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前备”知识为“教学设计”做好铺垫

时间:2022-04-23 09:17:51

关注学生“前备”知识为“教学设计”做好铺垫

“磁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九章第一节的学习内容,因这节内容涉及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已从生活经验上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小学科学课上对“磁现象”的实验和规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具有了充足的“前备”知识.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大多采用演示加讲解的方式授课,或者是组织学生将所要学的知识点逐一探究的方式进行,内容虽然简单,知识点却多而杂,有些课上还出现了时间不够用的现象.所以,如何上好这节课,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更深、更广的与小学科学课有区别的知识,并能使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才是这节课的关键.在我区组织的教师教学大赛中,一位教师的设计让听课的教师们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下面是这节课课堂教学的部分主要精彩过程.

主要过程情景描述

(1)教师:关于“磁”,同学们知道些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汇集成几个需要通过实验探究的问题.

(2)利用投影,出示5个探究问题

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实验仪器,自主完成探究实验(约15分钟).

探究1:磁体能够吸引桌上的哪些东西?

探究2:磁体各部分的吸引的大头针数目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究3:让小磁针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静止时的指向,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4: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探究5:原来没有磁性的大头针能否获得磁性?

(3)学生展示探究结果

探究1:

学生:“磁铁能吸铁、钢,不能吸铜、铝.”

教师:磁铁除了能吸引铁、镍(钱币)外,还能吸引钴,钴是稀有金属,我们平时很少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同时板书):一、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之后利用课件展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实物展示各种条形、U形磁体,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多种多样的磁体,通过相互交流,知道我们的身边存在并正在使用着各种各样的磁体.

探究2:

学生:“磁铁两端能吸引较多的大头针,而中部没有吸引大头针,这表明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

教师:归纳并板书:二、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

探究3:

教师问:小磁针转动后,当它静止时,两个磁极分别指向什么方向?

学生: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教师: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恒指南北,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为了区别这两个磁极,我们就把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或称S极;另一个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或称N极.

板书:三、磁体上的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

教师: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出示司南幻灯片,说明世界最早的指南针就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指南针,叫司南,它是根据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南北的原理制成的,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值得我们骄傲(爱国主义教育).

探究4:

学生归纳实验结果后,教师板书:四、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磁体的许多磁现象,磁体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通常我们看到和使用的磁体都是人造磁体,它们都能长期保持磁性,通称为永磁体.

教师:人造磁体是根据什么道理制作的?我们如何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呢?

探究5:

教师实验:用一只大头针在条形磁铁上来回摩擦,然后靠近其它大头针.

教师:铁和钢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获得磁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现象.

学生实验,同时教师板书(五、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铁和钢制的物体都能被磁化).

教师:铁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体,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

评析这位教师完成以上主要新授课内容只用时25分钟却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原因在于教师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对磁体的吸铁性、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条形磁铁磁性强弱的分布和磁体的指向性,不同程度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完成,而“磁化”的探究有些学校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这一实情,打破了常规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自主实验、合作交流,共同学习,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小结:通过思考题,将本节内容串在一起,小结本节课内容.

教师:有甲、乙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 一根有磁性,另一根没有磁性,你能想到哪些方法将它们区分开来?

学生:a.吸铁性:用它们靠近大头针,能吸引大头针的,有磁性.

b.指向性:将它们悬挂起来,总是指向南北方向的,有磁性.

c.磁化:将它们靠近显示器,使色彩失真的,有磁性.

d.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另拿一根有磁性的磁体丙,靠近甲、乙钢棒,若出现排斥现象,则与丙排斥的钢棒有磁性.

e.磁极磁性最强:甲若能吸起乙,甲有磁性;甲若吸不起乙,甲没有磁性.

(5)知识拓展:磁的应用

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说“磁”的应用;

教师用课件展示,谈“磁”的应用,有磁记录、罗盘、磁悬浮列车、门吸、冰箱密封条等.

评析第(4)部分的小结,采用了一道大家常见的,非常普通的习题,这位教师运用的十分巧妙,通过这一道习题,不仅总结了本节所学的大部分内容,而且使课堂“小结”过程变得生动而富有灵气.第(5)部分“知识拓展”又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更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通过实践发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要了解和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善于将新知识与已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会发生积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织,使学生获得更为明确而稳定的新知识.以上“磁现象”教学案例的突出特点就是对学生的“前备”知识掌握的非常清楚,知道什么是学生已知不用学的,什么是学生模棱两可需要重新学习的,什么是学生不知道需要教师点拨或自行探究的,才使此课堂教学详略得当,融会贯通,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变得活跃而发散.

那么,如何比较准确的了解学生已经具有了那些先前经验呢?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师要认真翻看小学科学教材,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以及它们的叙述方式;要在课堂上多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多与学生接触,了解和体验学生生活.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已经充分认识和了解了学生,掌握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更好地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比较教学法的应用例谈 下一篇:《密度》概念教学设计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