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08-20 03:03:55

农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的原因分析

【摘要】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发展。然而,城乡二元结构在短期内还无法打破,农民收入水平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且持续增长难度加大,农村消费市场体系不健全,消费环境欠佳,农民消费观念比较落后等,这些都成为农村消费市场继续扩大的制约因素。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市场总体水平依然偏低,结构也不合理。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 现状 制约因素 对策

我国农村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严重的需求不足,表现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低迷。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1998年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5.8%,处于很低的水平。尽管2014年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半数,但是仍有6.2亿农村人口,这是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也是个有待开发的消费市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它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扩张潜力,启动农村市场是扩大国内需求的中心内容。

一、农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较少

日前,在中国的7万亿存款中,农村居民仅拥有1万亿,人均只有1200元左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收入增长趋缓,1997年农民收入增幅比上年回落4.4%,1998年又比1997年进一步回落0.3%,所以说目前农村市场消费不足主要是农民手中没有钱,这主要是因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在20世纪80年代年平均水平为9%左右,20世纪90年代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从1998年下降幅度最大,从1997年的8.15%下降到1 998年的3.44%,再到1999年的2.22%,2000上半年降至1.5%,其内在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长期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虽然不断增加,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国家从农业部门取得的财政收人的增长速度。据统计,1978年对1995年国家从农业部门取得的财政收入增长了10倍左右,而同期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仅增长2.76倍;另外国家财政支出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也不断下降,1978年国家财政支出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为13.3%,1998年却降至8.9%,由于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长期不足,一方面造成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因得不到维护而老化,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抗灾能力下降;另一方面,造成农业科技进步缓慢,直接制约了农业更快的发展,目前中国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只有40%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70%的水平还相差很远。

(二)农业产品供过于求,价格连年下跌,而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

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在制定农业政策和采取各种措施时片面注重刺激增加农业产品,而忽视相应地提高农产品品质,使得近年来许多农产品供过于求。据统计,1997年下半年供求平衡和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达98.4%,其中供过于求的商品占3 1.8%,1 998年上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增加到58.3%,因为多数农产品品质低下,需求弹性低,致使价格不断下跌,与之相反,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却相对上涨,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增产不增收,而且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低于工业劳动生产力的增长,工农产品“剪刀差"不断扩大。据估计,每年约有1000亿元以上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

(三)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绝大部分乡镇企业由于规模小、企业设备差、工艺水平落后、企业管理水平低、职工素质不高等原因,近年来,在与城市大工业的激烈竞争中,其劣势逐渐暴露出来,赢利能力不断下降。部分乡镇企业不景气,甚至倒闭,许多人重新加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行列;另一个原因是乡村集体企业转制,明晰产权、减员增效,致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据统计,“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平均每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688万人,1996年只吸纳646万人,1997年和1998年不断下降,1999年降至200万人。

(四)农村人口过多,城市化水平低

1999年末我国乡村人口达到87017万人,占总人口的69.1%。远远高于44%的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中国农村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没有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农村的城市化滞后,全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0.4%,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乡村人口众多使得农村人均生产规模过小,很难实现规模经济,无法提高劳动生产率。199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占有耕地2.06亩,如此狭小的经营规模,使得农民从农业获得的收入很难取得较快的增长。

二、农民负担过重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农户家庭通过发展生产或经营活动率先走上富裕之路,但是从总体上讲,农民的收入水平及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不高,有些地区甚至还很落后,甚至还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但是有关部门却人为夸大农民收入状况和收人水平,从而导致宏观决策部门与各级地方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过于乐观,对农民的富裕程度估计过高,对农业生产的不平衡性、不稳定性以至农民生活水平的相对性、差异性估计不足。这种思想认识的存在必然导致各种经济决策的失误,导致各种不合理、不规范的摊派、集资以合法的方式层出不穷,各地区各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向农民要钱,更是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基层政府机构臃肿,国家宏观监管不力

农村基层政府存在机构臃肿、人员过多的问题。在经济转轨时期,适应新体制需要的机构的不断设立,而适应旧体制的机构又未能及时撤掉,使得政府机构中普遍存在着人浮于事的现象,财政供养人口的规模庞大,这种状况导致了政府的行政事业支出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由于宏观上监督管理不力,造成政府部门行为的不规范,各有关部门可以依靠行政权力来强行摊派而不负相关责任;而且各级政府部门责权利不明,职能交叉,因而造成政出多门的现象。各个部门为了保证其自身运转,自立政策、自发文件乱收费的现象屡禁不止。

(三)现行农村税费制度不合理

我国现在向农民征收和提取的农业税、特产税本身存在弊端,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农业税轻重不合理。我国现行的农业税征收办法始于1958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四十多年没有变化,而这期间农业税的“三要素"中的亩产量、计税土地面积两个要素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计税方式却没有及时进行调整,致使农业税征收不合理,出现了赋税不均的现象;另一方面,农村收费制度非常混乱,所收费用多由乡村自收自支,资金管理不规范,而且因乱收费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这种制度上的不合理使农民负担问题日益突出。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消费环境差

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农村的基础设施更是落后,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质量、布局等方面都无法适应现代家电、通讯及农机具的要求,水、电、路、电视转播站、电话线路等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一些商品的正常使用。比如有些地方因却水少电而出现冰箱变成碗柜的笑话,有的地方因为电压不稳和电视信号不强,农民也就不敢购买电视机。城市居民拥有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农村居民完全没有农民的生老病死全部由自己承担,同时,企业不景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波及农场。出了这些应属影响外,农民海必须承担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以及农产品带来的利益损失,因此,相对于城市来说,农名的收入跟家不稳定,然而,未来的各种支出却城整张,农民只有捂紧口袋,不敢花钱。

四、消费观念保守,消费方式不科学

农村的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态度普遍存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能自己种的不买,能凑合用的不换,能不花钱的不花”的消费思想。传统的观念使人们崇尚“收支相抵,略有结余",忌讳“寅吃卯粮”,主张“节俭当前,聚财在后",偏重远期消费,轻视近期消费。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来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和传统的攒钱消费模式,即使手中有钱,农民对花钱依然很慎重,长期以来“过苦日子”的消费习惯更使人们今天不敢花明天的钱。这种消费观念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消极作用,降低了消费信贷等政策措施的灵敏度,并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永军,王宝成.我国省级行政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应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5,(06).

[2]周发明,张潜.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05).

[3]胡静林等.加快启动农村居民消费 推动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J].财税改革纵论文集,2008.

[4]车玉明,董峻.加大农业补贴 促进农民增收[J].新华社,2008-12-29.

[5]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6]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农村经济绿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扩大农村消费[EB/OL].人民网,2014-6-16.

上一篇:电力企业银电合作策略分析 下一篇:探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的标准及其实现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