级共同开设的课程中进行更为有效,一方面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提升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能充分体现出考评的公平、公正和开放性。5)分层考核。主要针对学生生源层次不一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在考试命题时分层设计。如可以因人而异,设计难度系数不同的试卷考核;针对理实一体化课程,也可设置两类题目,如一类理论占60%,实验占40%,另一类则反过来,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际情况选考哪一类题目[2]。

2.3考核主体与成绩评定改革

首先,要打破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改为教师团队、学生、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评价的考核模式,对学生的课程考核做出公正、公平与合理的评价。其次,要重视形成性考核。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项目设计完成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考核的范围,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对整个过程进行连续性、渐进性和综合性的评价,尤其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每一次单元考核之间的进步程度的评价。考核点不止是知识、技能,更应包括习惯的养成、素质的提高、职业观念的发展等。

2.4考核反馈机制改革

加强对考试的“售后服务”———对考核作品(作业)的讲评[3]。教师对学生作品(作业)进行点评、比较,对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归纳与总结,并提出适当的改进意见。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自己作品(作业)的优点和不足,反思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路,纠正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观点,从而提升自己的设计创作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讲评互动、交流聆听,也增加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总之,要重视考核反馈,重视学生学业成绩分析结果的运用,让考核评价发挥其应有的诊断、矫正、导向、反馈、激励以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作用。

3结束语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推行,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专业特点的考核模式势在必行。这对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全体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创新机制,通力合作,克服以往课程考核模式的局限,推行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育人为目标、教学为实际服务的新模式,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这种要求显得尤为迫切。

作者:徐亚 徐甜甜 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上一篇:压力容器氨泄漏检验 下一篇:压力容器应力腐蚀检验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