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

时间:2022-08-21 08:32:56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

一、政府或其它社会机构

确切地说,一般情况下,政府或其它社会机构不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直接管理的主体,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的政府一般是基于两个原因引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是招商引资;二是激励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自身发展。一方面,政府或其它社会机构利用其行政职能,最大限度地激励企业进驻学校,或是以其对行业政策的敏感性,给予企业帮助或直接扶持,政府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由其出面对企业进驻做出的承诺,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另一方面,是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功能,政府对地方经济的全局谋划和认识,有助于地方高校做好自身的办学定位。事实上,以上三个主体并不是独立的,是一个互相协作的关系,政府或其它社会机构要明确也应当鼓励学校要用教育教学的规律来办学,企业要用市场规律来经营,而不能用行政手段僵化地干预学校的办学和企业的经营。企业与学校之间也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在人才交流、技术创新等方面相互促进,建立双赢的良性发展机制。孤立地站在学校的角度在单纯地在教学上使用实训基地或站在企业的角度纯粹地追究求利润而忽视教学,都是这可取的。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企业和学校孤立地追求各自和目标,是上文所说的“低调管理”的根本原因,也是管理陷入僵局的根源性瓶颈。

二、破解实训基地管理瓶颈的对策

(一)遵从实训基地运营的基本规律

一是企业按市场规律经营的本质不变。从生产经营的角度说,企业仍然是在市场调节机制中,以追求利润和服务社会为宗旨,转变经营机制,不断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只有这样在学校中生存的企业,才能让学校的办学更为接近市场,过份牵就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忽视、甚至违背市场经营规律地维持企业在校内的经营,都是不可取的,不仅导致学校培养人才脱离真正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可会让企业在市场生存中脱离实际,而不能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在调研中,我们注意到,一些高校为了把企业吸引到学校来,往往以合作办学分成的形式,额外地给企业经济补贴,企业对外经营甚至是亏损的,但获得了学校额外的经济补偿,这就可能让企业失去了主动适应市场和创新经营的积极性。二是学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不变。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始终作为合作建立、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出发点,在明确了校企双方合作的协议后,学校作为办学的主体,借助企业的设备、技术、人力资源优势,即不影响企业的经营甚至能促进企业经营,又能实现其办学目标,学校不会因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而蜕变成市场经营的主角。三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本质不变。对学校而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整体实践教学条件的一部分,用于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承担必要的实践教学任务。在管理上,与其它校内的实验(训)室具有相同的定性,属于学校诸多校内实训基地之一;在产权上,属于企业所有或以准捐赠的形式列入学校名下。四是管理上具体相对的特殊性。根据建设初期校企之间搭成的协议,管理主体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学校,或者双方组织一个专门管理机构实施管理,与其它纯粹是学校投资建设的实验(训)室有所不同。

(二)寻找“双赢”的切入点

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运营中,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企业的利润追求,二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表面上看,这两条主线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他们绝不是两条没有交合点的平行线。在不违背各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采用目标管理或项目管理的办法运营,校企双方可以在很多领域找到“双赢”的切入点,如以下几方面:(1)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控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企业是执行成本控制的主体。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企业的进驻,为其提供了一个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实践教学环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相应的实训室。外来资金的投入,缓解了学校办学成本的压力。因此,学校以及主管学校的政府或其它机构,在场地占用、支付岗位报酬和其它政策性税费等方面,能为企业节省成本,例如,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企业经营场所,在用地属性上属于教育用地,减轻了企业商业用地的高额成本。(2)人力资源优化目标。企业在自主经营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和追求短期利润,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岗位。在这一方面,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质量的把控以及校企双方师资的交流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和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不仅充实了学校的内涵建设,同时也为企业形成自身文化、积累员工内训素材等奠定了基础。根据《意见》的精神,“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来自合作企业的专职管理人员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优化并充实了学校的师资对伍结构。(3)技术创新目标。当前,企业在年度收益的分配上,越来越重视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的投入,但对于一些收益不是很乐观的企业来说,技术研发成本往往占的比例不高,企业投入的大部成本仍然是为了保证运转和短期内市场的占据,学校和企业合作建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运营中技术创新与研发,可以借助国家对高校科研项目的扶持,以课题项目的形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做到课题研究来自具有实践操作的企业,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纵深到共同研发课题层面,仍然有广阔的空间。

(三)让教学改革要为实训基地运营注入活力

在调研中,我注意到一些学校抱怨,“究竟是重视实训基地的经营?还是重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其实,实训基地的经营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形成了它基本的生存模式,企业进驻学校后,市场规律不会因此而淡化对企业运营的直接影响,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就是要适合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要牵就企业的经营,或者说,改革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对企业生存的直接影响,应该让教学改革为实训基地的经营注入活力:一是让课程改革为企业内训服务。修订课程教学体系,鼓励企业参与教材开发,必须摈弃“大班教学,同一专业各个院校相同教材”的传统观念,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的专业方向以及学校对这个专业的办学特色,重新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性、综合性实训内容,课程安排(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安排)要紧紧围绕“获得岗位技”这个目标。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应该更有利于企业内部岗位培训。二是让“双师”队伍结构的建设服务企业人才交流。所谓“双师”队伍结构,是指一个专业的师资队伍,既具有专业出生的讲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又有具备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持“工程师、经济师、技师或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队伍。引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校“双师”队伍结构的建设提供了契机,校企之间的人才交流,一方面不仅充实和优化了师资,为专任教师到企业煅练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企业技术革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三是提倡个性化培养,开展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改革,用以优化企业的岗位群或生产线。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学校中运营,提供给学生学习实践的环境,有鲜明的岗位特征,学生从进校那一天起,就给自己的就业定位明确了方向,这让学生在校期间就非常清楚自己应该掌握什么技能,撑握到什么程度。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学校与企业共建汽车维修厂,对外经营。一个典型的汽车维修厂,有一整条分工明确的生产线,从接待到验收出厂,有一系列的岗位,每个岗位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工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轮岗作业,使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或兴趣在特定的岗位上强化自己的技能。四是让“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将某个生产工艺或某一项经营流程作为一个项目,形成一个特定的知识单元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训项目,在生产线上的学生,同时也是企业的员工,可以通过技能比武等激励方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策略

校企合作务必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合作双方都能在良性循环中发展,那么,这样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校和企业之间在顶层设计上,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呢?首先,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在本地区或同类院校中,必须具备鲜明的专业办学特色,我们不鼓励后发展的高职院校为自己的学校或为某个特定的专业定位“大而全”的战略目标,但是不管学校还是专业,在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地经济的过程中,务必要有自身独具的特色,学校或专业要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有核心技能,因此,把办学目标与特色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联系起来,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其次,是把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学校的科研工作联系起来,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纳入到学校的科研究工作中,让技术创新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科研工作的成果又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再次,把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联系起来。对于某些特定的专业,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有条件的学校,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营设计上,探索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兼容性。为在校生和社会提供职业鉴定,不仅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保障最后,把企业文件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鉴国外的办学经验,由企业引领行业标准的目标定位,为学校社会培养人才,建立自身的技术等级规范,让这些领域的发展优势形成鲜明的职业院校文化。

作者:李金华 单位:贵港职业学院图文信息中心

上一篇:高职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 下一篇:供电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