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利用

时间:2022-08-21 05:24:14

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利用

思想政治课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以培养学生为己任,向学生灌输理想教育、人格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这些决定了它同其他课的不同点,即决定在思想政治课中要特别注重情感教育。那么,如何正确理解情感教育,其作用如何,其实施方法有哪些呢?

一、什么是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即是根据青少年的思想情绪、感受的变化,以说服和感染、劝导和激励为基本方法,以爱的情感及多种情景为教具,提倡以理服人,平等待人,摆事实,讲道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正确的原则,纠正错误的道德行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循循善诱,就像春雨“随风潜入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简而言之,其特点是以情感人,逐渐渗透。

二、情感教育的作用

第一,调节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单调、空洞的政治课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自己也难以信服的大道理,学生在下面打哈欠,撇嘴吧,理都不理,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对立情绪,这样当然达不到教育目的,甚至激化师生矛盾。情感教育中教师向学生奉献无私真诚的爱,用对学生的关怀、理解、尊重和信任,用有意创设的美境,用暗示的方式,向学生发出某种信息,以此启迪学生的心扉,促进学生的奋进。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使课堂中充满浓浓的爱意,师生共同沐浴在请的阳光下,灵魂得到一次次的洗礼、升华,师生感情融为一体,师生间的代沟问题自然就不再存在。

第二,调节学生的生活方式,健全学生的心理平衡机制。在政治课上,充分利用音乐、舞蹈、摄影、美术、集邮、服饰等手段,采用报告会、座谈会、讲演会等多种形式,创造蕴含美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和利用美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影响,在仪表、言语、交际、品德等方面充分表现正确的审美观。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方式

第一,以美传情,情美交融

以美传情是利用自然美、艺术美在道德品质形成这种过程殊的净化、升华作用,让学生在领略自然美、欣赏艺术美的同时,情感受到感染和升华的一种情感教育方式。学生生活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校内的校容校貌,教师宿舍、图书馆、食堂、体育设施等物质环境,学校传统、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精神环境,都含有自然美、艺术美,学生在接受美的熏陶时心灵得到净化,寓枯燥单调的说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这样的思想政治课学生焉有厌学之理?美的环境的作用,正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所表明:“环境对每一个人塑造的力量很大,它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渐渐的发生给人以满足。”像语言习惯的养成,举止、仪态及气质的塑造,美丑善恶观念的形成,美的环境的教育作用是很重要的。

第二,以境蕴情,情境互补

以行含情是教师用自己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爱、关怀、理解、尊重和信任来感化和教育学生的一种情感陶冶方式。教师的信任感,就是要相信学生的智慧、能力和判断力,相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思想、知识、技能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进步,教师的信任能使学生更加自信、自尊、自强、自爱、更尊重教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君子学道则爱人”;苏霍姆林斯基把爱生作为教育的技巧艺术。他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的艺术,更是思想品质教育的需要。教师热爱学生首先要从关心体贴做起,做到感情上体贴,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这是进行陶冶教育的基础,教师深沉的爱能激励学生的斗志,坚定理想信念,鼓起奋进的勇气。其次对学生动之以情。教师以真挚的感情、良好的情绪去启发、感动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事业、对集体的热爱;最后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教师用言传身教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学生信服道理并升华为行动的动力,达到陶冶教育的目的。

第四,学生为主题,情理于一体

这里谈的就是思想政治课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既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又要了解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呢?要从课堂类型的改变入手,改“注入式”为“启发式”,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寻求问题的答案。如通过讨论课、练习课、辩论课、讲演汇报等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自主自理的愿望,促进学生自身思维的矛盾运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达到情理于一体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思想政治课的对象,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上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观、道德观。

如果把联系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的方法比作一座桥梁的话,那么教师渊博的知识就是钢筋水泥,教师授课中丰富的情感就是粘合剂,只要每个政治老师在每一堂课上不吝惜真诚的情感的话,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不再是空洞的口号,我们的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建立,正确的理想观、道德观的梳理就指日可待。

上一篇:将试卷讲评融入地理教学 下一篇: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