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时间:2022-08-22 02:23:46

民办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摘要: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能力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保证。本文以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背景,试图将教师胜任力模型引入到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来。本文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构建了一个以个体、任务和组织发展为三个维度的“双师型”教师胜任特征模型,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考核、选拔等提供参考。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double qualification" teachers overall quality and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qualification" teachers, and it is also the guarantee of training high level applied talent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tempts to introduce the model of teacher competency model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 qualification" teachers in the private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is paper takes Guang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as an example, constructs a "double qualification" teacher competency model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individual, task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ouble qualification" teachers' training, assessment, selection and so on.

关键词: 民办;应用型本科; “双师型”教师; 胜任力特征;模型

Key words: private;applied undergraduate;"double qualification" teacher;competency model;model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251-03

0 引言

民办高职教育的崛起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求学渠道,学变得愈来愈方便。但随着社会经济大发展,产业转型的升级,应用型人才的急需,这些都要求民办高职高专教育从数量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变。

广州工商学院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在不断寻求突破发展。广州工商学院前身为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95年,2014年成功升格为本科学院。随着学院的升格,学院办学定位也发生改变,现定位为应用型技术类型普通高校,主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如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能满足社会越来越严格的人才要求?本文认为解决此问题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即必须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能力,也就是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整体胜任力。

1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人才

1.1 应用型本科教育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属于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各届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和职业准备的教育,它不仅仅包括对科学和技术等基础理论的学习,更强调的是对通向未来职业和行业的相关技能的训练,是“学历+技能”的双证教育。

1.2 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系。现阶段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系主要为本科的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取高校。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产业转型升级速度的加快,以及我国已快速进入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对高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激涨,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明确提出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有50%的高等院校将逐步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公办和民办两种。

1.3 应用型本科人才

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我们也可以得知,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所举办的专业能力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主要从事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一种人才类型,区别于学术型本科人才,更强调一个人本身所掌握的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2013年12月印发的《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基本模式是校企合作,并强调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相融合。

虽然我国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方面也探索了二十多年,但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仍然不断遭到社会的质疑和追问。怎么培养,怎么脱离原有的理论教学模式向应用型教学转变,怎么走校企协调创新的发展道路等等,都是摆在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院校面前新的课题。在这些背景下,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如何才能胜任此工作?那么能胜任此工作的老师,会表现出哪些不一样的特征呢?

2 民办本科“双师型”教师胜任特征的三维模型

关于胜任力和胜任特征在国内一般会混淆用,但在西方后面有的学者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区分。比如在Bisschoff(1998年)认为“胜任力是功能性观察,具有功能性能;胜任特征作为胜任力的表现,用来了解和鉴别企业或个人优秀绩效、行为和功能特征等等。”而提出胜任力一词的麦克利兰在2001年同样对这两个词做了进一步的区分,他认为“胜任特征集中关注个体在特定背景下的实际行为的表现和绩效;胜任力则是个体履行工作职责并以此取得绩效的能力。”从这两位学者的观点看,胜任特征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具有笼统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而胜任力相比而言,更加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是一个量化性指标。但是,本文认为教师的工作像管理一样,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因此,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不能过于量化和标准化。由此,本文采取了胜任特征这个概念。

根据麦克利兰对胜任特征的解释,我们可以界定胜任特征(Competence)为在特定的工作背景下(包括组织环境、文化氛围等)绩优者所具备的有利于有效工作的特征和可预测的、指向工作绩效的特质和行为特征。从此概念上我们可以得知胜任力模型不具有通用性,它会因组织、岗位和个人而异。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着区别于其他职业的胜任力特征,“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的胜任力特征也同样不具备通用性,而民办高职院校和公办高职院校的情景又不一样。因此在构建民办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胜任力模型时要从具体的个体、任务和组织情景三个角度来审视。也就是说,民办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胜任力的内涵构成应结合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个体特征、工作任务特征及民办院校的组织情境来考虑。为此,我们在借鉴翟海燕等(2010年)提出的高校教师胜任力“人―岗―战略”三维整合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民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双师型”教师胜任力三维模型模型(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我们构建的模型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垂直方向是“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的个体维度,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自我效能感、态度、组织认同感等方面;水平维度之一是任务维度,包括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实践指导技能、主动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维度之二是组织发展维度,包括专业建设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校企协调创新能力、项目开发与应用能力等特征。

3 民办本科“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的三个维度

基于广州工商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广州工商学院的情况,我们对这个模型进行分析。

3.1 个体维度

民办本科“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的个体维度主要涉及教师个性特征方面,包括人格魅力、态度、自我效能感、组织认同感等4项特征。

3.1.1 人格魅力

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会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现在广州工商学院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心态开放且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心理脆弱,比较缺乏爱,希望得到更多关注。在意识心态上,他们更追求个性和平等,爱恨分明。在广州工商学院举行“我最喜欢的教师”选举活动四年以来,我们在总结中发现,被学生票选为最喜爱的教师往往具备这些人格特征:性格外向、乐观自信、热情开朗、随和亲切、责任心强、情绪稳定、善于表达自我和富有感同理心。他们喜欢这些老师,乐于接近他们,学习热情也比较高涨。相反,那些内向、孤僻、情绪多变、不善于表达自我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比较差。

3.1.2 态度

个人的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成分。认知影响情感,情感影响行为意向。因此,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知会影响到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角色认知有三种: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不同的认知产生了不同的责任感,不同的责任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的热情程度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热情程度。研究表明,教师如果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会投入很大的热情进去,他会主动去关心学生,去鼓励学生。而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广州工商学院,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实操性课程,如果教师的教态积极,饱含热情,更能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要胜任“双师型”教师这个角色,应该具备积极的职业态度。

3.1.3 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自我效能感”一词,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项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项活动。因此,在应用型教学中,当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时,他会坚持去进行这样的活动。而他的这种效能感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影响,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期望,最后又表现在学生的行动中,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期望。因此,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信念或期望。

3.1.4 组织认同感

在现代的心理研究发现,员工对自己所处组织的认同感,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是否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在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和公办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不一样,给老师们带来的社会地位也有很大不同。因此,是否认同自己所在的民办本科院校,会影响到一个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影响其教学效果,最终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学校的发展,广州工商学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不断提升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以保证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教学队伍。组织认同感越强,教师越乐意为了学校的发展去奉献自己。

3.2 任务维度

从前面的表述我们可以知道,胜任力特征具有很强的情景嵌入性。广州工商学院是从高职高专类专科学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原有的“双师型”教师为了能适应学校的升格发展,也应不断升格,才能胜任其工作任务。因此,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的任务维度包括了教师在完成工作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技能、学情分析能力、实践指导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一方面,在广州工商学院,“双师型”首先必须先履行作为一名教师的工作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学情分析能力。专业技能是一个教师胜任自己工作的基本要求。“双师型”教师既是讲师,又是职业导师。因此,要求他们在具备丰厚的理论知识背景下,也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夯实的职业技能。同时为了胜任他们的工作任务,对他们的专业技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例如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反思认知能力、概况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

其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要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因材施教来设计教学任务和实训任务,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成长。所以,“双师型”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定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恰当的学情分析,有助于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一方面,在广州工商学院,“双师型”也要履行作为一名职业导师的任务。在应用型本科,四成的课程都是实践课程,则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最后,在广州工商学院,“双师型”教师也必须开展一定的科研工作,对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应用型本科的科研重点不是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而应是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行业企业的技术更新与改造,帮助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鼓励教师和企业共同开展相关的产业科学研究。

3.3 组织发展维度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化,高校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战略管理已逐步引入高校运营和发展之中。教师的发展也应结合组织发展的需求,才更有针对性和有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是为了适应组织战略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因此,从组织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结合组织发展的需求,而引申出有助于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需求的“双师型”教师胜任特征,可能更符合现实需求。

广州工商学院刚刚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之后的路怎么走,是摆在每个广州工商人面前新的课题。此外,作为一所刚升格为应用型本科的院校,学校面临着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压力;作为民办本科院校,学校面临生源竞争的压力;作为一所从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校,学校面临专业升本的压力;为了能培养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学校面临着紧密区域、行业和企业合作,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的压力;为了提高学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学校面临着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压力。总之,为了办成一所高水平的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对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在专业建设能力、应用型课程建设能力、校企合作与开发能力、项目开发与应用能力、创业教育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4 小结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理解高效的“双师型”教师胜任力,应从教师本身、工作任务和组织发展三方面综合考虑。个体维度,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自我效能感、态度、组织的认同感等方面;任务维度,包括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实践指导技能、主动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组织发展维度,包括专业建设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校企协调创新能力、项目开发与应用能力等特征。

这个模型主要是以广州工商学院为蓝本而建立,不具有通用性,但可以参考。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要考虑工作任务本身,也不能脱离了教师个人的要求,结合学校本身的战略发展需要去建设,甚至也不能脱离了国家经济发展这个大背景的要求。

参考文献:

[1]David C.McC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28(1):1-14.

[2]Bisschoff T., Grobler B. The management of teacher competence [J]. Journal of In-sercice Education,1998,24(2):191-211.

[3]翟海燕,蔡丙楼.高校教师胜任力的“人一岗~战略”三维整合模型[J].学术平台,2010(11):146-147.

[4]王登峰.人格特质研究的大五因素分类[J].心理学动态,1994,2(1):34-41.

[5]苏敏,林筱颖.基于素养课程的高职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J].高教论坛,2013,6(6):3-6.

上一篇:湿地景观的弹性修复研究 下一篇:IPD模式下工程项目信任机制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