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调查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23 07:10:18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我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高度认同,但是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具有模糊性,情感的认识和行为的实践也存在一定的脱节。

Abstract:The socialism core values are construct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the guiding principle, is also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ul. In my courtyard university student's approves highly to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vital realistic question, but has the fuzziness to some significant theory question's understanding, the emotion understanding and the behavior practice also has certain coming apart.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认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

key word: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Approval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基金项目: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思政和党建课题(编号:200903)

作者简介:郑盼盼(1982-),女,浙江象山人,硕士,思想政治课讲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决定》同时指出,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彻现代化建设各方面”。[1]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价值体系的重构支撑起发展兴盛的民族大厦。[2]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时代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凝聚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气质和精神结晶,也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出是非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基本准则。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志曾经说过:“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青年人接班,首要的是接好老一辈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同志更是强调说:“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因此,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关键是领导干部,重点是大学生群体。[3]

二、我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

2010年12月,为了解我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实际状况,我们课题组选择了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41份,回收率占97.42%,有效问卷占100%。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大学生总体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较认同,但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认同缺失,要提升我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必须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途径。

2.1 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认同具有一致性。

90.9%的同学对新时期倡导爱国主义进行充分肯定,80.35%的同学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92.08% 的同学认为爱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91.8%的同学认为爱国应该有理性的思想和行为,77.1%的同学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71.5%的同学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是了解的。

2.2 对重大理论问题的认同具有模糊性

其实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间是比较长的,范围是比较广的,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是比较大的,但是54.5% 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影响一般。27.3%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大内容不太了解,40.17%的同学认为一般。大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缺少整体性。

2.3 情感的认识和行为的实践具有差异性

情感的认识和行为实践的脱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的认识是正确的,但行为的实践是错误的。二是行为的实践是正确的,但情感的认识是错误的。调查显示87.09%的同学递交过入党申请书,但只有48.3%的同学的入党动机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信仰,为人民服务,在中规定,为人民服务是唯一而正确的入党动机。在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层面,只有48.38%的同学认为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是统一的,38.4%的同学同意报考这个专业的初衷是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贡献,33.43%的同学愿意毕业后去缺医少药的西部地区或贫困农村去工作。在期末考试中,完全不会作弊的比例是67.1%,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是否作弊犹豫不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缺失原因剖析

3.1 多样性价值的影响和大学生是非判断能力脱节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现阶段经济制度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国外思潮的入侵和渗透,社会上出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这必然多层面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得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价值取向上的出现了多样性的事实。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原本就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回到了自身的社会存在,重新发现生活复杂性和真实性。但多样化的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毕竟有一定的距离,有的甚至背道而驰,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少,逻辑思维有所发展但还不成熟,价值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又加上面临着激烈的学业和就业竞争,因此容易导致价值观出现颠倒、缺位甚至错位。

3.2 理论的重要性和教育的实效性脱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查显示, 89.7%的同学是通过思政理论课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的,但是只有27.8%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了解的。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影响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如下:一是部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没有上升到统领课程的高度,且由于思政教师队伍庞大多样,有的是行政部门领导,有的是学生辅导员,学缘结构也比较宽泛,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有待提高。二是为改善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僵化落后,多以说教、灌输为主的现象,学校思政课也在积极践行改革,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和说服力。但如果没有对教材理论宏观的驾驭能力,这样的改革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为迎合学生的口味从而放弃理论忽略理论,使得思政课堂正面理论教育这种功能正在丧失,也使得许多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层面。

四、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路径思考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关系到中国历史的命运,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因此思考和探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紧迫的课题。

4.1 融正面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功能为一体

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因此灌输式和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显然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表面上是强势的,实质上越来越虚化。但是,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始终贯穿其中,并且有意地强化和凸现。当然这种强化和凸现不是突击式的、强行的给予,也不是简单概念和命题的掌握。这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构建系统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在把握住时代特色和学生需求的前提下,融正面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为一体,循序渐进,全方位引导。而理论教育要富有感染力,需辅之以案例、视频、音乐等载体,借助于讨论、辩论、演讲、朗诵、情境表演等手段。少枯燥说教,多用灵魂叩问或终极追问等哲学方式,让学生以一种流畅的心境接受理论,并引发思考和反省。

4.2 求崇高理论和内化方式的对接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块内容完整而系统,具有普遍性和崇高性。但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是对深奥的理论缺乏兴趣,不喜理论说教,喜依事说理,因此理论再好,如果不能内化为信念转变为行为,那也只能成为空谈。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要寻求崇高理论内化的方式。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而理想和信仰又恰是当代大学生缺乏和不愿多讲的问题,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当把共同理想和长远理想、短期理想结合起来,从解决个人信仰问题做起,提出一个有效的追问方式和容易践行的理念,让每个大学生去想,而且想通了之后必须那样去做。比如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它既是一个信仰的理想性命题,又是一个经验的可操作性命题。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出现那么多的志愿者,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问问自己,人生最开心最坦然的是什么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如果只围绕自身,肯定会显得狭隘,在帮助了别人之后才会获得快乐和安宁。帮助别人,不一定是外在道德施压的结果,而是人性最本真的一种需求。因此,“为他人服务”就是连接理想和实践的桥梁。

4.3 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教育方法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思想理论只能解决宏观上的问题,而每个人的特殊情况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展示思想政治教育柔性的一面。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和情感等种种压力,如果压力排解不顺畅,就容易降低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心理疏导衔接在一起,探索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相互坦诚,平等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要始终坚持以诚相见,尊重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比如应该树立一种怎样的道德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道德评判的标准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在于:首先是认知和认同,其次是视为内心的标准,最后在实践中付诸行动。传统的教育往往流于一种抽象的概念,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至善,但是如果加入人性化的教育,应该知道圣人和善人都是很难达到的,我们所要追求的道德理想应该是尽量接近道义准则,并保持一颗恒常之心。

4.4 聚学校各职能部门教育的合力

学院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推进和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来抓。目前学院各部门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下,组织和开展相关项目,这些项目也能体现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和精神。但这些项目的设计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没有形成主题和合力,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效果打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应该利用思政教师有党政领导、共青团干部、思政专职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优势,发挥特长,从制度和政策的制定、校园文化的建设、理论研究和科学调研、第二、三课堂的开辟等多个层面分工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0日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人民网.2007年10月25

[3]孙克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18

上一篇:浅议做好当前地勘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及措... 下一篇: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和重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