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何日亲近学生

时间:2022-08-20 03:51:28

语文教材何日亲近学生

前不久,一场名为“亲近鲁迅――鲁迅研究专家与青少年对话”的活动在浙江绍兴鲁迅的故里百草园举行。《中国青年报》记者跟踪作了报道,以《语文老师如何让学生亲近鲁迅》为题在该报发表了看法。该文首先承认现在中学生普遍不喜欢读鲁迅作品的事实。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对此也有深刻感受;但究竟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读鲁迅作品,说实在的我也没作过太多的研究。去年暑假,我还带着一颗崇敬的心情前往鲁迅故里瞻仰了一番。但读了《中国青年报》文章之后,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连鲁迅故里的学生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不过,接下来该文让我很是失望――文章把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疏远”归咎于语文老师的教学,进而阐述:“这种教师对教材教参机械照搬,而后强行灌输的方式,不仅缺乏学生个体的感悟,扼制了学生的思想创新,也极大地降低了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符合事实。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作品在新教材中还是占据重要地位,他本人至今还是稳坐“神坛”――《收获》杂志曾载文略批评其一二,就遭来一大批“捍卫者”猛力回击;语文教材教参更没有只言片语说鲁迅的不是,如果老师“照搬”的话,那其实是对鲁迅先生的维护。对教育现状了解的人都知道,随着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已变得越来越“开放”;学生正因为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主体意识增强了,创新思想活跃了,才大胆地对鲁迅说“不”的。这正是学生“合作探究,个体感悟”的结果,而不是教师教学的结果。何况老师也不是专教鲁迅先生一个人的作品,学生为什么偏偏反感鲁迅?

学生反感鲁迅作品,当然是有原因的。这应该引起我们教材编写者的重视,因为如果学生首先对教材都不感兴趣,还怎能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吗?而我们现在不仅不研究教材问题,反而总是在教材之外找理由。由于鲁迅的崇高地位,所以也不顾学生的特点和感受,将其作品大量编进教材,甚至不惜“神话”。《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文章中就引述绍兴文物局局长的话:“鲁迅小说,可谓字字珠玑,篇篇精品。”作为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我,实在不敢苟同。也许是历史的原因,鲁迅作品存在不少语言问题,已经对现在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常遇到学生作文“他”和“她”不分;“那”和“哪”不分;“预备”写成“豫备”;“支吾”写成“支梧”等等。一问他们,都说鲁迅就是这么写的!另外,病句也有,比如《祝福》里“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提出主干就是“你-是-话”,显然搭配不当;此外,还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句子。

其实任何一个作家的伟大作品都有不足之处,我们不能因为“伟大”就无限忽略“不足”,这不是我们的教学原则。鲁迅先生本人也不赞成掩盖自己作品的“不足”,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就提到这么一件事:写《不周山》,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但中途看到一位批评家攻击情诗的文章,心里不高兴,于是就在小说里写一个小人物跑到女娲的两腿间;鲁迅说,“这不但不必有,且将结构的宏大毁坏了”;“我们的批评大家成仿吾先生,还说这一篇做得最出色”。那么,对自己作品被选进学生课本,鲁迅先生又是抱着什么态度呢?据孙伏园先生在《关于鲁迅先生》一文中谈到,鲁迅听说《呐喊》一出版就被请进中小学课堂之后,不但感到极为沉痛,而且此后一看到这本书就讨厌,因为他最不愿意孩子们读到他那些阴惨寒冷的作品。他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们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他进而愤激地说,这本书不但没有再版的必要,简直不想再写这一类的小说。遗憾的是,几十年来,鲁迅先生关于中小学课本选文倾向的观点却一直没有得到行内人士的重视!

(作者单位:安徽无为襄安中学)

责编 / 齐鲁青

上一篇:学会如何“爱”也是一门新课程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前教学技能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