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学法的应用例谈

时间:2022-08-27 07:29:47

比较教学法的应用例谈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点,使学生在明确了一个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想和掌握另一个内容,并能自行理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比较,不仅可以把新旧知识的关系沟通、组织起来,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对内容相近或相似、彼此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容易混淆的问题,采用比较鉴别的方法学习,分析知识的异同点,找出彼此的联系和区别,弄清各个物理现象的本质特性,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笔者以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眼睛和眼镜》的教学为例,应用比较教学法,进行了多次的教学实践,获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1 问题引领,在共性比较中学会知识

上课开始,我们用一系列的问题形式,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的,然后引导学生从学过的知识出发,发现眼睛看物体的原理.通过对照相机与眼睛结构的共性比较,让学生明确组成眼睛的各部分的功能,使学生在对比中掌握知识.

师:我们每天都要用眼睛获取大量的信息,那么,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在座的同学中有人戴眼镜,生活中,爷爷奶奶看报纸也带上了眼镜,这两种眼镜有区别吗?它们是怎样帮助我们的眼睛看清物体的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眼睛和眼镜》.(板书课题)

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光学仪器中,什么仪器的成像,跟眼睛看物体的原理相似呢?

生:照相机.

师:很好,那么,照相机成像是什么原理呢?

生:物体放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师:既然它与照相机相似,也就是眼睛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图1,用PPT在屏幕上显示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原理.)对比看,它们的确有着相同的成像原理.我们知道照相机由镜头、底片、光圈等构成,那眼睛的结构是怎样的呢?我们在七年级生物课中学过,谁还记得?

生:有视网膜和视觉神经、角膜、玻璃体、晶体状.(如图2,利用课件,在屏幕上学生指出眼球的主要结构和名称)

[TP7CW03.TIF,BP#]

师:很好,谁能将眼睛的结构与照相机的元件一一对应起来?(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对应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对应照相机的底片.

师:眼睛和照相机一样,成倒立的实像,可是我没觉得你们是倒立的啊,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是倒立的实像,但是这仅仅是物像,不是视觉.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还要根据人的经验、记忆、分析、判断、识别等复杂的过程,才能形成视觉,因此我们看到的物体是正立的而不是倒立的.

2 推理讨论在差异比较中发现知识

教学中运用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发现照相机的“调焦”实质是改变像距;通过差异对比和推理,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发现眼睛的“调焦”是改变晶状体厚薄实现的.在研究眼睛的“调焦”原理时,我们组织学生讨论物距、像距、焦距的变化情况,同时让学生发现,凸透镜越“凸”会聚能力越强的规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凸透镜成像的知识.

师:请看实验(如图3),把蜡烛点燃后,在光具座上左右移动,在凸透镜不动的情况下,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必须如何操作?左右移动蜡烛改变了什么呢?

[TP7CW04.TIF,BP#]

生:操作方法是移动光屏.左右移动蜡烛是改变物距.

师:物距改变了,像距也要发生改变!请想一想:照相机在照相时,也要拍摄近景和远景,它是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镜头的焦距变了没有?(学生思考)

生:镜头的焦距没有变.

师:那为什么能成清晰的像?

生:因为调节了镜头的位置,让镜头向前或向后伸缩.

师:将镜头向前伸或者向后缩,主要改变了什么?

生:像距.

师:对,也就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调焦”.照相机能使镜头前后伸缩,那我们的眼睛能这样吗?(学生笑,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后回答)

生:我们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它可以改变厚薄.

师:改变晶状体的厚薄,实际是改变了什么?像距变了没有?

生:改变晶状体的厚薄就是改变焦距,像距没有变,因为凸透镜 (晶状体)厚薄发生改变,但光心位置没变,视网膜也没动,所以像距不变.

师:分析的很好!既然大家已经知道晶状体能通过自动调节厚薄来改变焦距,请问看近处怎么调?看远处又怎么调?谁帮它调?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屏幕上显示这三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师:请第一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结论是怎样的.

生:我们认为看近处物体,晶状体变厚.

师:谁帮它变厚?

生:是睫状体收缩,使它变厚.

师:为什么要变厚?

生:晶状体变厚,焦距变短.当眼睛看远处物体后,再去看近处物体,相当于物距变小;若晶状体的厚薄不变,像距将会变大,像会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要想让原本成在后面的像提前成在视网膜上,必须让光线提前会聚;而凸透镜越凸,会聚能力越强,所以晶状体变厚.(老师用演示实验证明:将蜡烛靠近透镜,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透镜不动,需要将光屏远离透镜,像才重新变得清晰)

师:非常好,我们知道眼睛在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会聚能力变强,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按照同样的思路,谁能分析一下眼睛看远处物体时的变化?

生: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因为看远处物体,相当于物距变大;若晶状体的厚薄不变,像距会变小,像会成在视网膜的前面.要想让像延后成在视网膜上,必须让光线减少会聚程度;而凸透镜越薄,会聚能力越弱,所以晶状体变薄.

师:很好!(如图4、图5所示,屏幕上用动画显示看近处看远处时,晶状体的变化)看近处,晶状体变厚;看远处,晶状体变薄.这样才能在像距不变的情况下,使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

3 实验探究在个性比较中区别知识

在进行近视与远视眼成因和矫正的教学中,笔者通过两次实验的对比探究,分析两种视力疾病的成因与矫正的个性方法;让学生能区别两种视力疾病的不同物理现象,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视力的矫正方法.

师:如果有人用眼过度或者眼功能老化,睫状体调节能力变差,会使他的视觉范围变小.他的眼睛将会怎样?

生:有的看不清近处,也有的看不清远处.

师:能看清楚近处却看不清远处的眼睛叫什么?

生:近视眼.

师:只能看清楚远处却看不清近处的眼睛叫什么?

生:远视眼.

师:得了近视眼的同学,仔细回忆一下,你是怎么成近视的?你小时候就是近视眼吗?

生:不是,是写字看书的姿式不对,写字的时候离书本太近造成的.

师:说到姿式,正常眼睛在看物体时,看得清楚又不觉得疲倦的距离,我们叫它为明视距离,有谁知道这个距离是多少吗?

生:25 cm.

师:请同学们把背挺直了,用你的尺测量一下,怎样看书才是正确的用眼!(学生自已活动)

师:对了,写作业时离书桌这样的距离才是正确的.但是,总有些人不注意,比如,躲在被窝里看小说、趴在课桌上读书等,长时间盯着近处的某一位置,会让睫状体一直处于收缩状态.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就会变厚还是变薄?

生:晶状体会变厚.

师:晶状体变厚,会导致什么结果?请同学们分组利用所给的器材,蜡烛、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光屏来探究一下!(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用焦距长的凸透镜先使蜡烛清晰的像成在光屏上,再将凸透镜替换成焦距短的,该如何移动光屏才能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

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下,你们实验的结论.

生:当凸透镜的焦距变短,即晶状体变厚时,像会成在视网膜的前面!

师:同学们的实验非常成功!晶状体变厚时,像会成在视网膜的前面,但是我们的视网膜不能动,怎样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呢?请思考一下,该如何矫正?

生:戴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再次分组利用所给器材来探究一下,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的情况.

师:哪组的同学能说说你们所得的结论?

生:因为晶状体变厚,会聚能力变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若要使像刚好成在视网膜上,需要将光线延后会聚,而凹透镜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眼配戴凹透镜.

师:很好,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如图6,屏幕上显示近视眼的成因、现象及矫正的PPT,教师指导说明)

师:有人出生就是近视眼,会是什么原因?(学生议论)[LL]

生:眼球的前后距离太长.

师:对,许多老人肌肉都开始老化,睫状体想收缩却收缩不了,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看近处,睫状体不能收缩,晶状体不能变厚,所以看不清楚近处的物体.

师:所以,爷爷奶奶看报纸的时候,总是拿得很远,或者要戴老花镜.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探究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步骤,来探究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师:请同学分别来说一下远视眼的成因、现象及矫正.

生:远视眼的晶状体太薄,会聚能力弱;或者眼球的前后距离太短.

生:因为晶状体太薄,所以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

生:要想使成在视网膜后面的像提前成在视网膜上,需要光线提前会聚,所以远视眼配戴凸透镜.(如图7,屏幕上显示远视眼的成因、现象及矫正)

师:好,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到底学了什么?

(屏幕上显示一个表格,供学生归纳小结.)

师:接下来,我们做一做习题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习题巩固略)

上一篇:验证?探究? 下一篇:关注学生“前备”知识为“教学设计”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