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电影《沙鸥》的现代化语言及传统无意识模式

时间:2022-08-26 07:54:15

体育电影《沙鸥》的现代化语言及传统无意识模式

体育电影《沙鸥》由著名导演张暖忻拍摄于1981年,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片在拍摄中践行了导演在1979年呼吁中国电影走向现代化的欲求,因此导演在拍摄和制作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电影美学和艺术表现等方面为新时期中国电影的进步做了示范性的探索。但是该片在拍摄的过程中并没有摆脱传统体育电影中重视意识灌输的模式,并没有很好地将电影的体育主体意义表现出来,所以这部电影就成为了一步很好的研究中国体育电影发展的素材。

一、 体育电影《沙鸥》的现代化语言践行

文化艺术领域在1979年进行着全面的转型,电影艺术领域也包括在其中,但其成效并不大。在这种情境下,由北影的教师张暖忻及其丈夫李陀共同发表了《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引起了电影界的广泛关注,有人甚至称其为“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宣言”,引导着众多的电影人开始在电影创作和理论方面超越中国传统的电影意向而关注本体论的意义,是中国电影创作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一)电影《沙鸥》从“戏剧化”向“生活流”转变的尝试

电影《沙鸥》在结构方式上践行了张暖忻及其丈夫所呼吁的电影主张,即认为电影就是电影,它有着自己的叙事方式,应该走向摆脱戏剧的独立发展道路,从而减弱戏剧化对电影发展的影响。电影《沙鸥》虽然在人物和剧情结构设定方面相对简单,但是其潜在的艺术却有着很大的激发空间,这主要体现在沙鸥悲剧性的命运为在影片中虚构诸多起伏缓和的情节冲突预设了前提,从而为戏剧化的宿命式悲剧情节的展现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该片在电影叙事结构方面并没有发挥这一优势将影片过分的戏剧化,导演反而是有意地减少故事情节虚构和说教式的痕迹,在影片叙事的过程中努力降低这种悲剧剧情结构的戏剧化影响,着重于人物生活化场景和真实状态的展现。电影《沙鸥》在理念的传达上有着很多想法,但是导演并没有为这些思考增添太多华丽的外衣作凸显,反而是想在平静的生活流中将这些理念传自然流畅地传达给观众,而电影的这种创作方式,正是和现代人的情感体验相契合的,所以当观众在欣赏这部影片时就会觉得它有着一种自然、流畅、朴实的感觉。电影《沙鸥》中在关节的故事节点处理上就是实践了这种创作理念,如沙鸥获得了代表国家比赛的机会、并最终获得冠军时等情节的表现都没有过多戏剧化的激情表演,反而是在舍弃戏剧张力的表演中实现了感情的节制和生活再现的本真。这是对那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的主体思想的反应,也是电影艺术回归本真、再现生活的欲求。

(二)电影《沙鸥》对新电影造型手段的尝试

张暖忻及其丈夫在《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中,总结了世界优秀电影的创作理念,认为这些优秀电影通过综合表演、声画艺术实现了视觉和听觉的统一来作为电影内容展现和艺术感染的主要手段。电影《沙鸥》在反传统意识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和戏剧的创作理念疏离,较多地采用长镜头的方式来代替传统蒙太奇的手法,使得真实生活状态在镜头下得到了更好地展现。对于当时我国电影的发展而言,这种电影表现手法是一个大胆之举,引起了相关学者对《沙鸥》电影美学的研究。例如在电影中沙鸥从服装店跑出来、张丽丽紧追上去的长镜头的处理中,很多片段单独看起来是不符合美学构图的,但是从整个长镜头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了一种动态的美感,这些随意的镜头处理无论是否为导演有意为之,它都将生活化的随意性流露出来,在运动中给观众一种真诚自然的画面感。这种对传统构图手法的颠覆,是电影《沙鸥》的大胆尝试,除此之外该片还重点突出了节奏在电影表现上的作用,使这部电影更加符合现代电影语言的运用和特点。如慢镜头的回放被设置在沙鸥听到大威牺牲的情节中,闪回的片段将往日和未婚夫的温馨场景重新呈现的面前,从反面更加表现出沙鸥的痛苦,并且与沙鸥的特写镜头相结合将其痛苦进一步在电影镜头面前放大。电影《沙鸥》运用了当时来说很前卫的高速摄像技术,通过影片结构的改变丰富了电影语言的运用。

初次之外电影《沙鸥》还尝试了对新的表现领域的探索,如导演运用现代电影丰富的表现力将人的思索、会议、理想等表达出来,使原本抽象的情绪和心理活动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和更有感染力,该片在表现手段的运用上,还利用了声音反复的效果来表达人物的情绪和感受。以上这些都是电影《沙鸥》在现代电影语言运用方面最早的尝试,为我国电影事业的进步和创新迈出了第一步。

二、 体育电影《沙鸥》的传统无意识模式再现

从现代电影语言的运用方面分析,电影《沙鸥》无疑是我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但若从电影的主体来分析影片还是没能摆脱中国体育电影传统早已形成的传统模式,它在电影展现的过程中还是侧重于意识形态的灌输,而忽略了体育题材的电影本身应该具有的意义,从而限制了该片更高意义的塑造。

(一)体育电影应该具有的特质

从体育题材的电影本身来讲,其应该是注重体育活动、反应体育生活的故事影片,这才是符合电影类型学要求的体育电影。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故事情节的设定、人物命运的发展和剧情的推进都要和体育活动紧密相连,而且精彩纷呈的体育精活和竞技场面也经常会被加以运用。随着影片类型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体育题材电影的分类也更加细化,体育影片又可分为体育故事片、记录片和资料片,而我们的体育片通常指的是第一种体育故事影片。这类影片主要展现的是体育运动的激情、活力和主人公拼搏向上的奋斗故事,在精神层面上是将体育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以及主人公积极进取的生命动力作为讴歌的对象。为了契合体育电影的题材需要,很多专业运动员会被启用,并且影片的叙事结构更加注重运动感和节律性。这是由体育电影的内涵挖掘应该以体育运动作为表达媒介,通过体育运动中更高、更快、更强的激情的释放,将电影的主体思想表达出来。这是体育影片的特质所要求的,体育运动场景的展现和运用是故事结构片段贯连起来的粘合剂,通过此展现出来相关主人公和体育工作者真实生活或精神状态,并且通过电影手法的运用将其扩大。

(二)电影《沙鸥》中传统无意识模式的再现

电影《沙鸥》虽然在现代电影语言的运用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但是其在创作的过程中又不自觉地将体育电影应该挖掘的内涵用主流意识形态的宣讲来替代,没有冲破传统体育电影的旧模式。该片主要是讲述了沙鸥等一批中国女排队员为了维护祖国的荣誉而艰苦训练的故事,在影片推进的过程中沙鸥的这种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影片在处理的过程中过分突出了这种信念,而轻视了沙鸥作为一名体育运动员本身应该具备的特性,整部影片仿佛就是在讲一位勇于和逆境作斗争的优秀青年,而没能凸显出其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作为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加之海鸥又是中国女排运动员的代表,所以其首先应该是被作为一名体育运动员的形象来进行塑造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将塑造为一名优秀的青年。但是影片在处理上似乎忽略了体育题材影片内涵的挖掘,轻视了沙鸥体育运动员身份的塑造,过分地强调了为国争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宣讲。尽管电影在价值观念的传播上是好的,也符合运动员维护国家荣誉的特性,但是该片在价值观念的树立方面缺乏必要的基础,没能充分利用和发掘沙鸥作为体育运动员本身的个性和特点,因此从整体上来看这部影片意识形态表达过于强烈,而且如空中楼阁般,没有坚实的基础,自然在感染力方面也就打了折扣。

于是在这种影片的表达方式下,电影《沙鸥》并不算是对电影真诚的回归,从特定角度来看他直接跳过了电影的本体,忘却了对电影主体内涵的挖掘和塑造,而直接在意识形态领域宣讲其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主人公沙鸥其实是跳动在中国女排运动队的灵魂,它是作者本身经历和性格的概括,同时在沙鸥的身体又集合了其他女排运动员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并没有充分展现出沙鸥体育运动员独特的个性和作为人的真实而又具体的形象,这里的沙鸥更像是一个精神的集合和代表,是脱离生活和实际的。当电影的创作总是在这种形而上的观念中来回穿梭时,会给观众一种脱离感,一种强烈意识形态灌输以为。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这种政治思想教育对艺术思想表达的淹没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体育题材的电影都是在内涵还未进行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就进行意识形态的宣讲,久而久之这类题材的电影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即是轻视体育内涵挖掘,重视思想教化宣讲的模式,无疑中电影《沙鸥》也继承了这一模式。如《乳燕飞》《女篮五号》《剑魂》《水上春秋》《帆板姑娘》等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都是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就影片中的主人公塑造成经过努力拼搏、艰苦训练为国家赢得荣誉的形象,对这种模式的突破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随娱乐电影的发展而出现。

电影《沙鸥》在现代电影语言的运用方面走在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前段,实践了张暖忻导演在《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观点,从这时起,中国电影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开始奋力追赶世界电影发展的脚步,不可谓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里程碑意义的电影。但是其并没有突破传统体育电影的模式,将意识形态的宣讲和灌输作为影片诠释的重点,这一悖论在电影《沙鸥》内的存在,也是我国体育电影发展过程中亟需面对的问题之一。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从县城文青到“布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