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

时间:2022-08-25 09:59:57

我国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

【摘要】失业统计指标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预警指标之一。分析我国现行的失业统计制度,存在着统计口径欠科学、统计调查方法单一以及统计指标设计不完整等问题,改进现行的失业统计方法,建立完善的失业统计指标体系,从而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信息是失业统计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失业统计;统计指标;国民经济;问题

失业率作为监测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主要指标,其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因此,我们应对失业统计制度给予足够的重视,尽量把失业统计做好、做细,同时密切注意西方失业统计理论的发展,引进先进的统计手段,建立起科学的失业统计方法,及时、准确地为有关部门提供失业统计数据,以推进我国当前的“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

一、我国现行失业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对外公布的只有城镇登记失业统计,它以户籍为依据,是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物,是户口与就业等各种社会待遇挂钩的结果,其统计的范围与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相比要小很多。一些国家失业率统计数据见图1所示,2010年4月份中国的失业率大约为4.6%,与美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英国、巴西等西方国家相比,这一失业率数字显然不代表一个很高的失业率水平,其他国家的失业率几乎是中国的2倍左右。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失业统计概念与指标的定义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全面分析这些,改进我国的失业统计,对政府和部门研究和制定劳动就业政策有重要意义。

为了便于比较,特将主要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失业、失业率的定义列表(见表1)。从表1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按我国的失业定义计算出的失业率要比按发达国家的标准计算出的失业率低,同时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国失业的情况,即低估了失业的真实水平。因为我国和国外在失业统计概念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在业与失业界定不清

国外通常都对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工作时间获取的劳动报酬作了量的规定(各国规定不同),凡在一定时期内劳动时间或获取的劳动报酬累计达到规定标准的人,视为在业,否则列为失业。我国的劳动统计中,对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从事劳动的时间标准缺乏明确的界定,一个人是否失业并不是以“劳动事实”为依据,而是以“是否登记”作为标准,很显然,其结果必然导致失业统计数据的失真。因为,按“是否登记”作为失业标准,就排斥了以下几种情况:未申报失业而实际无工作的失业人员、有的人虽然在就业服务机构进行了求职登记,但在失业期间仍从事一些零星工作,如做临时工,无证摊贩等这些“失业人员”其实并非真正失业。这样,由干在业与失业界定不清,必然导致失业人口统计失真,统计数据不准确。

2、就业与失业统计口径的欠科学

我国将劳动就业年龄规定为:男16-60岁、女16-55岁,同时规定登记失业年龄界限为:男16-50岁,女16-45岁。参照国际劳工组织(ILO)或其他大多数国家的统计标准,通常只有年龄下限规定(16岁),而没有上限规定(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除外)。随着人们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的人均寿命已经超过70岁,有些城市甚至已经超过80岁(如上海),而对劳动就业年龄却不做变动,致使部分超过退休年龄仍然在岗工作,没有纳入就业统计之中;同样,部分年届退休,身体健康良好,有劳动能力并有工作要求的人(符合我国失业的定义),却没有包含在失业人口中。

3、就业与失业统计范围过窄

在我国的调查就业与失业统计中,用“1小时”的工作时间来界定就业和失业,显然太低,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就业与失业的情况。按照国际惯例,就业统计范围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时间累计取得的报酬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人,失业统计的范围与之相反。有关就业统计时间标准,通常规定周工作时间35至40小时。而对于失业,美国规定在调查周内工作不满15小时,法国规定不满20小时即为失业。按照5天工作周计算,要求每天工作至少不少于3小时。对照上述标准,我国用“1小时”工作时间界定就业与失业明显有着不合理性。

4、失业统计调查方法单一

我国现有的失业统计调查方式以传统的统计报表制度为主,通过对地方劳动服务部门登记的失业人员进行逐级汇总,另补充以一次性调查方式包括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和两次人口普查之间的1%人口抽样调查方式。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采用的登记失业法只能在很有限范围内的统计。由于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农业人口众多,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十分突出,而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却只局限在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失业状况被忽略,从而使我国计算失业率的总体数据严重失真。二是时效性差。失业登记人数是按季统计上报的,本季度的失业人数是由上季度结转的登记人数和本期新增减变化的登记人数两部分组成。由于上期结转的人数占有相当的比重,即使在补充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的情况下,这部分人的劳动状况也不易重新确认。这样,全国年末汇总的失业登记记录的可信度就打了折扣。三是劳动服务部门的失业登记弊端多,一定程度上无法反映真实的失业状况。一些人往往出于领取失业救济金的目的,进行失业登记,尽管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失业者。

5.统计指标设计不完整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反映“就业不足”和。现在就业不足的统计定义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按此标准,我国就业不足人员是大量存在的,如单位的富余人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等等。就业不足从工作时间上讲是处于就业状态(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但是这种就业并不让人满意,人们仍然有寻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业统计中应该另设指标对此进行反应。隐性失业的通俗解释是:形式上就业,实际上没有就业。经济学解释就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者负数的就业。这种情况在我国城乡非常普遍。当然,隐性失业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就业不足人员,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隐性失业更为严重和隐蔽,因为他的劳动时间也许达到了就业的定义,但是他创造的边际利润却等于零或者为负。对这部分人的测定和统计,显然更为困难,但是完全不反映这个现象绝对是失业统计的不足之处。

二、对我国失业统计的改进意见

我国的失业统计在统计概念、统计指标、调查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难以真实反映现阶段我国劳动力的利用状况,与国际间的可比性较差,失业统计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拓宽失业统计口径,明确失业统计对象

从长远着眼,我国的失业统计应与国际通行标准相近,彼此间具有可比性。因此首先要对我国的失业人口进行重新界定。笔者认为,失业人员是指在调查时点前的一个月内,有劳动能力且符合劳动年龄(16岁以上)的城镇和非城镇人口中,曾经找过工作但未获取工作岗位,或者有一定工作但劳动时间或劳动报酬未达到规定标准的人。此界定较以前有如下方面的改进:①失业统计对象包括城镇和非城镇经济活动人口;②年龄规定只有下限而无上限;③用是否有求职实际行动来反映工作意愿,如未获得工作的人即为非自愿失业者,应计入失业人口;④调查时间限定于调查时点前一个月,将处于短暂失业状态的人员排除在外,且比以前的时点指标更能反映我国的失业状况。

2、拓宽统计范围

我国劳动就业与失业统计覆盖范围狭隘,主要表现在:农村几乎成了统计的“真空”;改革中的国企统计有失公允;城镇中的非正规就业统计还没有规范。农村人口中存在大量“隐性失业”是个不争的事实,对于这一部分人员的就业与失业统计,有学者提出应用边际劳动生产率函数进行推算,也有学者(戴昌钧教授2008)建议结合耕种面积、人均农业生产资料和土地肥瘦等可测数据建立模型进行推算。还有学者建议在我国户籍改革并没有实现“城乡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前,失业统计要以常住人口抽样调查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这样即可以使失业统计更完整,同时也能从宏观上指导和调控流动人口的就业。针对国有企业改革中遗留的“在编不在职”的怪现象,国家和企业统计部门应加强这一部分人员的就业与失业统计工作,实行跟踪调查和再就业安排。

3、完善失业统计调查方法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正着手开展失业与就业抽样调查的试点,目前正处于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方案的阶段。笔者认为,我国的失业统计应采用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配合重点调查,统计报表和科学推算的调查方式。但现阶段对失业统计调查资料的获取还应在坚持城镇失业登记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的抽样调查,测算重复率和遗漏率,再对登记结果进行调整。具体来说:(1)加快城镇失业登记制度的修改,补充失业登记项目、内容、标准,如以劳动者所在地为准开展登记调查,对于城镇的非常住人口强化登记工作。同时,各地应考虑增加季度失业统计和月度失业统计,并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尽量消除重复登记。(2)失业的住户抽样调查,可采用固定样本的定期抽样方式。设计和选取样本时,应该注意样本的地区、行业、职业、年龄、性别的代表性;样本在一定时期保持相对的稳定,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更新。(3)充分利用我国两支调查队伍遍布全国农村,常年开展城镇和农村就业与失业统计专项调查。(4)在失业保险制度趋于完善时,建立失业保险统计以便推算失业人口。

4、完善失业率统计指标

中国应尽快完善失业率统计指标,以利于政府部门及时掌握中国失业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各项促进再就业的政策措施。

依据统筹城乡就业的要求,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失业统计,保障农村大量剩余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为保证失业统计的全面性,定期抽样调查各类群体的就业情况,并做好大学生、退伍军人、4050就业困难人群(4050人群指的是截止2007年12月31日前,男性年满50周岁,女性年满40周岁的没有单位交社会保险的失员人员,都可以申请并参加国家给予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三年,达到退休年龄的就没有补贴了)、残疾人、女性、被征地农民等的失业登记工作;与此同时,为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各项失业统计数据应按月、季、年分类别及时予以官方公布。总之,中国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应坚持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并重,完整的失业率统计指标体系见图2所示。

5、建立和完善失业监测预警系统

要以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为基础,依据历史和现状资料寻找失业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按照相对超前性、敏感性、时效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设计出一系列反映失业主体行为和失业调控手段效应的指标,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来动态反映失业状态,并将监测结果形成预警或预报,以便有关部门或地区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总之,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与失业危机,建立完善的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失业监测预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戢运丽.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统计指标的缺陷和改进方法[J].知识丛林,2008(5).

[2]喻洁.劳动力市场分割下农民工入城对城市就业的影响[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3).

[3]李云发,贾小爱.失业统计口径若干问题的反思[J].西北人口,2010(2).

[4]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周雷.关于我国失业统计的传统误区变革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6).

[6]金勇进,陶然.中国统计数据质量理论研究与实践历程[J].统计研究,2010(1).

上一篇:资产评估管理体制问题及改革设想 下一篇:制约银行业监管机构延伸调查权行使效能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