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概率”教学的体会

时间:2022-06-27 09:40:34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概率”教学的体会

一、对“概率”一章的总体理解

概率是近几年来高中数学新增内容之一,也是近几年高考中热点之一。因为概率的内容更能容易体现数学的实用性,鲜活的有关概率的例题、练习题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生活。同时也极易通过学生熟知的现实例子,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很好素材。

二、教材分析

课标明确要求: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化为古典概型;教学中不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计数”上;还要求鼓励学生尽可能的使用计算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更好的体会统计思想和概率的意义。

教材中,概率作为模块3的一章内容出现,分三大节内容:3.1随机事件的概率;3.2古典概型;3.3几何概型。教材中较完整系统地对统计概率,古典概率和几何概率三个方面的编写,学生更容易全面了解和把握,开阔了对概率概念理解的视野,新教材中涉及到的例子比旧教材更典型、鲜活、更具有时代性,除了典型的纸硬币正反面试验、掷骰子试验、彩票摸奖等例子,还增添了降雨概率、遗传基因、密码破译等更接近生活实践的概率应用实例。新教材是在没有学习排列组合有关内容背景下,安排概率内容,所以内容编排上尽可能避开过多运用排列组合数公式的题目,重点放在对概率概念整体上的理解《新课标》注重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力图把死板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知识。

三、多媒体将概率知识形象化

传统教学中,学生较难真正理解概率的有关概念,因为他们对这种“不确定”型数学思维缺乏真切体验,而传统中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无法进行大量计算和演示,已显落后,而多媒体课件及其他软件应用,科学计算器的应用,更能直观形象易操作的让学生理解有关概率知识,发挥出了很大优势。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通过本章的教学,对教学成绩和学生测试以及学生接受情况分析,充分理解课改精神,提高教学水平,革新教学手段,应对自己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要较深入钻研教学软件、计算器使用,有关课件制作的学习,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这一先进武器。不断扩充、深入知识的理解。同时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大胆灵活的对教学内容删减或补充。

1.突出统计与概率的意义,强调其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

本学段的学生对现实社会环境中的问题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一种极好的动力,教学时,应着重于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概率的广泛应用以及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提供丰富的、反映统计与概率思想方法的探索素材,引导他们把对统计与概率的探索从日常生活发展到现实社会和科学技术中感兴趣的领域.如在统计的教学中可以引入以下的例子:根据往年本地统一阶段时间的气温记录,预测下一年本地这段时间的气温情况;根据对公共汽车不同时间客流量的统计,合理地安排发车等等。

2.加强对随机现象与概率意义的理解

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即从随机现象中研究其规律.它为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因此,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可操作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逐步体会概率的意义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还可以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如“中奖率为1/1000的彩票,买1000张一定中奖”“若干个人抓阄,先抓和后抓,抓中的可能性不一样”等等。)。

古典概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其特征:实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实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并让学生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概率知识时,应该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实验、观察、交流等活动中体会和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等相关内容,如在教学概率的统计定义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两个实验,连续掷两个硬币的实验与边框中有放回的摸球实验,通过观察与分析、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对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对新教材编排的一点建议

望新教材编写上,能及时全面多样化配置教师用书,使教师更方便地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增加课后习题练习的数量,使教师和不同层次学生更能灵活的选择取舍。在题目编写上加大选择填空题的数量,编排一定数量、难度不同的成套单元测试试题,尽可能从题目题量、题型上与高考同步,使学校教师、学生更容易接受新教材。另外,旧教材中相互独立事件,独立性重复试验概率内容可适当编排为选学内容。

以上几方面是自己对本章概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不足之处,多请同仁指正。

上一篇:低段班主任如何处理学生的“告状” 下一篇:浅谈在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