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教育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误区澄清

时间:2022-08-22 06:25:37

能力本位教育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误区澄清

摘 要 能力本位教育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动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顺应职教改革的趋势,澄清理论误区,深刻把握能力本位理念,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能力本位 德育为先 本位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能力本位教育产生于二次大战后, 是近几十年来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能力本位教育有别于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动力。国家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 能力本位教育有与传统职教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基本思想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至今仍有价值。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必须顺应职教改革的趋势,澄清理论误区,深刻把握能力本位理念,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径。

二、误区澄清

(一)误区之一:“能力本位”教育违背“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1、误区产生的原因。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主题之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德育为先“就其本来含义和使用范围而言,讲的是教育领域中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职业教育中“能力本位”的提出是否违背了“德育为先”的战略思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质疑,在于对字意的理解上,“本位”意味着“主体”、“中心”,“为先”意味着“首要”、“次序在前”,这样就产生了“德育”与“能力”在职业教育中的主次关系、主次顺序问题。产生这样的疑惑实质在于对“德育为先”深刻意蕴的错误理解。

2、澄清与分析。

首先,“德育为先”所表达的并非是字面上的序列问题,而是指德育对个体内部价值体系的发展具有引领的重要作用。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必由之路。“德育为先”重在对个体幸福的终极关怀上,在这个意义上,“德育为先”是对教育本真的界定;其次,“德育为先”并非是指相对于德育,其它各类教育都处于次要地位,而是指在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发挥德育的先导作用,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意义上,德育为先奠基中国未来,“德育为先”是对德育功能具有先导性、引领性的认定;因此,分析“能力本位”是否违背“德育为先”关键是要看 “能力本位”教育在教育目标和要求上,是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是否坚持德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先导性、优先规划性。

“能力本位”是教育目标在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化,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依据其独特教育类型和其本质属性采用的人才培养的手段。马克主义哲学认为,目的与手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目的决定主体活动的方式和性质,手段是保证目的得以实现的条件。“能力本位”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形式等方面都要服从职业教育总体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体现在国家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上。例如,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了“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决定》秉承教育育人的基本理念,界定了职业教育的本真,指明了德育对于整个职业教育的先导性、引领性的地位与作用,充分体现了“德育为先”的核心内涵。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重申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明确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文件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职业人格和职业行为品质方面,确定了“高素质”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表明了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的实践方向。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德育为先”的育人目标, 高职教育提出“能力本位”思想并非与“德育为先”教育理念产生必然冲突,而是统一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中。

(二)误区之二:“能力本位”教育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边缘化。

1、误区产生的原因。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受到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被列入必修课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在于整个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属性,以及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具有的不可替代。

高职教育中的能力本位的内涵是与一定的职业活动或工作情景相联的概念,职业教育的课程与特定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才能超越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化的窠臼。因此人们担忧能力本位教育只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具有天然重要性的专业课程,而弱化了思政课程的地位,造成了品德养成教育的缺位。这种担忧源于对“能力本位”本质特征的误解,把“能力本位”等同于技能本位。

2、澄清与分析。

在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中有关能力概念的内涵是随着时展不断地演进的,职业教育已经由任务主义的能力观、一般素质的能力观发展到整合的能力观。对于整合的能力观的认识,盖力和波尔的“能力”界定具有代表性,他们在《能力定义与理论框架》一书中将能力定义为“是与职位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判断力、态度和价值观” 整合的能力观在各国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有其共性。首先,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品质的综合体现;其次,重视个人品质,包括态度、价值观等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其三,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总之,整合的能力“是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复合体” 与技能本位课程开发一系列孤立的任务技能教学模块所不同的是,整合能力观认为“能力是各个学科以及各项有益活动的智力价值在一个人身上产生的综合效应”,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将课程分为专业课和基础课,以专业课和基础课的相互融通、统一建构,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种“系统范式”的课程设置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广义的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课程分类成为高职基础课、必修课。

传统“矛盾范式”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的整体中分离出来,强调其地位的唯一性、与职业能力教育的对立性,表面上是强化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实际上“口号越高,空间越小”。“系统范式”充分肯定德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与专业技术课程分工合作和相互支撑,在能力培养中有其各自的价值与地位,这实际上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的另一种重视。

(三)误区之三:“能力本位”教育导致“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1、误区产生的原因。

“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二元本质论,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全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既要实现被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又要将教育者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人。“能力本位”培养模式,引起人们的担忧,能力本位关注个体能力的形成与发挥,是否会导致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培养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从而影响个体社会化的进程。造成这种困惑的原因在于人们对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错误理解。

2、澄清与分析。

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价值目的观,是指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不同倾向,社会本位论偏重人的社会属性,个人本位论则偏重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与社会是彼此相互依存、双向制约的关系,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互为目的和手段,个人的发展只有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个人的价值才能实现;社会的发展只有建立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上,这样的社会才有希望才有价值。实际上纯粹的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难以存在,更不可能单独成为教育目的实现的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的根本使命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着“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双重教育价值观。这一双重价值观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具有指导意义。2000年1月1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其目的既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技术精湛的劳动者,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社会人。最终实现被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和满足社会的价值期待的有机统一。“能力本位”作为“以教育总目标为导向的、在教育行为选择中产生的概念”,既可以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相结合,强调以个体为重的能力之维,注重个体对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工作经验的掌握。也可以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相结合,强调以社会为重的能力之维,注重个体对社会的责任与价值观念的养成,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否会导致“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不在于职业教育采用“能力本位”还是“人格本位”或 “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在于高职教育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是否避免“非此即彼”的两难困境,找到使二者保持平衡的尺度,处理好社会需求和个体要求的关系、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三、结束语

能力本位教育被认为有较浓重的工具理性、实用主义的色彩而受到质疑和批判,这似乎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无用论”困境的根源。但当我们揭开理论误区时,我们清楚的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低效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能归结于高职能力本位教育的实施。石书臣教授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 、“孤立化”的弊端,“理论化”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概念化、教条化,而不与丰富多彩的实践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孤立化”就是与业务工作相脱离。 这才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实际上,能力本位教育所具有的实践性和现实性特质有利于矫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解决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问题的关键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职业教育体系的变革,吸收能力本位的教育观的可借鉴成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贡献率,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命力,能够可持续性发展。

注:本文章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2012D03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工作)

注释:

《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职教【1998】1号.

杨瑞森.《“德育为先”的深刻意蕴》,2011年01月25日《中国教育报》.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7.

肖化移.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体系及取向.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J], 2005,(4).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教[2000]2号.

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9,(1).

上一篇:关于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思想教育的多维度思考 下一篇:将惩罚性赔偿引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