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

时间:2022-10-07 02:54:47

【摘 要】近些年来,能力本位思潮深刻影响着我国的人才培养以及人事制度。本文从人才的内涵说开,结合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学历和能力两者的关系,从受教育者、用人单位以及学校的角度阐述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学历本位;能力本位

国以才兴,政以才治。不论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为了维护其统治、促进其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符合其所需的庞大的人才队伍。人才作为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人才标准就十分重要。从人才的内涵来看,必须具备三部分,即一定的知识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做出社会贡献。其中知识技能是人才的条件和基础,创造性劳动是人才的外在体现形式,对社会做出贡献则是人才价值的最终体现,并且这三部分具有相对优越性。相对的杰出于一般人,这也是“人才”与“人力”的区分。正是这种相对优越性,使得人才需要一定的衡量标准。全面的人才标准应该从品德、知识、能力以及业绩贡献这几个因素考虑。

学历、文凭的高低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追求高学历,可以推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提升,利于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对于一个健康运转的社会,学士以下的人才是这个社会人才生态系统需求量最大的群体。社会上普遍有了“学历越高越好”的观念,让人们不得不追求学历,以满足一些不正当的心理,或者是为了自己生活水平的保障和长远的发展。如此一来,催生了文凭的违规发授以及制假贩假的猖獗行为;另外拥有文凭的人绝对数量在增加,对文凭的含金量不得不得打上问号。学历热的发展必然会使社会的关注转移到能力上来。

学历和能力,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非对立的两个范畴。一般情况下,学历高的人能力应该更强;能力强的人在获得高学历上则更有优势。学历是需要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学历绝不等同于能力。高学历低能力、学历低但能力强的人也绝非少数。对于社会上那些过分关注学历和职称的行为,一方面对那些有相应能力而“资格”不够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是否考虑过招聘高学历者的性价比如何?对相应岗位是否适用?录用后又能否留得住人才?我国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即“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要用好用活人才,首先就要转变人才观念。其他需要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岗位,则更要看实践操作能力。总之,应当着重考虑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和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情况,这才是以能力为本的科学的人才观。

人才的造就除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及可供能力释放的适宜的社会环境外,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和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观念就是以考试成绩来划分学习优劣进而作为人才标准。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法,但实际上可能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竞争方式来反映水平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考试一般考的是知识,知识作为一种信息及其组织的表征,包括了解释“是什么”的简单的陈述性知识以及解释如何操作、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简单的知识传授是无法替代学生在真正情境中的体验的,能力要有能力的培养方式,好比就算把好几本专业书本记得再熟,也不可能马上成为熟练的技师。

以人为本和能力本位是异曲同工的两个概念。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核心,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坚持以人为本与提高升学率和学历并不矛盾。在这种理念下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学生就会越自信,学习动力也就越强,更利于他们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所以,可以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质上就是着眼能力、把提高人的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领域也要树立“以用为本”的价值观,教育要立足于动态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教育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将能力建设融入到教育中不仅仅需要观念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方法、内容,乃至教育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对不同类型和形式的教育来说,能力培养的要求会有差别,但有一些基本的、普适的准则,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当中提出的“21世纪的四根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种要求应该在各级各类的教育中都有所体现。

参 考 文 献

[1]杨东平.从重学历到重能力转变是未来我国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http://.cn/policy/txt/2010-06/07/content_20197790.htm

[3]华才.人才概念与人才标准[J].中国人才.2004(2)

[4]常桂全.变“学历本位”为“能力本位”[J].时政杂谈.2004(47)

上一篇:国外医药流通模式及其对我国发展医药物流的启... 下一篇:构建专业群为基点的校企合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