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剪枝学问”

时间:2022-08-26 02:09:06

语文教学中的“剪枝学问”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就必须努力改变课堂教学内容过于饱和的现象。要适当减少一点教学内容,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成功的语文课,不是把学生头脑中所有疑问都解决,而是或多或少地给学生留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再带着疑问走出课堂,学生在解开疑问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剪枝学问” 感受和领悟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中《猴子种果树》一文讲的是小猴子种果树,当果实压满树枝时猴子却剪去了树枝,理由是剪去树枝是为了明年才能结出更多的果实。仔细品味,小猴子的话不无道理,笔者不禁想到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退而思进,适当减少一些内容,降低一些难度,走进无为而后有为、不教而教的理想境界。

一、有所不教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内容简单,篇幅也不是很长,但它包容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各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无论它是怎样通俗易懂、短小简单,总有挖不完的东西、教不完的内容。课堂上只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有所不教。有的教师明知不可以(也不可能)什么都教,但还是千方百计尽可能地多教,课堂上总是把教学内容安排得满满的,唯恐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这种“多多益善”的做法有可能换来学生的语文成绩“令人满意”的眼前利益,但它以牺牲学生的个性、灵性和学习兴趣等长远利益为代价,可谓得不偿失。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就必须努力改变课堂教学内容过于饱和的现象。要适当减少一点教学内容,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可以省略不教;跟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的内容可以放手让他们去自学。有所不教,才能突出重点,把有限的时间放在需要教学的内容上,把该教的内容教好;有所不教,才能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他们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有所不教”并不是放任不管,一切由着学生,也不是对“教”的全盘否定,而是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并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学生自学,才能最终实现“不教而教”。

二、不求甚解

理解知识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前提,阅读离不开理解,但是理解要把握好一个“度”。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正由于他读书时“不求甚解”,所以能常读常新,“每有会意”,达到“欣然忘食”的境界。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模糊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阅读同一篇文章,其感受和体会也是不一样的。就拿词语教学来说,一个词的意思既可以这样理解,又可以那样解释,很难说它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就是所谓的标准答案,那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中的好东西是不能用“标准”来衡量,是不能用“精确”来表示的,我们只能给学生一个大致的方向和范围,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去感受和领悟。其实,也正是这种不能精确把握的模糊性才使一篇篇文章有了反复咀嚼回味的余地,语文教学才能显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这正如围棋的序盘阶段,盘面上寥寥数子包含的不确定性能给人以在此基础上构思“宇宙流”、“中国流”等各种布局,任想象和思维的翅膀在棋盘上自由驰骋,棋手的“长考”也常常出现在这一阶段。而当棋盘上布满了子,到了可以精确计算的收官阶段的时候,就不再有这种自由想象和思考的乐趣了。

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要“解而有度”,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个性创造的余地,别用“精确”的要求禁锢学生的思维,别用“标准”的答案磨灭学生的个性。

三、留有疑问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帮助学生解惑无疑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教师不可回避的天职。语文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解疑,并让学生学到解疑的方法,品尝到疑问被解的快乐。但是教师不能一味地以解疑为目的,为问题的解决而满足。对于一篇课文来说,学生存有的疑问是多种多样的,有些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而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把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问题全都解决,有的问题留着要比解决来得好。疑问是思考的源泉和动力,吸引学生不断地去探索研究,获取新知。

成功的语文课,不是把学生头脑中所有疑问都解决,而是或多或少地给学生留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再带着疑问走出课堂,学生在解开疑问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上一篇:《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备课中的两个问题 下一篇:语文课堂中的微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