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0 06:16:54

情感化设计论文

情感化设计论文篇1

网页应用是指用网页语言编写的程序通过浏览器来运行的软件,它可以广泛应用于企业网站或互联网。由于网页语言程序可以直接应用于各个PC终端和手机移动终端,不需要像其他应用软件进行升级或运行前安装复杂的程序,深受用户的青睐,例如,较常见的有基于计算机终端的网络论坛、网络游戏、网络超市等,也有基于手机移动终端的APP、网页浏览等应用。虽然我国网络化快速发展,但是,网页界面的情感化设计起步较晚,最早的网页界面概念是由国外发达国家提出来的,在国外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如欧美、日本等国家一方面提出了网页界面设计的理论基础,如依据艺术设计理论和社会心理、人机交互理论等理论进行情感化设计;另一方面,还要遵循简约化、一致性、统一性、均衡性等原则。目前我国对这方面的发展主要是针对网站的文字、色彩等视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设计,但总体上缺乏对情感化设计的深入探究。

二、网页应用界面的情感化设计分析

“情感”是人们对自身周围的事物以及对自身的态度的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体反映。根据唐纳德教授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的论述,情感化设计分为本能、行为以及反思三个层次。本能层次是用户通过外界的刺激而做出的第一反应,具有先天性,因此,在对网页界面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本能层次的物理特性,将本能层次的特征融入设计的界面当中。行为层次主要是指利用简单有趣的设计为用户提供最方便网页浏览布局和清晰明确的操作导向,使用户在运用中在情感上得到体验。反思层次是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最高的情感水平。网络用户通过浏览网页界面后产生的更深层次的感知和情感,往往受到不同主体认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情感变化。通常反思层次有助于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建立起用户与产品的长期联系。情感设计的三个层次相互影响,在本能层次得到满足后,产生行为层次,然后体验后,产生对网络界面的反思层次,在对网络应用界面设计中应当注意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将情感化设计贯穿于三个层次中,提高用户的认知度,为用户带来情感愉悦和舒服的体验。

三、我国网页应用界面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情感化网页设计起步相对较晚,缺乏理论依据,存在着众多不足,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方面的问题

通常网站网页是进行信息传播的承载体,往往包含了众多的内容,但在国内的一些网站网页设计时内容相对混乱,分不清主次。还有一些网站为了向用户传达更多的信息,对网页界面嵌入各种软件以及各种各样的内容,使用户感觉杂乱无章,忽略了页面设计的整体性和主次感。此外,还有一些网站为了商业利润,在网页界面中填充了大量的广告,容易让用户在使用时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了情感化的体验效果,同时,网页广告界面往往自动弹出,强制用户“消费”,缺乏对用户的尊重。

2.网页界面板式雷同化严重,缺乏创新

网页应用界面在设计上大多都是遵照一种设计样式,除一些网站在设计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界面内容进行分栏分类,对色彩字体进行搭配,其他大多数设计的版本内容布局高度雷同化,缺乏创新,使用户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很难吸引用户的注意力,降低了情感化的体验。

3.网页应用界面设计普遍缺乏情感

情感化的网页设计能提高用户在浏览网页时的舒服程度,还能提高用户的自我标识,但是在实际的网站网页界面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追求界面的效果,忽略了在网页中添加情感因素,在视觉色彩的应用上也相对混乱,造成用户情感体验的效果不明显。

四、网页应用界面的情感化设计

通常进行网页界面的情感化设计需要明确进行网络界面设计的目的,即构建一个使用户在视觉上产业愉悦的网站,以提高用户对该网站的忠诚度。一般来讲,网页界面设计目的包括实现网站服务、良好的视觉效果以及可行性和易用性三方面。因此,网站的网页界面的情感化设计需要围绕着上述的三个目的展开。

1.色彩的设计

网页的应用界面的色调通常包含了文字的颜色、主板的色彩、所含图片的色调等几个方面。首先,图片的设计是将抽象化的物体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效果,图片的色调可以直接进入用户的视觉体验,进而产生本能层次的情感,因此,图片色调的选择要符合主题内容,与整个网页的风格相匹配。其次,文字色调的设计,文字是传达网页内容的主要方式,是网页界面的主体,其字体的颜色需要与整个网页界面的设计搭配,使用户在阅读时不产生疲劳感;最后,主色调的设计,主色调是整个网页界面的背景,在对主色调设计时要遵照使用户舒服的原则,防止色调太强,而影响文字主体阅读的困难。

2.合理统一的布局

对网页界面合理统一的布局是指在网页界面有限的空间内,对文字、图片、色彩等元素进行统一的设计编排,使整个界面显得和谐统一,不至于出现内容混乱的局面。因此,在对网页界面设计中,既要加入人的情感因素,同时又要进行合理的布局,这样才能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依赖。

3.方便易用的操作功能

通常网页界面设计要以方便易于操作的功能为前提,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进行操作,并接受该功能的应用。

4.对网页界面的情感化设计的创新

创新是设计的动力源泉,一方面,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们提出新的需求,另一发面,创新是人们劳动性的创造,将情感和抽象思维相融合,设计到网页界面的布局中去,提高用户网页界面体验的情感效率。

5.和谐统一的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是指用户在浏览网页界面的过程中,人们从网页的内容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因此,交互作用是让用户在应用时产生愉悦心情的设计。在网页界面人机交互设计中,设计师要灵活运用设计方法,使人机能够充分进行信息交换,让设计出来的网页界面更能打动用户的心灵。总之,随着我国网络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情感化是网页界面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人们在得到低层次的满足后,必然会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网页界面设计开始加入情感因素,使用户在浏览网页界面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得到视觉上、心情上的愉悦。

情感化设计论文篇2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不仅满足于功能,更加趋向于产品对于自身情感的满足,因此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地域特性融入到设计当中已成为设计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能为设计带来新的灵感。而怎样运用民族传统文化,怎样让产品体现民族文化气息,运用产品设计符号学原理为我们将传统文化与产品设计结合提供一套系统而清晰地理论方法。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提炼与再设计

(一)“符号”的定义

对于“符号”一词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它的解释各不相同,在20世纪初,人们才对符号的认识才慢慢的趋向一致,在这个时候瑞士语言学家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提出:“语言符号解释为“能指”和“所指”,即形式和情感。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构成了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学者德里达在符号学上认为符号存在着无限差异性。且符号具有不稳定性。分析发现在他们各自提出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即符号的所指是事物意义或者情感表达的形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意”的延续

“意”一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艺术家们所追求的。也是最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符号学中“意”即符号的“所指”。在很多艺术创作作品中,虽看不出元素其“形”但却能心领神会其“意”而这些都与符号的情感表达有关。比如中国的水墨画和毛笔字,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气”“神”的完美诠释。

在国内,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结合于设计中并不少见。但是对于文化和产品的结合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文化符号的应用大多流于形式。与产品的结合上未能找到其契合点。过于牵强。而很多将传统文化与产品相结合的设计都是出现在学生的概念设计或者竞赛专题上,最终的产品商业化成熟度低。其次缺少系统的理论方法的支撑,对于文化进行”拿来主义“。再者对于指导设计实践的设计理论观点也缺乏多元性。虽然我们在意识到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如何看待和评价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上的标准却过于单一。在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大多数设计师和消费群体依旧以现代主义的功能性来衡量设计的好坏。

(三)运用设计符号学原理体现中国“意”的情感表达

在现代化语境下,传统文化符号需要以新的形式存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加工。运用设计符号学原理。在设计中根据自己对其文化意义的感悟结合现代的审美特征进行重新编码,新的符号通过各种媒介被受众者接受。不同的接受者因其文化程度的不同,地域名族特性不同,等等自身因素对符号所表达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理解,而且在设计表达上也要根据针对性的用户群体来进行设计。

对于设计符号的类型,马克斯・本则曾在《符号与设计》一书中将其分为三类:“图像性设计符号、指示性设计符号、象征性设计符号”。书中提出“设计的图像性符号细分为抽象图像性符号、类比图像性符号、再现图像性符号”。图像性符号以物化的形式来传达其意义。设计指示性符号更趋向于让人清楚了解其要表达的意图。象征性符号是所指的事物具有紧密联系。通常传承文化或者文化释义是在象征性符号表达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符号揭示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符号学则关注的是符号所传达的意义,而设计符号学理论则是为设计实践作指导作用,设计者将文化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给符号接收者。让受众群体通过对新符号的解答了解其表达的情感或者意义。同时作为设计师也可以运用逆向的思维方式去创作设计作品。对于一件表达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产品本身的造型符号即是设计作品的明示意义,而隐含意义则传达了设计中糅杂的设计师自身对文化的理解,目标用户通过对产品设计中所传达的文化气息与自身对文化的理解产生情感共鸣,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则是设计作品的迷思。对此,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最原始的载体将不适用于现代人群的审美观念。因此在符号的编码过程中,设计者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理解,并且要考虑到受众人群对新的符号的理解是否能正确解答。

三、传统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符号学运用

产品语意学作为产品符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唤起制码者与解码者的共鸣,情感的激发,也可引起人们的行为反应。作为文化以符号形式在产品中的情感表达,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对设计对象(生活)描述,对已有事物的特征以及人们对物的认识与了解,更要研究日常生活中物的象征品质,同时也要对设计对象的预期干预,要了解象征性的互动如何展开,了解意义如何改变,用户如何形成“界面习惯”,进而对设计对象的创造。因此在进行以传统文化为元素的产品设计时,除了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也要对目标用户人群进行定位,要与目标用户之间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情感共通性。才能对在产品设计中将文化内涵以及自身的理解通过隐喻、换喻的认知理论等方式赋予产品设计中,让用户更加流畅的解答新的设计所表达的情感。

产品设计符号学理论则是在设计中对原有符号进行解码重构,其中的所要表达文化内涵即产品符号学中的产品语意。即通过经验或者思考推敲出造型形态与意义的关系,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曾将产品语意划分为四项内容:“操作内容、创生内容、社会语言内容、生态内容”。操作内容是产品语意中最基本的内容,即产品的使用方式,是人与人造物之间的交互关系。创生内容是对于将传统文化与产品相结合对于产品而言,不仅仅是文化的传达以及功能的使用,并且包括了设计,生产到消费之间的网络。社会语言内容指的是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特殊的人造物使用以及与使用者之间的关联。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赋予传统文化的产品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起了搭桥的作用。生态内容则是为建立物质和文化象征的合理性,物质所支持的生活与文化的神话遗产的合理性。这样才能是人造物具有意义和活力。

在产品设计中,传统文化不仅是作为设计创作的灵感来源,更多的是通过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来诠释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唤起设计者与使用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

四、太极符号的“形与意”在产品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太极文化不仅因为其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而且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和”的精神。而在产品设计中运用太极文化为元素进行设计已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设计上如何避免拿来主义,则需要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支撑。

如图1中所示是一款国外设计的组合沙发,虽然运用了中国文化符号,在设计上我们不难发现设计者在文化结合上并未只是简单的讲沙发和太极两者进行简单的加法。而是对太极符号进行重新的编码,通过对沙发流畅,柔和的线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对太极文化以及太极符号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将其自然的融入设计。隐含意义是这张沙发不仅是满足人们功能需要的产品,同时也是一件艺术品。不论从产品语意学,语构学,语用学上都体现出产品的现代气息。迷思则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文化,同时也衍射出西方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衷,并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以独特的造型符号语言来表达出东西方文化上相互交融。

在产品设计中,基于用户记忆和个人经验的物品联想,很容易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目标用户对于产品设计所传达出来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与用户个体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与知识背景有关。

如图2所示,在坐凳的产品设计中,设计者利用形体相互穿插的结构,一张凳子既可以分成两张凳子,也可以巧妙的拼成一张凳子,节省了空间。设计中不难发现设计者对于太极文化中的阴阳互生和谐统一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并且从产品符号学角度分析不难看出其设计的逻辑性,在产品语意学上设计者运用太极符号互补形式,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征在产品设计中构建新的符码。从产品语构学的角度分析图中两款设计利用形体之间的相互穿插体现出太极的阴阳中和之美。在产品语用学角度来看两款设计的功能不仅仅是使用上的便利,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文化气息,是设计者与使用者以产品为媒介在太极文化上的情感交流。

结语

通过本文论述,我们从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为切入点,我们通过对符号学的理解与产品设计符号学理论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结合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揭示了符号学理论与产品情感化之间的关联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符号学博大精深,因此文中所论述的方法未必适合所有关于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中。关于它的更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等待着我们的积极投入。

参考文献

1 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理论、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孙晓琳:《浅析产品设计中的文化符号》,《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

3 李乐山:《工业设计基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美)诺曼著,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 胡飞:《战略性产品语言:产品语言的策略还原》,《装饰》,2005。

情感化设计论文篇3

1.1产品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的产品与人的情绪与感情有着良好的沟通,这样的设计会给人们的交流带来愉快,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产品情感化的设计,会使产品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具有较强的情感化因素,产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将会因为情感的交流而相互靠近。情感化设计在更深层面上体现出了对人性的关怀与体贴,它以一种贴心的方式诠释着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功能是具有理性的、逻辑性的认知,而情感是感性的,情感化设计是建立在满足产品基本功能与性能的基础上,再融入情感化的考虑,从而达到在产品设计中做到理性与感性两者的有机结合。

1.2父母与孩子的感情缺失

在如今这个竞争压力巨大的现实社会中,大部分年轻一代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生活的关心和照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得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了与父母的互动和情感的沟通。工作的繁忙,导致孩子长期得不到家人的关爱,容易导致亲情疏远淡化,渐渐的就会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与需求。在长期处于感情缺失的影响下,许多孩子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从而使得儿童因为“情感饥饿”而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变化。因此在父母有空的时候都希望能与孩子在一起,能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当然,外出时也不会放心孩子独自在家。但带着孩子出门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

2超市购物车的设计分析

超市购物车的设计是一个理想,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超市购物车是美国文化的一个标志,就像Zippo的打火机一样为人所熟知,但同时也是一种很僵化的东西。在设计更新方面,它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但也意味着一种创新困境。不同的人群对购物车有着不同的需求,针对不同的点需要不同的设计面去适合它。

2.1可供儿童乘坐的购物车优缺点简析

当今国内外市面上可供儿童乘坐的超市购物车类型大体分为两种,一体型和卡通车与购物车结合型,如图1所示,其特点如下。如图1(a),特点为:①使用推车需投入一枚硬币挤出铁片取出推车,使用后需放回推车拿取处,插入铁片挤出硬币,这样可以解决使用者乱摆乱放的问题;②空间比较小坐起来比较拥挤,且男女宝宝的生理特征不同,会导致男宝宝的不舒适;③当宝宝坐在推车里的时候,如果家长去货架上拿物品没法扶住推车,这时推车很可能会因为一些原因而移动,对孩子来说是较危险的。如图1(b),特点为:①可以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但儿童乘坐不舒服、不安全;②节约空间位置,便于收纳。如图1(c),特点为:①卡通车型所占空间位置较大;②颜色鲜艳,造型卡通可爱。孩子可以在里面玩耍,不会影响家长购物。但塑料儿童车里仅适合4岁以下小孩乘坐,且需大人在身边看护以防意外。孩子坐于前方不能与家长更好的沟通交流。

2.2购物车情感化的需求

购物作为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父母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一同购物。同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使用的产品受情感因素的影响也日益加大。然而,如今中国的超市购物车以装货物为主,重点于儿童方面的少之又少。尤其在乘坐舒适、安全问题上,考虑的更是少之又少,儿童不舒服,同样也会影响父母购物。即便是所谓的专门的可供儿童乘坐的超市购物车,大部分也只是把儿童卡通车与现如今的超市购物车相结合而已,这样同样也存在了很多问题。

3应用范例——超市购物车设计

本超市购物车的设计重点在对于儿童乘坐方面更为人性情感化且安全,回到设计本身,让超市购物车不再是儿童玩具与超市购物车的组合,而是真正考虑儿童人性化、安全化的设计。针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等,在超市购物车原有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对色彩、材料、造型、功能结构等进行设计。安全性:一方面为购物车本身的安全;另一方面为儿童乘坐的安全。实用性:保持购物车本身具有的基本功能。环保性:产品材料的选用要注意其环保性,避免污染性材料的使用。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次设计不仅要从儿童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入手,还要从年轻父母的心理特征着手。以舒适、安全为本,实现其可发展利用性。

3.1超市购物车设计

推车整体成流线形,色调为中国红,简约美观大方,如图2所示。购物车把手处设计锁扣,使用推车需投入一枚硬币挤出铁片取出推车,使用后需放回推车拿取处插入铁片挤出硬币,如图3所示。小孩乘坐区与购物车区分出来,小孩正面朝向父母,乘坐区安全舒适;如果没有小孩乘坐,可以放包等重要东西,靠近自己,比较安全。

3.2超市购物车儿童方面的设计

首先车体无任何坚硬的边角,购物车边角均包裹或圆角;其次此次设计把儿童乘坐的地方独立出来,然后在坐垫和保护儿童护栏部分使用一些较软的材质,这样可以让孩子更为舒适,不会吵闹;同时还给推车加了两个小孩可以抓手的地方,孩子可以转动把手玩耍;最重要的是在设计时特别将把手与轮子结构设计同机场推车原理一样,向下按压把手,车体可运动,放开把手,车体静止。这样当孩子乘坐在购物车上时,家长也可以放心地去货架取东西。

4结语

设计师只有了解所需,明确设计点,经过“调研-整理-总结”、“具象-抽象-具象”的思考,才能够设计出符合人们情感化需求的应用产品。本文以超市购物车为例,探讨了父母与孩子情感化需求的问题,目的是在超市的大环境中,设计出情感化的超市购物车。其解决办法就是抽丝剥茧,寻找最适合的设计点,只有明确找准情感所需的点、深入理解它的背后问题,并且依据情感化设计的原则,才能真切地深入思考,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作品情感化表现。

情感化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产品愉悦化设计 感性工学 情感 非物质化

中图分类号:J5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1-0160-02

1、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络的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信息时代,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现时代设计环境与创新设计理念。产品设计在传统古典装饰主义设计和现代简约与功能主义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人性化”、“人文化”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已经成为现时代设计环境下的核心设计理念,提倡设计为人服务,产品的造型、功能、颜色、材料、结构都要体现出对使用者的尊重与关怀,并努力给使用者创造产品“愉悦化”的使用体验。这也是笔者认为现时代设计环境特征条件下,产品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之一。

2、现时代产品设计环境特征――非物质化产品设计

以“计算机”出现为标志的第五次人类信息革命推动社会渐渐进入到以信息技术为主体来创作和开发知识的信息时代。而现时代正处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交替时期,正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展,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在其《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的著作中称之为后工业时代。

当代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为我们启示了非物质的定义:人类将无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质转化成工具,并给予它们以未加工的物质从未有的功能和样式。而这种功能和样式是非物质性的:正是通过物质才创造出这些非物质的东西。

根据我们对物质与非物质的理解,要是把工业时代称为“物质化社会”,即利用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工业化社会;那么信息时代就可以称为“非物质化社会”,即利用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数字化社会、信息社会或者服务型社会。现时代正处于“物质化社会”向“非物质化社会”发展时期,人们对于产品的情感需求也从本能层次(功能外形),向行为层次(使用乐趣和效用)和反思层次(自我形象、个人满足、记忆)发展[1],如图1,设计开始从“物质化”向“非物质化”悄然转变,人们在拥有产品基本的物质功能同时,进一步探寻产品“情感化”这一非物质功能需求,这便是非物质化产品设计。

3、产品愉悦化设计概念

产品愉悦化设计概念是建立在现时代对于非物质需求的特殊设计环境下,来源于当今主流产品设计理论――“情感化设计”、“感性工学”、“感性设计”等。这些理论都提倡产品在创新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功能、造型等要素,而且还要满足使用者的情感诉求,例如使用者的思想、情感、直觉、知觉、习惯、渴望、文化和环境等对于设计的影响。

愉悦感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由某人或物刺激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从而同化到自身认知结构中的一种感觉,如:高兴、兴趣、吸引等。从产品使用者角度来说,不管其所处在产品需求的哪个层次,对于优秀产品的评价就是在物质使用过程(功能使用)和非物质使用(情感审美活动)过程中都能符合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从而最终产生愉悦和快乐的体验。而产品根据这一目标进行的设计便是产品愉悦化设计。

4、产品愉悦化设计方法探索

根据产品愉悦化设计的目标,我们要对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情感因素进行测量、分析、建模,从而最终得出“愉悦”情感设计因数运用到目标产品设计中。纵览国内外大量文献可以发现,目前能够为产品愉悦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的仅有日本的感性工学理论和美国Donad.A.Norman 教授提出的情感三层次理论。

4.1 情感三层次理论设计方法

2005年,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Donad.A.Norman 教授在其《情感化设计》中提出了设计可以从本能、行为和反思三个不同维度的情感需求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在这三个维度中,本能层次指的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本能反应,也是产品给其带来的直接刺激反应,由消费者自身生物因素所决定,如产品的独特造型给予用户感官一种新奇的享受;而行为层次指的是大多数人的共同行为,也就是通过产品的使用带来的交互体验,如合理的人机操作设计给用户带来便捷感和愉悦感;反思层次是最高水平,它是消费者由前两个层次的作用反应产生的更深层次的情感反应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与身份的认同,如品牌奢侈品给消费者带来身份的象征。

Norman教授在《情感化设计》中的设计是广义的设计,它涵盖设计的所有领域:产品、平面、环境、软件、游戏、服装设计等。情感三层次理论给设计界带来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和方向,更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但是没有具体的设计实施方法。

4.2 感性工学设计方法

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最早由日本自达汽车集团前会长山本健一于1986 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发表题为“车的文化论”的演讲中首次提出[4]。它是一种将“人”的情感知觉与工学做连接的技术,也是人文科学的“感性”与自然科学的“理性”相结合的技术。它在探讨如何利用工学的观点将使用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感性意向通过科学分析手段定量或者半定量的表达出来,并将其与产品某一设计要素进行关联,从而实现最终产品给予“人”喜悦、满足感的感性表达。感性工学是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并以消费者情感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支持技术,利用此技术可以将原先消费者(设计师)模糊不清的感性需求与意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产品细节设计[2],如图1所示。

目前,感性工学的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3]:(1)从人的因素及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顾客的感觉和需求;(2)在定性和定量的层面上从消费者的感性意象中辨认出设计特性;(3)建构感性工学的模式和人机系统。

感性工学虽然仅有20多年的发展,但是对其应用已经发展到设计行业的各方面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其具体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不失为至今为止最佳、最有效的愉悦化产品开发支持方法。目前可以应用于产品愉悦化设计的感性工学实施方法如下:

(1)定性推论式感性工学实施方法;定性推论式感性工学主要为利用层次推论方法,建立如树形图的相关图,以求得设计上的细节。整个推论过程中是利用(为了满足~~的要求,必须做到的要项有哪些?)的设问方法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团队成员以对这议题有相当了解或经验者为佳,进行过程注重的是成员间之充分讨论与沟通。

(2)定量推论式感性工学实施方法;定量推论式感性工学的实施程序包含“正向定量推论式感性工学”、“逆向定量推论式感性工学”与“正逆结合型感性工学”,它们的实施程序是相同的,主要以建构感性(意象语汇)与型态要素的关系为主要目的,并将结果构建成为专业系统(感性工学系统)从而供给不同的设计单位咨询。因为是运用计算机进行探讨、分析与推论等工作,所以该实施程序也可以统称为计算机辅助式感性工学。

具体实施程序大致可以区分为以下三阶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设计目标感性形容词语汇与设计要素的挑选;STEP1收集感性语汇;STEP2收集样本图片;STEP3建立语意意象空间;STEP4挑选设计要素。

(4)设计目标意象与设计要素的结合;STEP5感性意象度调查;STEP6设计要素与意象的关系分析。

(5)建立感性工学系统;在这之中,STEP6得设计要素与意象的关系分析中,可以说是各相关研究中变化最多与所花时间最多的地方,由早期的数量化一类分析(类似质性的复回归分析)开始,目前许多学者已经利用Fuzzy理论、类神经网络理论,基因算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相关探讨。

其他设计方法――生理测量设计方法;对于消费者情感因素的准确测量与分析是产品愉悦化设计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消费者的语言、动作、表情、情感等存在着一定的易变性与动态性[2],因此在情感三层次理论和感性工学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入相关生理学测量方法来进一步精确消费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因素。

消费者对于喜好的产品,在生理上都会引起一定的反应。例如,对于钟爱产品的兴奋会引起呼吸和心跳的加快。而对于这些生理神经信号,我们可以借助于肌电仪、传感器等生理仪器来测量消费者对于喜爱产品产生“愉悦感”所形成的脑电波、心跳、呼吸、体温等生理指标的变化。通过对生理指标的分析处理得出产生“愉悦感”的数值范围来最终评判目标设计产品是否达到既定目标。

5、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时代的高品质物质生活会让人们进一步渴望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这给现时代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设计在“非物质化”这个发展趋势下,“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现时代环境下的核心设计理念,产品愉悦化设计便是对这一理念的有效表达,也是对未来产品设计的一种探索。它作为产品情感设计的一部分,也是其最高目标――产品给人带来愉悦化体验,其中情感三层次理论、感性工学和生理测量等设计方法是可以让其更加扎实、有效的实施应用于日常生活用品、消费电子产品等设计领域。相信产品愉悦化设计会将成为未来主要的设计发展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Donald Norman.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7-65.

[2]丁俊武等.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理论、方法及研究趋势[J].工程设计学报(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2010,17(1):12-18.

[3]程建新,罗毅.后工业社会 大设计时代[M].创意产业[J].上海:上海工业设计协会,2004(5):36-39.

[4]叶俊男.基于生命保障概念的抗震减灾自救型产品设备研究与设计[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2009.

[5]YANG S M, NAGAMACHI M , L EE S Y. Rule-based inference model for the Kansei engineering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 rial Ergonomics,1999(24):459-471.

情感化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平面设计 培养模式

引 言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设有平面设计类专业的院校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其教学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培养模式方面(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仍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的基本组元进行分析,对不同艺术类教学模式中各环节的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力争将平面设计的基础性、艺术性、学术性以及教师教育的示范性和综合性等统一起来,以期推进我国高等院校平面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全方位、深层次研究,为更进一步完善不同教学体系下教学的改革,促进平面设计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组元

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一般由技能教学、情感教学、文化教学、数字化教学及个性化教学组成。各组元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1.技能教学

技能教学包括基础知识理论的教授与知识的拓宽。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理论往往学得比较“死”,这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质以及相关的理论内容,作出调整和对待,并针对细微的变化作出观测,及时针对学生的接受情况作出详细的回馈调查。只有对理论加以区别,对学生有区别地教授理论知识,才能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指导思想,使其充分掌握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并推动学生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在知识拓宽教学中,拓宽范围并不是要求教师片面地增加理论设计的数量,而是分别从语言、体裁等形式上加以拓宽。基础技能的培训是相对枯燥的过程,但是知识范围的拓展却恰恰弥补了这一弱势,使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的设计技能并激发创造力,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

2.情感体验教学

教师在实施情感体验教学模式时,首先需要把握作品的情感主线,能够深刻理解并领悟情感的内涵以及设计作品所抒发的情感特性,深入体会并以巧妙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情感体现的波形变化,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模式,从而扩展学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3.文化修养教学

艺术的感受力实质上是对艺术的一种文化审美。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是成正比的,它正是围绕着艺术感受力而作用于设计本身的,学生需要从文化视野的高度去深层次地洞悉现实、领悟人生、创作和理解作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品,使其具有强烈的创作能力。

为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教师还需要明确文化类别,大致可分为三类,如表1所示: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明确文化的类别,不能侧重某一种类型,特别需要均衡各种文化修养的熏陶,从而在文化修养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中能够得心应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以下三个部分作为模式的要点,但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性并加以调整变化:第一,需要将案例作为引子,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其次,教师应带领学生积极参观与本课程有关的艺术展览,因为这些展览具体包含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会使得自身的情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文化氛围之中。最后,教师还可以有关的影像资料作为辅助手段,使文化修养的教育生动活泼起来,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受到熏陶。

4.数字化教学

为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必须实现多媒体与数字化教学模式的融合,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带动多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可带领学生依照计算机的特性创作自己的课件和作品,例如可采用计算机的优势组织细节,还可伴有电影或者动画影像出现等。

5.个性化教学

首先,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要以学生的需求调研为前提。教师须调研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从而在课程编排中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培养需求。

其次,制订一个富有个性的、独特的培养计划是个性化教学模式开始的关键。教师需要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之上与学生构建一个符合其自身发展特质的培养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清前进的方向。

最后,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个性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教师应定期对此阶段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实行检验,由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提出个性化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真正使学生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培养方式。

高等院校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对比

在我国高校中设有平面设计类专业的高校可分两大类,一是师范类,二是理工类。师范类院校培养模式注重文化和情感,理工类院校注重技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但都存在不足。

师范院校以职业教育为培养目的,将情感教学作为培养核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训练,缺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理工院校重视数字化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强,但教学上对情感教学的忽视往往导致了艺术设计流于形式,使学生在专业创作时过分追求技术,缺乏创造力、个性与文化深度。

高等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应与市场经济的时代需求相接轨,要满足设计基础教学和前沿科技研究的需求,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要改变仅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认识,脱离以技能、技术为教育核心的状态,将情感教学贯穿于数字化与个性化教学中,结合文化和技能教育,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全面、综合地研究和规划高等院校平面设计类专业的培养模式。

结 语

高等院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模式,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同时社会、企业也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以推动理工院校平面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维林.因子分析法下江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分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3.

[2]房桂芳,张国东,魏龙.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

[3]王玉庄.教育发展评析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北京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张君.美国平面设计教育对当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

[5]夏纪林.理工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实施教育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情感化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阿尔瓦・阿尔托;人情化设计;运用研究;设计手法

中图分类号:TE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25-01

一、 阿尔瓦・阿尔托的人情化理论

(一)阿尔瓦・阿尔托介绍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于1898年出生于芬兰,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芬兰著名建筑大师,他代表了现代主义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不同的方向,强调功能、民主化的同时,并探索一条更加具有人文色彩、更加重视人心理需求的设计方向,影响世界的设计发展,成为当代最为重要的设计人物之一。

(二)“人情化”设计理论特点

所谓“人情化设计”思想的宗旨就是运用人道主义原则为人们谋取舒适的环境,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们的精神需求,富有情趣的艺术素养,运用有机的手法和艺术风格,从而巧妙的解决了功能、技术和造型的矛盾。在阿尔托设计上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体现这种观点:

1.巧妙处理细节,设计从人自身感受和心理出发。从帕米欧结核病疗养院的设计来说,阿尔托从病人本身的角度出发,充分体会病人的需求,并听取医生以及心理学家的意见,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心的推敲。他在设置灯光照明时避免了使卧床病人感到晕眩的光源;为了营造了舒适的室内物理环境,他精心设计了暖气和通风;在色彩方面,按常规来说,医院一般都是以白色为主,但阿尔托认为适当淡雅的色彩更能使病人的精神得到放松;他设计的洗手盆在使用时避免了噪声,这种细节装饰上的处理让人为之感动。

2.从材料的选择上体现“人情化”。阿尔瓦・阿尔托的设计在材料上也倾向于人性化、自然化和有机材料的使用,主张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阿尔托热衷于使用木料,因为他认为木料本身具有与人相同的地方,具有自然性和温情,这种观点充分体现在了阿尔托的家具设计与室内装饰中,特别是在卡雷住宅中的体现:在入口大厅的天花和客厅吊顶采用芬兰红松,地板和书房的搁架还采用橡木甚至大多数家具用柚木来打造,使人置身于其中,仿佛置身于自然。

3.将建筑环境的“柔化”,使空间富有层次感。阿尔托认为,室内的层高应该根据房间本身的功能区设计,内部布局需要根据个人需要去安排。在玛利亚别墅的设计过程中,阿尔托便追求自由平面,将墙面拆除去减少墙面对空间的隔断,使整个空间自由而流动。他将曲线贯穿在整体的别墅设计当中使得整个建筑的线条自然流畅而富有变化。

4.设计体量符合人体尺度。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阿尔托的家具设计当中,他打破了以往家具中横竖法则,而是通过选择薄压的木头与胶合板来设计轻巧舒适有富有流线动感的家具。没有采用传统椅子“四条腿”的定势设计,而是运用充满动感的设计方法,用两根弯曲而成的流线制作椅背的弯曲扶手和底部支撑,充分考虑到人体坐姿的特点,使手部能够舒服地放在弯曲的扶手处,充分体现了“人情化”这一概念。

二、人情化理论在室内设计中的表达

(一)人情化理论和室内设计的关系

设计本来就是为生活的需要所产生的,为生活需要而设计,室内设计应该结合人们心理生理需求、文化传统、人体工程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来进行。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室内设计正在向高科技、高情感上发展,在物质功能方面,既重视科技感,同时也注重“人情味”,如何更好的方便人使用。在精神享受方面,既强调艺术设计的高雅,也重视人的心理需要。

(二)人情化理论在室内设计中的表达

室内设计的设计要素主要包括空间要素、色彩要素、光影要求、绿化要素等,同时还需考虑到室内装修包括风格、装饰设计、家具摆放与搭配等,这里将重点讲4个主要要素中“人情味”的表达:

1.空间要素:将室内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美的感受,这是室内设计的基本任务。设计师在拿到项目前期需要对空间合理分化,勇于探索,去赋予空间新的形象,不要拘泥于过去形成的一成不变的空间形象,善于利用空间,现代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使得梁柱成为沉重体系,墙体被解放出来,可以只根据空间需要决定墙的布局。

2.色彩要素:色彩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绪,有些医院里的大夫和护士穿浅绿色的工作服,就是利用绿色给人希望,平和的感受,从而使病人精神更加镇定同样的如果采用白色墙面,虽然白色明快而简洁却会对病人产生一种严肃、压抑、冰冷的感觉,而不利于健康的恢复。设计者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应根据科学的心理认识对环境色彩进行研究分析。

3、光影要素:光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不同的光影在室内设计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会对人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光影在空间内主要分为天然采光和人工采光。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利用天然光的照射和所产生的光影效果去打造空间的层次感。同时在照明设计应该首先考虑到人的舒适度,根据不同的灯的效率、光的曲线、室内物体的反射系数等去营造不同效果。

4、装饰要素:不同的材质会给人产生不同的感觉,比如木料给人自然温情的感觉但金属就容易给人冰冷严肃的感受,不同风格的装饰画在不同的空间也能给人不同的感受,在装饰上我们要立足于人的感受,对空间进行分析,确定设计风格,把握细节,从而让装饰和风格上达到一个统一。

三、总结

阿尔瓦・阿尔托在设计中运用有机的手法和艺术风格,巧妙的解决了功能、技术和造型方面的矛盾,在设计中我认为阿尔瓦是一位具有爱心的设计师,他将人情化理论贯穿整个设计思想当中,在现代主义普遍缺乏人情味的设计中独树一帜,将人的空间感受作为创作的出发点。 阿尔托的理论对于我们在室内设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特别是倡导高科技今天,科技感加深了人与机器的联系,却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如何“人情味”更好地落实在室内设计中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49.

[2] [瑞士]卡尔・弗雷格.阿尔瓦・阿尔托全集:第1卷[M].王又佳,金秋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7.

[3] 金秋野.重逢阿尔托[J].建筑学报.2014(4):77.

[4] 宁怡F,陈岚,樊晓刚.谈人性化的建筑空间[J].山西建筑。2008(32).

作者简介

情感化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本雅明;艺术理论;广告设计;灵韵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72-01

本雅明所处的二十世纪初期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科技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结合,给当时的工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机械化的批量大生产。新的技术出现不仅加快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随着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印刷机和气候发展出来的轮转机加快了印刷的速度,大大促进了书籍、报纸、杂志的发行量。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电影、摄影、无线电台等新的传播媒体出现和扩展。

一、本雅明“灵韵”艺术思想与广告设计的研究

瓦尔特・本雅明在艺术方面有不凡的建树。在他的文艺理论研究中,对艺术现代性的思考是他后期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他关于“灵韵”(aura)这一概念的阐述。随着他的著作被整理发表和翻译,他的这一新概念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灵韵具有本真性,即独一无二性。主要是指艺术设计作品的原创性,而原创性来自艺术设计作品的不可复制性,是艺术作品的一种具有唯一性的灵韵。同时,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与其所处的地点的唯一性相关,我们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欣赏到同一件艺术作品。

灵韵具有不可接近性,即“一定距离之独一无二的显现――无论它是多么接近”。灵韵使观赏者与艺术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感主要包括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艺术作品的神秘感使观赏者在理智约束下与艺术品保持了一定的心理距离,艺术作品永远是高高在上无法接近的东西,是神秘不可渗透之物,正是这空间和心理的双重距离赋予艺术作品以灵韵。比如西方教堂的神像,只有通过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在中国山水画中,采用散点透视的技法,将万千百态的山水、无边无际的云日都表现在一幅画卷上面,给人可接近但有接近不了的感觉。

灵韵具有抚慰感,即在观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观赏者会得到一种抚慰感,心灵获得一种满足、一种和谐。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作品的灵韵能给受众群体带来享受和审美的愉悦,并会感到高兴、快乐、轻松、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比如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思乡曲》或者舒伯特《小夜曲》等音乐作品,在人们烦恼的时候听到这些乐曲能感到舒心、得到宣泄。

二、“灵韵”在当代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广告,从其产生之日起,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实物叫卖为主体的古代广告时期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利用新兴媒体传递信息的时期。“灵韵”在广告设计中体现着文化的传承、情感的传递等。

在当代的广告设计中,靳埭强主张把东方文化融入到西方设计元素中,在他的作品中很多都运用了毛笔,纸墨,砚石,古钱,木尺,书法等众多有着中国鲜明特色的东西,他把这些散发着东方魅力的设计元素结合到现代广告设计中。这样显得广告作品独一无二和真本性,显示出蕴含着东方文化魅力的灵韵。其运用书画中水墨的晕染效果,体现出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文化底蕴。《只缘心在此山中》、《乐山》、《心》这几幅作品,是靳埭强结合文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参考了行草书法的结构,将艺术、山水与书法融合。远看,是气势磅礴的行草,近观,是峰回路转的山水。其作品不是鲜明地展现某座山脉,而是将内心中对大自然的浩然之气,书写于画中,带有不可接近的神秘意境。汉字和水墨已成为靳埭强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水墨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的文化符号,这是一种奇妙的艺术。一种于西方油画写实不同讲究“灵韵”的艺术。

本雅明的艺术理论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是普遍存在而意义深远的。设计是有物质的方面,艺术创作和物质生产过程相同,艺术家是生产者,艺术作品是产品,艺术创作技巧(技术)是艺术生产力,但设计是一种文化,文化是设计的灵魂,许多优秀的设计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本雅明的艺术理论强调的是对文化的传承、情感的传递、作品的“神秘感”等特性,才使得当代的设计作品多姿多彩、魅力十足、充满生趣。

三、对现代广告设计发展的探讨

面对国际化倾向对现代设计的猛烈冲击,当代一些设计师喜欢追随西方,对自己的文化、情感却还发现、钻研不够。文化、情感作为一种资本越来越引起设计师的高度重视。文化是精神层面的因素,精神相对于物质而言,更具有历史的持久性。文化具有永久的传承性,文化在人们的意识中一旦占领了重要位置,运用这种文化、情感的设计,便很容易获得人们的青睐。而创造这种文化的广告设计,也便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广告在塑造产品的文化品位,提升文化附加值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并赋予了产品文化品质和人格形态,与消费者的情感世界达到了共鸣。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时,应该将自己内心中的情感与文化融入作品中,蔡能更好的彰显出作品的灵韵、独一无二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赵丽丽.中国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论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1.

情感化设计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 体验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结 语

上一篇: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毕业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