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关注生命的成长

时间:2022-08-22 05:22:17

语文:关注生命的成长

“教育即生长”,这一名言最早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能自由地生长,即每个人的遗传素质和潜在的能力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教育即生长”,意味着成长是生命的内在目的,成就生命的意义即是教育的目的,故此应以人性的尺度而不是功利的尺度来评价教育。当今社会对“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对“虎妈”“狼爸”的倾慕,对学校高考排名的关注,无不包含着国人通过教育谋取体面的职业、高薪生活的期盼。尼采说:“人们所要求的是一种速成教育,以求能够快速成为一种挣钱的生物;以及一种所谓的深造教育,以求能够成为一种挣许多钱的生物。”然而,教育之成功不是为谋取世俗的所谓好职业铺平道路,而在于拓宽人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语文学科是和生命成长关联度最紧密的学科,语文教学须体现文字的诗意、思辨的理性,展示生活的美好,闪烁人性的光芒。

语文学习是基于兴趣和好奇心的独立思考,是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感悟过程。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塾师陈最良教杜丽娘读《诗经》,这位老先生只会“依注解书”,他讲解《关雎》,先念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句,就说这是“兴”。接着又念“好者好也,逑者求也”,照本宣科,人云亦云。丫头春香笑道:“如此教书,学生自能学得。”又打趣说:“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这是利用谐音歧义,牵强附会,取笑冬烘先生。小姐杜丽娘尽管对字义理解不准确,却觉察到这是一首情诗,她说:“关关的雎鸠,尚有洲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联系自己的处境,她萌生了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愿望。今天的语文教师中也有如陈最良者,语文教学只是对教学参考资料的复述,激不起学生任何情感的波澜。

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成长中的生命充满着梦想与喜怒哀乐。语文一头牵着生活的世界,一头牵着心灵的世界。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个性化的涵泳、领悟、牵移与内化。因此,追求教学的便捷与应试的高效,用标准化的答案来统一学生的认识,是对语文学科常识的颠覆,是对学生思维自由的剥夺,也是对生命成长的误导。卢梭说:“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纪伯伦说:“孩子虽然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给他爱,却不可以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然而,遗憾的现实是语文课堂教学总是千方百计让学生的认识统一于教师的观点,习题练习必须完全合乎标准的答案,诸如《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人是诸葛亮,倘答孔明便错了。人被训练成机器,头脑有如阴沉木造就,何来生命的成长呢?

语文教学是民族母语的教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成长过程。晚清、民国、新中国建国初期,大师如云,博大精深,经史子集四部贯通。而今语文园地再无当年大师风采。原因何在呢?当今从教师到学生普遍地缺少社会阅历和经典阅读,翻来覆去捧着教材与教参,此外便是各种名目的练习册,专业杂志也很少翻阅。史学家钱穆说:“一个人无论读书或做事,一开始规模要宏大高远,否则绝无大的成就。”这话说的是怎样做学问,也涉及怎样做教师。孤陋寡闻者,如何能教出博学深思的青少年学生呢?难怪,“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居然成了语文教学中的流行语。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使命便是为生长创设最好的环境。马克思说:“搬运工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比家犬和狼的差别要小得多,这种差别是社会分工造成的。”这充分说明环境之重要,不同的人生境遇造成人不同的素养和不同的命运。语文教学该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呢?中国古代的有识之士回答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晚明东林党人提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前虽说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但莘莘学子还是在关门读书,一味地啃教材,做练习,忙考试。这薄薄的教材,五花八门的练习册是否能让成长的生命得到充分的滋养,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思辨能力和人文情怀,这都值得深思。

上一篇:同步检测 (五) 下一篇:“试金石”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