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士之路

时间:2022-08-24 10:01:14

中国院士之路

2009年12月2日和12月4日,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不啻是两个重要的日子,两年一度的增补院士工作宣告结束,新院士名单正式向社会公布。中国工程院增选了48名新院士,中国科学院增选了35名新院士,与上一届(2007年)增补相比,人数的增加和平均年龄的大幅降低,成为本届院士增补的最大亮点。至此,我国2009年新院士的评选工作尘埃落定。

从学部委员到院士――中国式院士的演变流程

院士是我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科学家们也以得到这个荣誉为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但在1997年前,院士还不叫院士,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中国科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历经学术领导机构、中国科学院最高决策机构后,现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主要职能和任务是:组织院士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学科发展战略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推动科学技术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组织院士对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计划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组织选举院士和外籍院士;开展学术活动,同国内外学术团体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等。学部成立之初,设立了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和哲学社会科学部4个学部(1977年以哲学社会科学部为基础另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现设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等6个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院士大会,1955年至今共召开了14次院士大会。

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共233人,其中自然科学领域172人。1957年进行了首次学部委员增聘,其中自然科学领域18人。

10年动乱时期,学部基本名存实亡,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又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9年学部恢复活动后,分别于1980年、1991年增选了283位和210位学部委员。1992年,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通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后,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自学部成立至今先后经过11次增选,在自然科学领域共有1107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选举产生了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4名,至今共有64位外国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本次院士增补之后,现已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18人,外籍院士5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则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亦为终身荣誉。1992年4月,我国著名工程专家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人,综观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联名发出《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1994年,中国工程院正式组建。1995年后亦每两年增选一次院士,每次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这次增选后,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5队,外籍院士36名。

从“院士崇拜”到“宁缺勿溢”――院士增选工作在与时俱进

毋庸置疑,自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至今,院士们发扬“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精神,以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不畏艰难困苦,勇攀科技高峰,弘扬科学精神,大力培养人才。积极参与了“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提出了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视战略高技术发展,建立中国工程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重要建议,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党,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肯定,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尊重和爱戴。

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日趋多元化,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学术腐败等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成为近年“两会”关注的热门话题。社会各界呼吁:还学术界一片净土。近年来,关于院士队伍质量,“院士崇拜”,院士被异化甚至院士制度科学性的话题,也一直备受关注,引起广泛争议。

为此,从2007年院士增选开始,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就做了相应的修订和改进。如规定“各学部参加投票选举的院士人数,应超过本学部院士人数的1/2。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2/3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同票数依次入选,满额为止。”提高候选人当选院士的票数比例,意味着候选人必须得到更高的认可度。

中国工程院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也作了适当修订,根据近年来院士队伍发展和候选人队伍的实际情况,原则同意将院士候选人必须获得的赞成票由原来的“超过投票人数1/2”提高到“超过投票人数2/3”,即院士选举时,“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达到或超过本学部应投票院士人数的2/3,选举有效,获得赞成票超过投票院士2/3的候选人,按本学部应选名额依次当选,满额为止。”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当提高当选院士的难度,严把院士入口关,体现了院士增选工作“宁缺毋滥”的原则。

代表我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的“两院”院士的平均年龄,长时间在70岁上下徘徊,这也是社会质疑院士创造力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作为科技界的领军人物和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院士的年轻化必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注入活力和干劲,这是人们所期望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中国科学院在《实施细则》中规定,归口初选部门应组成初选委员会,规定了初选委员会的人选组成,推选流程等,而且明确要求归口初选部门报送的院士候选人年龄不得超过65岁。对65周岁以上的候选人,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

中国工程院在以往的院士增选中,采取了许多措施降低院士队伍的平均年龄。如要求在每次院士增选中,60岁以下的候选人要占到1/3;对于70岁以上候选人的提名要求逐步提高;在条件和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尽量向年轻候选人倾斜等。在2005年的院士增选中,工程院就涌现出了一批年轻院士如曹雪涛、钟志华,欧进萍等。

但是,也必须承认,科技人员的成长和成才有其特殊性。中国工程院曾做过一项《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课题研究。这项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硕士、博士毕业,再经过10多年的工程实践,才可能逐渐在本学科取得领先和有“卓著”的成就。由此到成果被社会认可,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往往是人到了50多岁的时

候,才真正具备当选院士的条件。而这时也是其充分发挥工程科技才能、在工程科技领域有所建树、取得重要科技成就的时期。所以,院士年轻化成为必然趋势,但绝不能把“院士队伍年轻化”简单化,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在院土当选的“门槛”提高的同时,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还进一步修改完善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同时在《实施细则》中明确要求:“在院士增选过程中,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有违背《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及有关规定的不正当活动。若有违反,将严肃处理,直至终止对相关候选人的评审,并暂停推荐单位或推荐人的推荐资格。

这意味着将进一步加强对候选人学风道德的考查,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坚持学风道德问题的“一票否决”。

中国工程院新修订的《实施办法》中,在加强对候选人材料真实性的审查和监督上,首次明确规定各提名单位成立由同行专家组成的材料审查委员会,负责对被提名人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对院士提名候选人要求也更加严格。规定,候选人获得不少于3位院士提名,且其中有3位院士所在学部与候选人专业所属学部相同,提名方为有效。院士提名候选人时,必须对所提名候选人的工程科学技术成就和科学道德方面的情况有确切了解,要对所提供的候选人材料负责,并有责任在评审会中答复提问和对有关投诉信件作出回答和澄清。在提名书中,还要求院士就“了解被提名人的成就、贡献与学风道德情况,对提名材料的真实性负完全责任”,作出郑重承诺。

为更好地接受社会、特别是候选人所在单位及同行对候选人材料真实性的监督,中国工程院制订了还制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材料公示办法》,公示时间从过去的两个星期延长到一个月。对候选人及其材料有不同意见的组织和个人,可通过遴选部门向工程院投诉,也可直接向工程院投诉。

中国科学院的《实施细则》,同样对院士推荐候选人作出了严格规定,“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最多推荐2名候选人。获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2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同时要求院士们必须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标准和条件,独立推荐候选人,防止被动推荐。推荐人必须确实了解候选人的研究领域、学术水平和贡献、科学道德和学风等,独立填写推荐材料;当所推荐的候选人受到投诉时,推荐人有责任提供书面材料予以澄清和说明。

上述种种调整和改进措施,使得院士增选工作更加科学、公正而透明,同时随着院士制度的不断完善,院士队伍的质量将得到更有效的保证。

从“院士摇篮”到“状元之乡”――新科院士新特点的数据背后

2009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尘埃落定。

根据统计显示,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从年龄来看,新科院士比往届大大“年轻化”,平均年龄较2001年下降6~7岁。其中,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4.1岁,比2001年下降了6岁,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年龄56.2岁,比2001年下降了近7岁,创近10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年龄最低。其中,邓中翰、于全两院士刷新了工程院最年轻院士记录。

新科两院院士中,1950年~1959年出生的“50后”院士有33人,占39 76%,已成院士中坚。“60后”院士有24人,占28.92%;其中,科学院有11人,化学部有8人分布最多;工程院有13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有4人比例最高。

在2009年新当选的“60后”中国两院院士中,博士学历者有21人,比例高达87.50%,其中“本土博士”13人,“海归博士”8人。截至2009年12月,在历届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60后”院士人数达到50人,其中,科学院有29人,工程院有21人。“60后”院士中除1人外,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学历46人(其中,本土博士32人,海归博士14人),占总数92.00%,硕士学历者有3人,“高学历”已成为“60后”两院院士的“新标签”。可以预期,今后两院院士增选将进入“博士时代”,本专科甚至硕士以下学历的院士将急剧减少。

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江苏出生的新科院士人数最多,有8人,居各省市自治区首位;其次是河南,有7人,居第二;四川有6人,列第三;安徽、广东、辽宁和上海各有5人;河北和山东各有4人:北京,黑龙江、湖北、吉林、江西、浙江等各有3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仍未实现院士“零突破”。

随着2009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最新增选名单的揭晓,围绕院士的话题也立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打开互联网,有关热议院士增选的帖子比比皆是,其中不乏许多热心者对某一特点和现象所作的颇有见地的研究。这其中,就有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专门对1955~2009年我国当选的两院院士的性别、年龄、出生地、学历、毕业院校和申报单位等情况展开了一番最新调查与统计,结果显示,院士队伍的成长和构成,其实与地域风气、家庭教育、社会影响以及中小学时期的师资、校风等因素密不可分。

调查发现,1955-2009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长三角地区最“盛产”两院院士,堪称“院士沃土”,其中江苏出生的两院院士人数最多,有323人,高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上海出生的院士有234人,位居第二;浙江有223人,位居第三;北京有104人,居第四,福建有97人,居第五;湖南和山东各有94人,并列居第六;广东有89人,居第八;河北有74人,居第九;四川有67人,居第十。

出院士最多的前10个地区也就是出“状元”最多的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其中9个地区在吴文化区;对这些地区再加分析,苏锡常籍院士共有191名,占全国的13.1%,而人口占全国1.17%,院士对人口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2倍;按院士密度计,则苏州,宁波、常州分据前三位,苏州市区院士密度为全国的35倍。排在前10位的城市主要是江、浙、闽的历史名城,院士密度高过京津沪三大市,远远高过其他省会。这些城市文化底蕴丰厚,有重视教育与热爱科学的传统,又有对外开放的风气。可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对造就人才的意义。

另外,调查显示,北大、清华毕业院士人数最多,堪称“院士摇篮”。在1955~2009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北京大学毕业的两院院士人数最多,有135人,高居2009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榜首;清华大学(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毕业的院士有132人,居第二;复旦大学有81人,居第三;南京大学有59人,列第四,哈尔滨工业大学有50人,居第五;中国科技大学有44人,居第六;上海交通大学有37人,位居第七;浙江大学有33人,位居第八;吉林大学有26人,列第九,中国地质大学有25人,列第十。

在热议院士增选的话题中,也有不少颇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如建议国际、国内重大科技奖励和学术荣誉获得者可直接入选两院院士,可减少两年一度增选的繁文缛节,还有的建议中国科学院恢复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或国家设立“文科院士”,以纠正科学界“重理轻文”现象等等。这些意见的正确与否暂难作定评,但从中可见全民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风气已日渐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和最高,终身荣誉学术称号,代表着我国科学家的最高学术水平,是我国最有科学技术成就和最具创造力的科学家群体。在这2009年即将过去、2010年钟声就要敲响的时刻,在又一个科学的春天就要拂临大地之际,我们热烈祝贺新科院士们的当选!我们诚挚希望,中国的院士的队伍越来越兴旺发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高扬起科学的旗帜,成为引领社会公众勇往直前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强大精神动力!

上一篇:王光谦追沙逐浪趟大河 下一篇:于全:耐得大寂寞才出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