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性教学之探究主题的设计

时间:2022-08-25 03:43:28

语文探究性教学之探究主题的设计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教学设计和指导,首先应该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与文本对话,以学情为依归。其次,可以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从而给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探究中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语文 探究性 教学 研究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环节。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开展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把研究的重点首先放在语文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上,着重解决如何设计并确定探究主题。下面,就谈谈笔者对语文探究性教学设计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与文本对话,开发探究的内容

语文探究性教学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作出创新处理,其关键之处是要挖掘蕴含于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可供学生探究的内容。就阅读教学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在质疑问难处探究。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或语言,或多或少会有疑难迷惑。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疑惑之处,探究文句之间的联系,揣摩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对于《田忌赛马》,学生提出:“还是原来的马,为什么第一场输了,第二场却可以转败为胜?”这是从内容上形成的探究问题。对于《可爱的小蜜蜂》,学生围绕课文中“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一句质疑:“渺小”和“高尚”本是一组反义词,作者为什么说“蜜蜂既是渺小的,又是多么高尚啊”?这是不是前后矛盾?这是从语言表达上形成的探究问题。

2.在品味赏析中探究。语文课本中不乏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或用语流畅、文笔精美,或语言朴实、准确自然。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精美得体的语词加以揣摩、体味,感悟其精妙,领会其诀窍,丰富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荷花》一课写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用“冒出来”而不用“长出来”“钻出来”?在词语的辨析中感受这满池荷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冒”字的生动传神。

二、以学情为依归,确定探究的主题

探究离不开问题,语文探究型课堂教学主要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发现新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探究的主题。只有那些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才能为学生提供深读探究的内容,成为课堂教学探究的主题。因此,确定探究主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的广度是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只有那些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足以激发学生“头脑风暴”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

《青蛙的眼睛》这篇课文,介绍青蛙的眼睛非常特殊,看静的东西很迟钝,看动的东西却很敏锐。有同学表示不理解:既然青蛙的眼睛这样特殊,和我们人的眼睛不一样,那我们又是怎么发现青蛙眼睛这一特点的?这正是课文的重点所在。教师顺势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探究的气氛异常热烈。

2.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特征来设置探究领域。超出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学生探究欲望,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最佳的问题情境应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数鸡》,通过“我”到外婆家度假,在外婆家养鸡场几次数鸡的经过,反映党的富民政策好,农村经济发展快,农民生活富裕了。但由于课文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影响了他们的认知深度和情感层次。要求学生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有一个“跳起来摘桃子”的过程。在学习时,有学生质疑:“我”到外婆家做客,外婆以“鸡蛋宴”招待,这算不上丰蛊的!教师及时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探究其中的原因。学生从“我呆住了,迷惑不解地问外婆:‘外婆,您哪来这么多鸡蛋呀?’我大吃一惊,屋后的院子里可真宽敞!原来的破牛棚,现在已成了外婆的养鸡场……”等语句中体会外婆家原来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很贫穷。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探究:外婆家原来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以前“我”到外婆家做客,外婆可能会用什么招待……在不断地探究中,学生在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认识,加深了情感体验,领悟了作者的用意。

上一篇:相信学生,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 下一篇:让儿童的语文学习力在阅读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