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课程评价初探

时间:2022-08-21 04:44:11

园本课程评价初探

【摘要】园本课程评价是一项理论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面对的是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园本课程评价的主体、园本课程评价的内容和园本课程评价的方式等四个主要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对实践中的园本课程开发、建设、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园本课程;课程评价;标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4-0035-04

【作者简介】王浩(1980-),男,河南鄢陵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讲师,博士。

引言:园本课程与园本课程评价

园本课程是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或是在幼儿园之“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在幼儿园的一种发展形态,是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产物,也是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并存,体现幼儿园课程权力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课程类型。由此可以看出,园本课程是课程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带有鲜明的历史烙印。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本课程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层面将会日趋成熟与完善,对园本课程的评价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园本课程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幼儿园开发或实施的园本课程进行评估、判断,以确定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进而调整、完善课程,促进幼儿发展和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种活动。园本课程评价有利于课程的开发、完善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幼儿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另外,园本课程评价牵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涵盖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与课程的理论密切相关,还关联到评价者与被评价对象,与评价者的素质密切相连。所以,园本课程评价包含许多理论性、实践性与技术性问题。

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并非每个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幼儿园都能科学、准确地开展园本课程评价。有的幼儿园可能因为缺乏科学且准确的评价标准而使得课程的开发显得随意;有的幼儿园甚至在没有掌握和领会评价知识的情况下盲目开发课程。这都必然会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导致园本课程实施的无效。鉴于此,从理论上探讨园本课程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笔者以为,在实践当中,园本课程评价要想取得理想效果,达到评价的目的,实现理想的建设与适宜的发展,亟需认真思考并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谁评价: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

为谁评价,是就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而言的。园本课程的价值是在尊重儿童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从特定的幼儿园实际出发,尤其是从儿童生长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适宜活动。园本课程针对的不是一般、抽象意义上的儿童,而是特定、具体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当课程是适合于特定儿童的、适合于特定班级的,才是适合于幼儿园的,由此可以说明,所谓园本课程不是全园通用的课程,而是因班制宜、因儿童制宜的课程。这为园本课程评价价值主体的确定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相应的说明,即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是由幼儿及其所在班级和幼儿园构成的联合价值主体。园本课程评价是为幼儿、班级和幼儿园而评价。这也构成了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即园本课程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班级和幼儿园的进步与发展。

(一)为幼儿评价

园本课程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是指向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为此,园本课程评价的标准应该依据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以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这既是园本课程评价的核心价值标准,也是全部园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落脚点。相反,如果偏离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无视儿童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任何园本课程的评价必然会因此而流于形式或表面,这样的园本课程评价也就难以真正实现评价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应是适宜幼儿成长与发展的课程,而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评价,应当是以幼儿成长与发展为中心而展开的评价。

(二)为班级评价

班级是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幼儿生活、游戏与学习的主要环境,也是园本课程组织和实施的主要场所。在实践中,园本课程评价自然要落实到幼儿生活、游戏与学习的场所――班级,即园本课程评价要为幼儿所在的班级进行评价。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一个个具体的班级是完整意义上的幼儿园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实际出发,班级是确定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也应成为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园本课程评价要将是否有利于班级的建设、发展与完善作为重要的价值标准。如同园本课程评价离开了幼儿就会产生无效的结局一样,离开了班级,园本课程的评价也同样是空洞、无效的。另外,从幼儿园的现实情况来看,班级与班级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园本课程评价应立足于班级的实际情况。这也意味着,在进行园本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以某个特定的班级为固定或统一的标准,毫无理性地要求绝大部分班级向某个班级看齐的要求或做法,不仅是危险、有害的,而且也不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不利于体现班级的个性与特色。

(三)为幼儿园评价

园本课程的建设,为幼儿园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与动力。园本课程的水平有赖于幼儿园自身的课程化,它与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幼儿园课程的管理模式、幼儿园的发展历史、幼儿园的实际运作方式、幼儿园与社区的关系、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等都密切相连。因此,园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幼儿园方方面面的内容,任何单一而狭隘的思维都不利于园本课程的开发。园本课程开发,需要以复杂性的思维方式为认知基础。园本课程开发能力是一个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在与幼儿园有诸多关联的多重主体中,幼儿园自己应该具有确定园本课程评价标准的基本权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园本课程评价应该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为其价值的标准。即园本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而这也意味着,园本课程评价,在考虑到幼儿发展、班级建设的基础上,必然也应当关注幼儿园本身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具体的园本课程评价中,幼儿、班级、幼儿园三个主体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单独确定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应该是三个价值主体所构成的联合体,是由三者共同建构的,缺少任何一个,园本课程的评价都有可能失之偏颇,也难以达到真正的评价目的。由此也可以判断,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方面,处理好幼儿、班级和幼儿园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课程开发人员须认真思索与面对的问题。而其中的核心是幼儿这个价值主体,因为无论是班级的建设还是幼儿园的完善,最终都是为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说到底,园本课程,是以幼儿为本的课程,以人为本的课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

二、谁来评价:园本课程评价的主体

园本课程不是外来的课程,而是在幼儿园内部逐渐生长与发展起来的课程,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力军,是课程的研究者。在园本课程建设中做出贡献的除了教师外,还有园内的其他人员,如园长、保育人员等等。而参与园本课程建设的人员还包括家长及社区中的有关人员。因此,园本课程的开发人员和园本课程服务的对象潜在地构成了园本课程评价的主体。由此可以看出,课程开发人员具有园本课程评价的权利是天然地蕴含在园本课程中的。

然而,园本课程评价主体在理论上的确立,并不代表评价主体都能参与到园本课程评价的实际过程中。通过实践可以发现,教师和园长作为园本课程评价的主体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但保育员、家长以及社区人员等参与园本课程评价的实际状况却不容乐观。在有些幼儿园里,一些保育员连参与园本教研活动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提那些在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被边缘化的家长和社区人员了。当然,出现这种不利于园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确保园本课程的全面建设与发展,实现园本课程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幼儿园应在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下,适宜地将保育员、家长和社区人员引入园本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来。这样不仅体现了他们作为园本课程评价主体的权利,而且也有利于发挥他们对园本课程评价的积极作用,确保园本课程形成良性的发展。

三、评价什么:园本课程评价的内容

在明确了评价的价值标准和评价的主体后,就需要重点来思考评价什么。园本课程评价的内容应是课程构成中对幼儿、班级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内容。具体而言,包括园本课程文化、园本课程理论、园本课程形态、园本课程的设计和园本课程内容等几个方面。

(一)园本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近年来课程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幼儿园课程的研究中,课程文化也是一个逐渐升温的研究课题。幼儿园课程文化,是指特定的团体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和践行的,能影响课程建设进程和水平的知识、理念、信仰及处事方式等精神特质。惜鉴这一概念,我们将园本课程文化界定为:特定的团体在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和践行的,能影响课程建设进程和水平的知识、理念、信仰及处事方式等精神特质。这里特定的团体主要是指园本课程开发中的人员,包括幼儿教师、园长、保育人员、家长、社区人员和课程研究专家等。

对园本课程文化进行评价,就是要按照前面提到的价值标准对特定团体与园本课程相关的知识、理念、信仰以及行事方式等精神特质内容进行例行检验与反思,确定哪些精神特质是园本课程需要保留的,而哪些是需要逐步改进的,哪些是需要放弃的。这样做,有助于在保证园本课程文化动态、鲜明的同时,为园本课程建设的正向发展提供文化上的支持。

(二)园本课程理论

园本课程的开发必然以相应的课程理论作为支撑,泰勒的课程理论、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以及瑞吉欧方案教学理论等都是我国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理论来源。尽管有些幼儿园在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这些理论对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对园本课程理论进行评价,可以说就是对园本课程开发所依据的理论进行评价。因此,一方面,幼儿园要对这些理论有深切的理解与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对课程运作的实际情况有全盘的洞晓。在此基础上,再对课程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解读与诠释。对于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幼儿园来说,如何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借鉴和运用这些课程理论,是园本课程评价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园本课程形态

园本课程形态,是园本课程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是指幼儿园基于幼儿、特定班级和幼儿园自身建立的实际发挥作用的课程形式。透过园本课程的形式,可以加深对园本课程本质的理解,也能加深对园本课程文化以及所选择的课程理论的认识。根据课程对幼儿成长与发展的不同影响方式,可以将园本课程分为隐性园本课程和显性园本课程。

1.隐性园本课程。指没有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但对教师和幼儿都会发挥作用的课程资源。如,幼儿园的历史、班级的传统、园所文化等都是隐性园本课程的主要形态。由于课程的隐蔽性,幼儿园和班级很难发现自己已有的课程资源,也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园本课程资源。所以,如何开发和利用隐性的园本课程资源构成了园本课程开发中的难点之一。这也是评价主体在面对园本课程评价内容时容易忽视和漏掉的问题。

2.显性园本课程。指具有明确教学计划和规定的教学程序,由幼儿园自主开发与设计的课程。其主要形态是,幼儿园依据本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结构、幼儿园本身的特点、所在社区资源的状况和幼儿的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开设的体现幼儿园特色的课程,是正规的和明显的园本课程形式,也是我们经常谈论的园本课程。

(四)园本课程的设计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园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改进和完善园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出发,园本课程的设计应成为园本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按照自上而下的逻辑顺序,园本课程设计依次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园本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根本目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结构,园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园本课程实施领域的问题。对园本课程设计进行评价,就是对这三个课程设计的层次进行评价。而评价的标准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幼儿、班级、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五)园本课程的内容

园本课程内容是指幼儿园用于表述自己园本课程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按照课程形态划分的标准而言,包括隐性园本课程和显性园本课程两部分内容。对这两部分内容评价构成了对园本课程内容的评价。在实践中,在对二者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而是要将二者统一起来看待。这样,针对园本课程内容的评价才是全面的,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促进幼儿、班级和幼儿园的进步与发展。

四、怎么评价:园本课程评价的方式

科学合理的园本课程评价方式要能协调好评价主体在实际园本课程评价中的关系,能照顾到各个评价主体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集中园本课程评价所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设计出针对问题的评价方案。在实施评价方案之后,可以收集问题的评价信息,然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形成结论的环节中,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认真对待每个评价主体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依据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旨,对这些意见和建议做出合理的取舍,并在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加以运用。这样,园本课程的开发才会得以顺利进行,园本课程建设的质量才会逐渐得以提高。

总之,园本课程评价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在实际过程中,园本课程评价要取得理想效果,实现评价的目的,必然会对评价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即评价者要具备系统性和复杂性的思维品质,通晓课程的评价标准,对课程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的内容有着深切的领会与把握等。正如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一样,这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评价者和课程实现了共赢发展,幼儿、班级与幼儿园也实现了发展。

上一篇:逆回购的宏观作用浅析 下一篇:浅述企业如何处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