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中的翻译行为

时间:2022-07-16 04:15:24

语境中的翻译行为

[摘要]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翻译则是以负载文化信息的双语转换来表达原语信息内容的,因此我们应从认知语用学语境的角度来审视翻译运作,用动态思维的模式来处理从原语到译语之间的转换。

[关键词]语用思维 语境 翻译

一、引言

语用学是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而翻译是源语符号与译语符号之间的动态转换,译者的解释意图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句话说,译者的认知思维是从源语文本到译语文本转换的关键,因此,认知语用思维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对意义的探讨与表达是翻译的主要运作和目的。诚如奈达所说,翻译即译义。意义可分为两类:一类与所用的词密切相关,较稳定,是固有意义(语义学研究的意义);另一类与语境相关,不太确定,是附加意义(语用学研究的意义)。

二、语用语境与理解意义

维特根斯坦对意义与语境之间关系的表述为:“我们可以将’’意义’’界定如下: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语用学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研究,将一种语言置于使用的语境中去的意义研究。理解原文的意义,包括内涵意义(由句法、语篇和词汇意义表达的)和外延意义(由语境和文化因素造成的);一切语句的意义都是一定语境中的意义。

(1)语境是意义的限定者 词语只有镶嵌于特定语境中,其词义才可确定下来:

Each week Mrs. Carlson saved a little money for a rainy day.

A rainy day 这里指经济上的困难,(卡尔逊太太每星期都积蓄一点儿钱以备不时之需。)

(2) 语境是新义之源

Though Henry Adams found Cambridge a “social desert”, it flowed with intellectual milk and honey. (V. W. Brooks, New England)

Milk and honey源出《旧约.出埃及记》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 (流奶与蜜之地),比喻富饶丰足的办法极多,前加上intellectual ,意思便不同了,(虽然亨利·亚当姆认为剑桥是一个“社会沙漠”,但它却流着知识的奶和蜜[人才荟萃之地]。)

三、语用语境与表达翻译

语境指使用语言时所处的实际环境,包括语言之内和语言之外的。这一概念由Malinowski提出,他将语境分为三类:(1)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2)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3)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e)。语境使意指(to mean, to signify) 确定化,具体化为此情此景的“对象”(the object)。如此,语境——用法——意义之间就有了互为条件的联系。

1.情景语境与翻译

话语含义不仅存在于言内语境中,还存在于一定的交际场景中。情景是一种直接的文化背景,是指直接影响交际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合,情景文化也是环境文化,但它是与交际过程直接联系的环境文化,一方面它是环境文化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它又直接制约交际过程。如:

A: When I lost all my money and had to live in the poorest part of the city, I met some very strange people. I never knew such people existed.

B: Well, misery acquaints a man with strange bedfellows.

(甲:当我丧失了所有的钱财,不得不住到城里最穷的地区时,我遇到一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我从来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人存在。

乙:可不,患难使人们走到了一块。)

在这段对话中,strange bedfellows意指萍水相逢的人,和中文的同床异梦,指虽然共同生活但各有打算,一词的文化内涵大不相同。霍尔指出:问题不是出在语言代码上,而是出在语境上,因为语境所承载的意义是有变化的。离开了语境,代码是不完整的,因为它只包含部分信息。文化的功能之一是,在人与外部世界之间设置一道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屏障。翻译理解中的语义选择必须高度语境化。

2.文化语境与翻译

翻译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移植,译者与原文打交道,实际上是在间接地与原文作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的表达必须以对原作的文化理解为前提,从中外文化的差异角度看,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大致包括思维文化、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心态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体态文化等。情境文化可成为交际的小环境,是特定的、直接的和微观的,环境文化则是相对固定的、较为间接的和宏观的,即文化语境。

(1)地理环境对正确理解语用意义的影响。如:English can not be fed with the east wind of a narrow rationality. (Priestly)作者把狭隘的理性比作严寒的东风一样靠不住,不能滋养万物。英国地理位置使之对东、西风的身心感受完全不同于中国人,英国西风和煦(大西洋)气候,而北海吹至的东风却十分寒冷。相反,诗词中的“西风烈”(Fierce the west wind),以及成语“东风化雨”等的内在含蕴和感彩却是英美人所难以理解的。

(2)谚语、民俗文化常赋予语言以深层的文化蕴含和民族情感,会造成异文化读者语义理解的困惑。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中的“西施”是美女的代表,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色彩,与其对应的英语是Love is blind(出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和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出自Lew Wallace, The Prince of India)这两个英语成语中前者体现了“情人”的意思,却未能传达“出西施”的意思,倒有看不到情人缺点之意;后者刚好相反,“出西施”的意思十分清楚,而“情人”的意思却缺乏,主要指“美”因人而异,强调主观性。

(3)认知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语用意义的误解与误译。《红楼梦》第22回讲到贾宝玉听曲文悟禅机的事,他就是听了一首“寄生草”中的句子“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而引起的。尽管语言本身意思相似,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引起的联想却可以大不相同。资本主义社会利用《圣经》的话让人不要吝啬钱财,要及时行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却为此看破人生,对生活索然寡趣。

四、结语

从语用的视角来看,语言是思维信息的载体,文化则是思维信息流通的规则,它可以促进信息交流,也可以阻遏交流。因此,跨文化理解是翻译的大前提之一。语言、文化和社会相互交织在一起,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语言才有真正的意义。这是语用翻译思维的基本出发点。而翻译是以负载文化信息的双语的转换来表达源于信息内容的,必须关注语言、文化,及其思维,从认知语用的视角来审视翻译运作,用动态思维的模式来处理从原语到译语之间的转换。

参考文献:

[1]胡壮麟主编.《语言学教程(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

[2]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上一篇:语境论——一种法律制度研究的进路和方法(四... 下一篇:市民社会理解及不同语境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