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师的体态语言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作用

时间:2022-10-27 03:36:14

浅论教师的体态语言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作用

摘 要:教师的体态语言具有神奇的魔力。一个温柔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欣赏的手势,都能促进师生思想和心灵的交流,也让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近些年来,人们对于体态语言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课堂教学中也越来越多的用到体态语言,体态语言,或者体态律动已经成为每节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让体态语言更加自然,更有意义是当前音乐课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的体态语言 小学音乐课堂

美国学者艾伯特・梅瑞宾通过实验指出,人们的信息有7%来自文字,38%来自语气,55%来自面部表情。可见“体态语言”在传递信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究竟何为“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又包括哪些呢?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人带有一定情感色彩,能够传递一定信息、表示一定态度的、在人的交际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非有声语言表现。在奥地利作家赛弥・莫尔肖 编撰的《体态语言大全》一书中,作者指出体态语言分为情态语言、身势语言、空间语言。还有更为精细的将之分为表情语(微笑语、目光语),首语,手语,姿态语(站姿、坐姿、步姿)。还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接受的信息总量中,有83%从视觉获得,只有11%从听觉获得。视觉接受的信息不仅比例很高,而且内容颇为丰富,视觉当之无愧地成为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

教师的体态语言具有神奇的魔力。一个温柔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欣赏的手势,都能促进师生思想和心灵的交流,也让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掌握了体态语言背后的引申之意,师生之间会更加心有灵犀。小学音乐课堂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结合音乐知识点教授为一体的课堂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体态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一个动作表示强过嘴上说很多遍。

通过一些案例研究,我发现体态语言对于音乐课堂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够用生动形象的无声语言让学生理解抽象、模糊的概念。其实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会原本理论性很强的知识,增强对音乐学习的信心,感受到音乐的魔力,从而爱上音乐课。

体态语言,或者体态律动已经成为每节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了它,音乐课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可是如何让体态语言更加自然,更有意义我觉得是当前音乐课中应该解决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够能明白教师体态语言的意思,然后才能进行模仿,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地掌握知识,解决难点。有了这种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音乐课将会成为孩子最期待的一门学科。我们经常会说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修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在孩子们、家长们对于音乐课的重视程度是有目共睹的,教师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音乐的重要性就不能光靠嘴巴说,得用实际行动让学生爱上音乐课,相信体态语言将会是一个不错的手段。

其次,要有选择性的使用体态语言,而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这样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比如,在教一年级的孩子学唱《小动物说话》这首歌时,体态律动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模仿小动物的形象,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课堂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这时,体态律动就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再比如,在教唱五年级歌曲《萤火虫》时,主要让学生感受旋律的优美,可以配合身体的轻轻摇摆进行简单的律动,如果,这时再一味强调体态语言,让学生模仿萤火虫,就不太合适了。

第三,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配合体态语言进行教学。低年段学生,参与的兴奋点较低,对于音乐活动大多都很感兴趣,所以都比较乐于模仿教师的肢体语言,但是自控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在与低年段的学生互动时主要是以简单的表情或动作进行,教师在示范时要做好榜样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切记,模仿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模仿而模仿,要在模仿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中年段的学生,是比较好驾驭的一个年段,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想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所以只要教师轻轻一点拨,他们就可以自己完成肢体语言的模仿,甚至可以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编,所以在这个年段当中,师生的配合是最默契的。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很有自己的主见,所以肢体模仿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他们需要的是有更深刻内涵的肢体语言,或者,干脆放手让学生成为主宰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发挥所有的才思,用他们独特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课堂中,只有当学生觉得他的参与是有收获的,能体现价值的,他才会积极参与,否则,课堂将会变得了无生趣。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体态语言的运用,把体态语言看成是有声语言的剂和调味品。许多年前,还在学生时代,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表扬的大拇指都会让我兴奋不已,真是无声胜有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奥〗赛弥・莫尔肖.体态语言大全[M] 同济大学出版社.

[3]李振村.教师的体态语言[M]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调式风格与调性的定量分析 下一篇:后现代课程观下生本教育音乐课堂对话方式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