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观下生本教育音乐课堂对话方式的研究

时间:2022-08-22 07:32:35

后现代课程观下生本教育音乐课堂对话方式的研究

摘 要:本文借助学校“生本教育”研究的实践环境,以后现代课程观思想为指导,深入音乐课堂教学研究,尝试新的音乐课堂的“对话”方式,建立若干有良好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模式。当然,研究的意义并非仅仅是产生一组可以给他人即搬即用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从这些教学模式产生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激励,从而更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活动。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观 生本教育 音乐课堂 对话方式

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是为了使教育适应信息化时代,在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于现代教育的专业性、精英性和封闭性而言,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等,这丰富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文本(读者)、教师(学生)、体验(意识)等都构成课程本身,知识不是预先设定、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开放的、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充实和完善的。它从教育的思维观、知识的价值观以及课堂的教学观几个层面深刻影响着新课程改革。也会给我们的教育研究提供更新的理论依据。

教育走向“生本”的理念是近年来,郭思乐教授结合自己所开展多年的研究实践提出的,即“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价值观),高度尊重儿童(伦理观),全面依靠儿童(行为观)”的新理念。生本教育的激发式机制与后现代教育观大力提倡的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充分调动的观点是完全相合的。

新课程标准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等理念,要求音乐课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本文意图借助学校“生本教育”研究的实践环境,以后现代课程观思想为指导,深入音乐课堂教学研究,尝试新的音乐课堂的“对话”方式,建立若干有良好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模式。当然,研究的意义并非仅仅是产生一组可以给他人即搬即用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从这些教学模式产生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激励,从而更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活动。

一、 生本音乐课堂的主要声音――音乐与学生的直接对话

音乐是人类用以表达情感的一种语言,如其他的语言有语法、词汇一样,音乐也用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如力度、速度、音色、旋律、节奏等等向我们传达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与任何一种语言一样,音乐是一种悦耳的声音,却不是人人都能听懂的声音,音乐课的任务就是教学生理解音乐的语言,对其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因此,我们需要用音乐与学生做最直接的对话。

那么什么才是直接的对话呢?以苏少版二年级上歌曲《旅行之歌》的教学为例,在学会唱这首歌之后,为了引导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有这样两个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

师:“同学们,我知道大家去过不少地方旅游,你都看到过什么景色?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畅谈自己的旅行见闻和感受。

师:“你能用你的歌声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么?”

生: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设计二:

师:“乘着《旅行之歌》的旅游车,我们来到了哪里?”出示新疆风景图片,播放《新疆好》音乐片段,带领学生随音乐舞一舞。

生:我们来到了新疆,我觉得那里真让人快乐!

师: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鼓声。

师:敲手鼓,带领学生模仿它富有弹性的声音。

生:两个孩子敲鼓,大家和着鼓声用有弹性、轻快的声音演唱《旅行之歌》,表现歌曲的快乐情绪。

单纯从教学效果上看,可以说这两个设计,都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但为了理解“欢快”的感觉,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媒介:前者为语言,后者为音乐。在前者的交谈活动中,学生可能表达得非常精彩,也可能通过回忆和想象引起强烈的演唱欲望,但对于“欢快”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并没有清楚的认识。所以,这时学生表达出的“欢快”情绪,是缺乏音乐性的。

而后者的活动中,用《新疆好》去感染学生,用手鼓的声音去引导学生,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到,“欢快”是这样一种速度、一种节奏、一种声音、一种身体的动律,这是一种用音乐去诠释的方式,引领着学生用音乐的方式去表达。在这样的体验与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在音乐赋予的欢快情绪的统领下(而不是语言给予的具体的规定),每个学生感受的角度有所不同,如有的孩子认为有弹性的声音就是欢快的声音,有的孩子认为速度要快一点才快乐等等,体现出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所谓的差异性与多元性。这些差异又导致了他们对歌曲的表达呈现出开放性。在几次演唱后,同学之间表达差异的碰撞引起他们在内心进一步地探索与完善。这样的过程也就是所谓从“唱好歌”到“会唱歌”的过程。也许这一首歌学生并不能唱得很好,但长期坚持以音乐直接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必然会带给学生音乐的思维方式,使之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最终懂得这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二、 师生、生生的对话方式

1. 小组合“做”,生本音乐课堂重要的对话方式

如同生本教育的其它课堂一样,音乐课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小组活动。这意味着生生间的对话绝大多数发生在小组内部,其目的是使学生间的思维产生碰撞,从而相互提高。但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对话的主要方式不是“说”,而是“做”,即包括歌唱与表演等各方面的音乐活动。

在二年级的生本班的第六小组里,后面的两个男孩子素来不和,状况不断,从来都是话说不到一起去。这使所有人相信,他们所在的小组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果然,在一次小组表演前的讨论中,他俩轮番地来向老师“汇报”,数落对方的不是。而教师只是告诉他们,不用管对方说什么,只管照自己想的尽力演好就是了。结果,在实际的表演中,这个小组的表演特别出彩,配合巧妙,精神饱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这两个男孩子因得到了大家的鼓励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半节课上得格外认真。

这就是小组合“做”的力量,在做的过程中,没有对他人的言语,只有内心不断地思考,如何发辉自己最大的能力,去配合别人,使集体的效果“最优”。专心于“做”,不需要指挥者,需要每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2. 教师,小组合作的参与者

直接用音乐进行对话,并不是教师不能说话。在生本音乐课堂中,教师在小组合作的中应发挥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大力提倡的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充分调动。

如在低年级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应当使明确讨论的内容,教给学生浓度表演的方法和步骤。在活动中,教师应有参与表演的意识,以自身的行动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三、 用音乐激发学生自我理解与反思,进行自我对话

跟现代课程观不同,后现代课程观并没有给人们带来一种确定的、可以照搬照抄的课程范式,它带来的更我是一种对教育思维方式的冲击。而生本教育的方法则是全面依靠学生,但全面依靠学生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我们许多所谓以学生为本的课,实际上整堂课都是教师在管制着的活动。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怎样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状态发生巨大的变化,获得愉悦的学习感受和良好的学习效果,是生本音乐课堂所要面对的难题。其中最要的一环,就是用何种方式激发学生自我理解与反思,进行自我对话。

如苏少版四年级下学期学唱黄自的作品《西风的话》,曲调优美,曲谱也不太难,学生的学唱过程很顺利,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也就是所谓的唱不出味道吧。课本下方提示学生思考:“小音符手拉手,好像西风唱起的一段段歌曲。划一划旋律线,看看用什么样的力度表现更好呢?”这是一段话的意图是激发学生思考怎样去更好地表达歌曲,不过学生好像并不买帐,机械的比较力度并不能燃起他们的激情。这时教师没有再多说什么,转身打开伴奏,亲自为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了《西风的话》。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学生的表情变化丰富,他们或惊讶、或陶醉,而随后他们的演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那样的动情,富有表现力。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教师的范唱过程中,他们的内心在积极地反思着,自我对话着――“原来这首歌这样有激情!”“我也可以这样唱的。”“老师的气息真饱满。”“强弱对比可以这么明显!”……虽然教师范唱与学生演唱之间师生都没再说些什么,但音乐激发的学生内心的自我对话却使他们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获得了愉悦的学习感受和良好的学习效果。

上一篇:浅论教师的体态语言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作用 下一篇:浅谈怎样上好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