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偏僻性乖张

时间:2022-08-24 09:09:44

【摘 要】贾宝玉作为《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一个叛逆的,悲剧的形象。贾宝玉出身于封建统治阶级上层的贵族,这个阶级用尽一切物质上,精神上的力量,企图将他培养成自己的忠臣孝子,但他拒绝了这所谓的苦心。贾宝玉去苦苦寻找自己的路,却无路可走;执念于自己的幸福,却与幸福失之交臂。

【关键词】红楼梦; 贾宝玉;叛逆

“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是草莽。潦倒不通世务,顽愚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首《西江月》虽然说尽了贬语,有的也是贾宝玉作为贵族公子生活的真实描述,但总体上来说,作者的用意还是寓褒于贬,突出这位小说男主人公的不同流合污和叛逆精神!

一、执着于自己的路却无路可走

贾宝玉生长在一个腐朽衰败的“侯门公府”的封建大家庭中,自幼受到贾母的宠爱,行为偏僻,性格乖张,没有完全受到封建主义统治势力的熏陶教育。贾宝玉是一个有着强烈个体意识的人,他有自己的选择,遵循自己的精神和感情,不会主动沿袭主流文化指示的路标,不会去追逐主流文化所赞赏的功名,因而不会成为被社会利用的工具。

(一)对贵族家长的顺从与妥协

贾宝玉的生活环境是罪恶腐败的统治阶级社会,在里面成长起来,不可能出淤泥而不染,贵家公子的许多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起初贾宝玉也沾染了,与他的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虽然他在现实生活中否定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但他却没有完全否定君权和亲权。这是贾宝玉直到“出家”也没有获得解决的思想问题,这使他对现实的斗争始终带着阴沉和悲剧色彩,也就注定成为悲剧的主人,以悲剧来结束。

正是因为这些,他也就只能在超现实的世界里找到出路。而且,当他随着“空空道人”和“渺渺真人”离开这个现实世界的时候,他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还不得不去找在归途中船上的贾政倒身下跪,特意向父亲告辞。还有,在他决心“出家”之前,也必须考得一个功名以报“亲恩祖德”。

(二)对封建制度的叛逆与抗争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以“似傻如狂”、“行为乖张”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也就慢慢减少,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例如书中所说,宝玉特别讨厌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章. 可是全家人都竭力劝他、逼他去读经写文、谋取功名,后来就连宝钗也在当时环境影响下劝说宝玉念四书写八股,随着众多亲眷家人的劝导与封建时代历史潮流的影响,尤其是抄家后家业破败的境况下,促使宝玉听从了宝钗用功读书“以博得一务”,聊以安慰母亲遭抄家的那颗破碎的心。但对于贾宝玉来说,赴考中举之目的并不是为了当官,仅为了使抄家后的贾府门庭再度生辉,安慰母亲。而在他中举之日,便立即弃官出家、离尘为僧,这却又实践了他那厌恶仕途、与封建统治决裂的决心。宝玉的选择. 符合其从来厌恶官场、仕途,不为封建统治者效力的叛逆者的形象。

作为贵族公子的贾宝玉。面临的两条生活道路:家庭给他设计的道路,是把《四书》讲明背熟,娴于八股时文,然后中举人、会进士,从所谓“正途”出身,为官作宰。假设,他也像乃翁贾政那样平庸低能,也许退而求其次,懂得一点仕途经济,通过门荫,取得一官半职。当然以他的家庭关系,这是一条可行的,也是一般人所向往的道路。可是,贾宝玉却无意于此。他有自己的追求,要走自己的道路。他追求的是一个“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在那里,自然没有“峨冠博带”的庆吊应酬,也不必讲什么“仕途经济”,更无须去读“八股时文”。家庭对他的寄予、他自己的追求,二者之间存在冲突,久而久之,这种矛盾就日益尖锐起来。家庭安排的科举入仕的道路,是他面临着的现实;他自己的生活追求,那是他无法实现的理想。二者是那样的势如冰炭,不可调和。他不可能放弃理想去迁就现实。最后,不得不从这个家庭出走。

二、执念于幸福却无幸福可言

这位“不满意封建制度”的贾宝玉,“先天”大有来头,作品用一个扑朔迷离富有象征意义的留有“三生石畔旧情缘”的余韵的神话将他引进了小说的情节,还需“以泪偿灌”,这是作者新的审美创造,既暗示着男女主人公现实人生的爱情悲剧,又蕴含着赞美“儿女真情”的写作宗旨与人文精神。

(一)千古情人独我痴

贾宝玉性格的是平等待人. 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 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有一颗博爱之心。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 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索和地位微贱的人物。后来书中又写他这样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 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也怕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香菱因斗草弄脏了石榴红绫裙之后,他让袭人将同样一条裙子送给她换,也是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意外之意外”的体贴和尽心的机会。后来他又把香菱斗草时采来的夫妻蕙和并蒂莲用落花铺垫着埋在土里,以至香菱说他“使人肉麻”。可见宝玉并不因钟情林妹妹而一叶障目. 无视其他众多女儿的不幸和痛苦。贾宝玉曾表达这样一种想法,“不因俊俏难为友”。这是他身份意识与平等意识的直接写照。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有着儿童心态的贾宝玉身上的纯真朴实、稚顽爽直以及尊重下人人格与生命的平等观念。

贾宝玉的平等、博爱意识还体现在他的怡情意识和对自然万物的关爱意识上。他“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第三十五回)。第五十八回,贾宝玉面对那只雀儿的心思进一步细腻地表现了他对自然万物的那份人文关怀和平等心态。再见于第六十三回,香菱见贾宝玉掩埋落花菱蕙。在贾宝玉这里,自己与宇宙万物是同等,没有高下之分,也没有异类之别。

(二)俺只念木石前盟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缘。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这悲剧的终结,自然极富人生况味,但在曹雪芹先生的笔下,又是以贾宝玉所特有的生活境遇里,开掘了他和林黛玉从两小无猜到倾心相爱的儿女真情的新境界。

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发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倾向着被压迫者并且支持他们;同时他坚持着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这一切,都是凭借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的,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的统治,所深恶痛绝的. 正是他所仰赖的;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幸福与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贾宝玉是《红楼梦》中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也只能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悲凉之雾,遍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中国小说史略》),贾宝玉不是畸形儿,也不是时代的“怪胎”,而是当时将要转换着的社会中即将出现的新人的萌芽,是曹雪芹先生在“天崩地坼”的封建末世创造出来的时代觉醒者的文学典型。贾宝玉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并没有完全突破封建主义世界观的樊篱,虽“觉醒”却找不到什么新路可走,最终还是以弃世出家实现了同封建贵族阶级的所谓决裂。但是,贾宝玉的“行为偏僻性乖张”,毕竟是向那贵族之家的宗法观念、礼教规范进行了勇敢的挑战,他的向往自由,赞美理想人性的呼声,充分显示了这一“千古情痴”通向今天的富于时代精神的亮采。

参考文献

[1]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 李希凡.传神文笔足千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3] 吴组湘.名家图说贾宝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4] 李明军.古典小说名著解读[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

[5]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3.

上一篇:室内装修之现代室内装修风格 下一篇:浅谈中学体育课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