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的审美作用

时间:2022-08-20 06:56:19

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的审美作用

语文教材中那些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来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作为美的信息载体,是人类情感与美质的积淀;而音乐是人类心灵的倾诉,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阐释。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音乐,不仅是引入“美”的过程,更是一个引入“情”的过程。

一、设“情”入“境”,渲染审美氛围

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同,中国民乐注重意境的描绘,讲究情感的渗透,往往在乐曲一开始就定下了情感的基调,并在旋律的舒扬中铺陈情感。语文课中的许多文学作品,其情感和美质往往是内蕴的。这样,在体味、鉴赏文学作品时,辅以情感内涵与之相近的乐曲,便能使学生于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陶冶。如在讲授《鼎湖山听泉》时,课前,我特意精选了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上课时,在对乐曲的主题意境作概要的介绍后,我先播放一遍,让同学们熟悉一下乐曲的内容和旋律。接着,在课堂上,再以《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选择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与学生一起反复诵读体会。乐曲优美的旋律及其表现出来的幽雅、静谧的意境深深感染了学生,在乐曲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里,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同样,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为了表现大堰河凄苦的人生,我们特地播放了二胡独奏曲《江河水》,乐曲那哀婉悲凉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渲染出了强烈的伤感氛围。许多同学情动于衷,潸然泪下,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大堰河那种同情、感激、挚爱,以及对那个“可诅咒时代”的憎恶等丰富的感情,灵魂因而得到净化和升华。

二、表“情”达“意”,诱发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深邃广博,而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接受水平等的限制,往往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音乐不仅能传递情感,而且能表现深刻的思想,它所表达的人文情感的内容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种更强大的情感力量,激发学生深层的审美审美体验,加深他们对文章情感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如在学习《诗经》二首时,我播放《梁祝》,引导学生体验诗歌和乐曲中所蕴涵的忠贞不渝的爱情和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在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播放《渔舟唱晚》,以表现诗人那种超然物外、孑然独行的个性;在学习《享受生活》一文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表现海伦·凯勒与残疾病痛作斗争的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把我们的思绪飞到了那遥远的三国,伴随着“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我们好象又走进了烟波浩淼的水泊梁山。这些都很好地起到了诱发学生深层审美体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

三、移“情”含“趣”,开启审美想像

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指出:“幻想才是直接与音乐美有关的机能。”只有通过联想和想像才能把音响运动的听觉形象转化为相应的视觉画面,感受到音乐中描绘的情境。白居易从琵琶女奏出的“银瓶乍破水浆进”的音响中,联想起“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画面;诗人李欣从董大演奏胡笳的乐声中仿佛看到了“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的景致。根据音乐特定的情感内涵,再辅之以具体的文字空间,便在审美对象(作品)和审美主体(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给学生开启了审美想像的通道。而审美想像是一种审美鉴赏的再创造,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一文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再描绘和再创造,于是在《春江花月夜》优美旋律的渲染中,学生心驰神往,浮想联翩,纷纷发言描述了一幅自己想像中的鼎湖山夜景图:融融的月色给山川风物镀谁了一层白银,笼上了一层轻纱,显得那么恬静、柔和、神秘而富有诗意……再如学习《醉翁亭记》时,我用中国古典乐曲《高山流水》来辅助教学,在乐曲的感召下,在老师动情的讲解中,学生仿佛置身于一幅幅飞泉流瀑、山高水长的画面之中,有的学生甚至声称他们听到了流水溅击到山岩上的清脆的声音,古代的孔子、秦始皇,神话中的玉女以及作者李健吾等都在高山流水中留恋忘返……音乐为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他们在优美的乐曲中畅想,加深了对文学作品情感主题的理解和认识。教学实践证明,乐曲中的情趣一旦和文学作品中的情趣融合,便会开启学生联想和想像的闸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能力。

音乐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在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侧重。譬如在学习的《沁园春·雪》时播放《骏马奋蹄》,既能很好地渲染出一幅寥廓万里、生机勃发的意境,又能使学生体验到一代伟人面对苍茫大地时,内心涌出的壮志豪情,更能产生对青年的一系列联想和想像。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所具有的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关键在于乐曲情味与文章内容的有机结合,达到水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上一篇:谈中学语文课教学中的幽默 下一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