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三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8-24 01:56:45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三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软件行业技术门槛高,发展更新快的特征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提出构建 “内容标准化、结构模块化、实施项目化”的三化课程体系,通过标准化满足行业岗位能力要求,通过模块化适应行业快速发展,通过项目化提升专业教学效果。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和成功案例证明 “三化”课程体系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专业 标准化 模块化 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116-02

[收稿时间]2013-05-21

[作者简介]周树语(1974-),男,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机器学习、神经网路、模式识别。

一、引言

在全球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软件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致使软件人才供不应求,软件技术相关职位已经成为市场的热点和起薪较高的职位。然而,软件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专业性强,从业门槛较高,软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出新技术和新应用,更新换代速度极快;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认知特点与行业对从业者认知能力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以上因素都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提出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内容标准化、结构模块化、实施项目化“三化”特征的课程体系,使其行业特征更鲜明、组织结构更清晰、教学内容更科学。既能有效满足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又能快速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还兼顾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三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三化”课程体系涵义

1.内容标准化:根据软件行业相关岗位的国家职业能力标准,结合行业和知名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通过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岗位定位,并制定出定位岗位的岗位能力标准。以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构建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模块,从而确定课程体系,形成课程标准。通过这一过程,国家、行业及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已经融入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能紧密结合与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防止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的脱节。另一方面,岗位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也会随着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

2.结构模块化:专业所定位岗位的岗位能力要求之间存在交叉重合,也存在内部的逻辑性。以专业所定位的核心岗位和拓展岗位的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构建职业能力模块。依据职业能力模块,解构之前偏学科化的课程体系,重构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在行业主流技术快速更新换代时,通过替换个别课程模块或部分模块课程,从而使教学内容快速适应行业技术发展。

3.实施项目化:在课程体系实施时,将来自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根据课程目标进行解构、重构得到仿真项目案例,将仿真项目案例分解为任务,用任务串联知识点,贯通课堂教学全过程,实施时采用“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软件行业的行业特征,又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能较快掌握行业主流技术和工具,还能通过从形象到抽象的路径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二)课程体系构建线路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总的构建线路为:“行业岗位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岗位能力标准制定职业能力模块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项目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课程体系的更新和移植”,具体描述如下:

1.参照国家、行业、企业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行业、企业调研,从而实现软件技术专业的岗位定位,制定出岗位能力标准,使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立在坚实的行业岗位能力需求上。

2.依据核心岗位和拓展岗位的岗位能力标准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在充分考虑变化性的基础上构建职业能力模块,将岗位能力标准转换成职业能力要求,归口到对应的职业能力模块下。

3.从职业能力模块向学习领域进行转化,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解构真实项目,重构仿真项目案例,以项目任务串联课程知识点,制定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并应用到软件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

4.随着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为适应行业技术进步,势必对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更新。由于课程体系在构建之初就设计用模块化结构来适应变化性,因此只需替换易变课程模块中的相应课程,就能使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快速发展。

(三)“三化”课程体系的实现

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重庆市软件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确定以培养应用软件开发人才为专业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进行重庆市软件行业岗位分析,将软件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定位于软件编码、界面设计两个主要岗位和软件测试、技术支持两个拓展岗位。通过分析、提炼和归纳国家、企业和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出软件技术专业的岗位能力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依据岗位能力标准之间的关联性,构建出六大职业能力模块,分别为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界面设计能力模块,个体编程能力模块、软件开发基础能力模块、开发平台应用能力模块、软件工程实施能力模块。根据职业能力模块中的职业能力要求,向学习领域转换,构建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并进行序列化,融入项目案例串联课程知识点,制定出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标准。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时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发放要素齐全的任务单,明确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过程;课程考核与国家、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课证融通”,学生可以选择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替代课程考试,目前可实施“课证融通”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软考“程序员”、“软件测评师”职业资格证书,微软系列资格证书,国家工信部的CEAC系列资格证书。“三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图1。

四、结束语

一方面,在实施“三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师生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其教学成效逐渐显现,学生就业率和对口率逐年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也获得了一些 “三化”课程体系的成功应用案例:如通过增设“开发平台应用能力”课程模块中的WPF课程,实现了课程体系向.Net新技术的升级;又如,通过将“个体编程能力”课程模块的C/C++课程替换为Java课程,将“开发平台应用能力”课程模块的.Net平台替换为Android平台,实现了课程体系向相近新专业-移动互联网专业的成功移植。以上实际效果和成功案例证明了“三化”课程体系是行之有效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4] 夏喜英,邢玉林.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原则.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5] 陈雪莲.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0,(32).

[6] 孟宪明,孔锋,董昌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若干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3,(S2).

上一篇:基于牛顿—科特斯积分的误差分析 下一篇:在学生工作中引入校园风险管理意识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