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外来词汇翻译方法探析

时间:2022-08-24 03:38:00

认知视角下外来词汇翻译方法探析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是组成语言的重要单位。对于外来词语翻译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这个词在其他文化中的存亡。本文试图从衣、食、住、行四个生活类外来词的一些翻译实例中发现一些规律,通过中英外来词汇翻译对比归纳总结出一些外来词的翻译原则。

关键词:外来词 对比 直译 意译

一、引言

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各种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小至发音,大到篇章的结构安排。人们从新的交流中发现新的事物,外来事物不断被带入到本族认识当中,本族文化也同时被传递到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本族语言中的词汇不断得到扩充,本族语中的词汇也流入其他语言。那么,当我们遇到陌生的词汇时,我们是怎样翻译使其兼顾传意和传神的呢?同样一种事物,英汉的表达最后有什么异同呢?本文旨在比较英汉词汇层面所体现的差异以归纳出词汇翻译的方法适用情况。

二、认知观下的语言和翻译

传统的观点把翻译视为客观意义的传递,但认知语言学认为跨语言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解码――传递――编码的过程,而是把翻译视为由源语文本触发的心理场景的激活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表现或刻画该场景的目的文本的选取。心理场景的构建是由源语文本启发的,并依赖于“相互交织的共有的、规约化的、在某种程度上也许理想化的、嵌入于某种形式的文化信仰和实践之中的知识”(Taylor,1995: 23), 因而本质上是百科的。认知语言学肯定百科意义的重要性,认为不同语言中的两个表达在所有细节上都相符的几率是极小的。对认知语言学来说,绝大多数特定的概念是因文化甚至语言而异的,翻译不是“换汤不换药”的过程。

根据认知语言学百科理论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先前认识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新事物名词的翻译。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如果在目的语中找得到与新事物接近或者对应的词语,通常我们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该语言使用者对于外来事物没有任何先前的认识或者类似事物的认识,通常采用直译也就是音译的方式进行翻译。但这种分法并不绝对,二者会因为其他因素产生交叉,但大多数名词翻译是遵循这个规则的。

根据上文所述,我们可以总结为如下方法:

(一)词语的直译(音译)

本文所讨论的直译是词汇层面的直译,不同于短语、句子或者更大范围的直译。短语或句子层面的直译指的是将句子所包含的各个词语成分根据意思翻译出来,然后调整语序,翻译成本族语,例如将“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直译成“一石二鸟”。而本文要讨论的词汇层面的直译指的是直接根据读音将外来语译成本族语,并不作词语意义层面的翻译,即音译,例如将英语单词“mini”直接根据其在英语中的读音翻译成“迷你”,将“功夫”直接音译成“Kung Fu”。

(二)词语的意译

本文所讨论的意译和直译一样,都是词汇层面之上的。短语或句子层面或者更大范围的意译是指根据作者或者说话人要表达的真实含义翻译出来,而并不是将句中每个部分翻译之后作调整,所以上文所给的例子“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意译成中文的话即是“一箭双雕”,或者“一举两得”。本文所指的意译是指,将词语所表示的核心意义译成目标语,与其读音无关。例如,英文词汇里面的“fireplace”在中国传统生活中并不存在,是后来由于文化交流传入中国的,根据词语的意思它被翻译成了“壁炉”。同样的,中文词“玉帝”根据意思而不是读音被翻译成了“God of the Heaven”。

(三)直译与意译混合

如上文所述,本文中所讨论的直译和意义是以是否根据读音直接翻译作区分的。然而,有些词语其中的成分没有意译的必要所以更适合直译,同时存在的另一部分可能更适合意译从而更准确地传达背后真正的意思。所以翻译这样的词语时,我们可以同时使用直译和意译。例如,英文单词“bagel”被译成“百吉饼”,“百吉”是根据这个英语单词的读音直译的,但是如果仅仅是直译,读者基本上还是无法知道什么是“bagel”,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应当加上一个意译词“饼”,然后读者便能知道它是一种类似于饼的食物。同样的,在将中文词“孔府”翻译成英语时,我们会将其译成“Confucius Family Mansion”,“孔”指的是“孔夫子”,我们将它直译成“Confucius”,而“府”则根据意思被意译成“Family Mansion”。

(四)直接引进使用

直接引入,顾名思义就是将外来词汇不做任何翻译,直接使用。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并非翻译。本文也对其不做讨论,但是这种方式也占据了外来语词汇进入本族语被使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英文缩写词“DVD”并没有被翻译成任何形式的中文,而且在国内被广泛使用着。

三、例证分析

(一)与“衣”有关的翻译

丝绸,一路顺沿着丝绸之路从古老的中国被带到西方世界。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外来布料,但是昆虫遍及全世界各地,他们吐出的丝也早已被人们认识。所以,西方人很快根据丝绸的原材料,将其意译成了“silk”。英文单词“silk”起初是指的动物吐出的丝,因此这个词的意义被扩大。相应的,1938年,世界上出现的第一种合成纤维――尼龙正式诞生于美国,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衣服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与柔韧性,因此很快被人们接受。而随着这新兴布料流入中国,“nylon”也被直接音译成“尼龙”。

对于刚刚认识丝绸的西方人和刚刚认识尼龙的中国人,为什么一个用意译翻译而另一个用直译翻译呢?这是由人们在这种布料流入本土之前对这种材料的认识情况决定的。对于西方人,蚕丝并非一种全新的、完全没有认识的材料。然而,由于我们之前对“nylon”这种材料以及用其制成的布料没有任何认识,要挂靠到别的词上难度太大,根据其意思翻译的话,又太复杂,如果将其意译成“聚酰胺纤维”,也许没有几个人会记住这个相对复杂而且比较拗口的词。

(二)与“食”有关的翻译

英语中的“dumpling”原本是指英国及爱尔兰的一种传统食物,这种食物是一种团状、外面包裹着混合胡椒粉等作料揉好的厚面皮,里面填塞奶酪或者没有馅料的面食,由于中国的饺子和这种食物比较像,所以最初被翻译成“dumpling”。但是,“饺子”现在也常被直译成“Jiaozi”,首先这是由于本身饺子和传统的英国食物“dumpling”还是有一些差异。其次,随着中国文化迅速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的人所接受,大家都了解中国饺子,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文,所以“Jiaozi”这个词也慢慢在英文中被广泛使用。

(三)与“住”有关的翻译

在我国传统的建筑中,出现最多的是木质结构的房子和泥坯房,屋顶大多是用瓦片叠放的。西方也有木材建造的房子,但大多是直接使用原木,而且屋顶也不是用瓦片遮挡。所以,中文“木屋”如果直接意译成“log cabin”,除了有相同的部分对应翻译以外,大多数是扩大了这个英语词的意译。我国传统的瓦片“琉璃瓦”通常被意译成“glazed roofing tile”,中文“琉璃瓦”的核心部分是“瓦”,在将整个中文词意译成英文的时候加注释词进行说明虽然较详细地说明了这种瓦的部分功能和质地,但是会使整个名词长度增加从而显得略微冗长。因此,我认为可以使用直译与意译结合的方法译成“Liuli tile”。对于英语意译无法很好地展现事物特点的时候,我们应该推崇使用直译或者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译法。

(四)与“行”有关的翻译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而我国只有东面和南面临海,因此无论是气候还是环境都有很大的不同。加上不同文化的共同作用,使得传统的交通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最典型的是我国古代的轿子。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轿子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事物,完全没有任何先前的认识,其他交通方式又与之有很大不同。但是,这里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矛盾,汉语是声调语言,不同声调会产生不同的词,所以如果将“轿子”直译成“Jiaozi”,会发现,英语使用者会分不清“轿子”和“饺子”。所以,尽管将“轿子”意译成“sedan”略显牵强,但还是被广泛采用。

四、结语

如今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越来越趋近于全球村,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全方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外来词汇翻译所使用的翻译方法进行归纳,以便以后遇到外来词的翻译时可以清楚地知道如何翻译最能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传达文化,并且方便记忆,从而使其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直译和意义并非两种对立的翻译方式,尤其是在词汇的翻译上,有些词汇甚至有多个用不同翻译方式译出的目标语词汇,并且都被广泛使用着,但我们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本文所总结出的流程图也并非绝对的,每种翻译方式亦可能有交集,但主题还是基本遵循本文所述的流程的。

参考文献

[1] Taylor,John,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

uistic Theory[M].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5.

[2] 何宗昌,司选海,吴斌.中英词汇文化差异探微[J].西北医学

教育,2005(3).

[3] 李梦欣.论英汉词汇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商丘师

范学院学报,2003(4).

[4] 林娜.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1).

[5] 王晓珊.英汉词汇文化差异探索[J].读与写杂志,2011(10).

[6] 郑莲香.汉英语言词汇文化差异比较[J].上饶师范学院学

报,2006(1).

上一篇:说谎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下一篇:浅析小品《扶不扶》中的语用预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