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困惑与对策

时间:2022-08-20 09:43:48

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困惑与对策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发展以及各地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高职毕业生更无从选择就业的机会。所以,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的世俗眼光,用人单位的理念差异,高职毕业生的心理状态、技能、工作经验等主客观问题困绕着就业指导工作,本文就我校目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了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与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困惑,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 就业对策 高职院校 社会

1.引言

随着我国政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高等职业教育为不同的职业或职业岗位培养了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伴随着经济的跨越而实现了自身规模的跨越。同时,实现规模与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在跨越式的发展中,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下面就我校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现状和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问题面临的。

2.高职毕业生与就业对策

2.1高职毕业生的心理状态。

自卑、保守,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没有信心,不敢大胆完成某一些事情,这种状态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我校相对于其它学校来说,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刚进大学时,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太偏,知名度不高,找工作难;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就读高职学校,无论在能力、成绩以及特长、素质等方面都很一般,甚至不少方面远远落后于本科学生,他们觉得找工作时,肯定不及本科生,强烈的自卑感严重地困扰着他们。在找工作时由于受自己主观心理的严重阻碍影响,他们往往不是以积极的态度争取,而是悲观地认为自不如人,从而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就业,对很多机会不是主动地争取,而是远远观看,最终以找不到工作,也以不想找工作而告终。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是在初中或高中时有某方面欠缺的,于是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他们消极地面对学习,更不会想到就业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大部分情况如下:家里能帮安排好的,不再另找工作;尝试找工作,找到了就工作,找不到就算了;干脆不想去找,呆在家里。在他们的眼中,根本没有就业的概念存在。

当前,少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对社会的需求以及社会的现状缺少了解,于是存在盲目的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单位或者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单位,就不就业,这种盲目从众、心态浮躁的心理,最终导致其找不到工作。

三年的高职生活包括二年的理论学习,一年的实习实践。据悉,在这一年的实习中,有学生毕业后就在实习企业当上了主管人员;也有学生在实习的一年里花更多的时间学习各种社会、工作需要的知识,毕业后,他们就独干,并能得到很好的成效。坦然、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良好的就业心态,使得一部分高职毕业生找到了适当的工作位置,他们在工作中干得出色并得到企业单位上级以及同事的一致认可,而自身的位置也得到了提高。

2.2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对策。

首先,每个高职毕业生都必须树立明确认真、忠诚于本职、严格按照岗位要求履行职责而达到工作目标的职业态度与职业责任心,这几乎是所有招聘单位的核心要求。其次,每个高职学生都必须有自我调适的能力、正确的就业观与自我职业规划的蓝图。其一,造就良好的心态,充分认识自身的长处,谦虚谨慎而不自卑,刻苦研究并达到熟练、精通某一技能,作为自己的专长。能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我,主动寻找机遇,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根据目前社会的需求情况,要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或者怎么做会更好。生活中,合理地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学习中,不断改进,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就业中,合理而又适时地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勇于面对自身存在的某些缺点。工作是相对的,由不适合到适合,或者由适合到不适合,都在发展。刚开始,你去适应工作,再到后来,工作要适应你,工作在你手中发展。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及时把握,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克服缺点、发展和完善自己。其二,在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高职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工作,而不是在享受生活,高职学生要克服惰性,在学习与就业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建立适当的就业期望值,还必须要有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上确定自己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念的意识。其三,刻服盲从的心理,多了解社会,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根据社会的发展与自己的条件综合考虑,实现正确的就业。其四,在校其间,积极参加与主动帮助或协助组织各种校内、社会活动,并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中去,让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在找工作中,这些生活与实践的经验将成为你求职简历与面试的宝贵材料。应让企业人员觉得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工作者,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会给企业带来生机与活力。

3.高职院校与就业对策

当今高职学生都明白职业对个体来说远远不仅仅是满足生存的需要,职业对个体发展还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应不仅考虑工作的待遇、工作的条件与环境等因素,更多考虑的是职业对自身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高职毕业生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实现正确择业,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帮助毕业生实现有效的就业:

3.1提升学校效能与影响是实现学生有效就业的突破口。

学校的效能不单指学校的管理、办学的质量与特色,对于毕业生就业来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特别是对于我校地理位置欠佳的情况下,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院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同有关企业、单位联系,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并鼓励学生到社会的相关部门加强实践锻炼。我校每年都举办“校企业供需见面会”,邀请各地各项业的企业、单位到我校来参观与学生交流,让企业了解我们的学校,更了解我们的学生,从而提高我校在社会上的效能与影响。这样,当企业需要人才时,就会想到有这样的一间高职院校存在,这儿有他们需要的人才。其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家长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是各项业的组成部分,多与家长沟通,了解需要,不但可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也不失为提高我们院校声誉的一种方法。

3.2“校企合作”造就多方面多渠道的就业方式。

目前,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一种非常好的办学形式,也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基本上高职院校都和企业有着合作关系,有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最常用的模式是:请进来,走出去。其一,把学校作为双方开展新专业的教学基地,由企业为学院培训教师或直接选派专业教师到校任教;由学院坚持每年选送相应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其二,院校与企业达成协议,将院校成为企业职工的培训基地,院校将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培养计划。我院长期与雅达电子罗定有限公司进行员工的进修提高的合作模式,实践了我院为罗定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作出了贡献。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公司对员工技能不断提高的要求,还实现了校企的多样化合作。

3.3“订单式”人才培养不失为学生有效就业的重要方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我院的特色,我院与云浮地区的各地教育局签订了培养各地中小学教育的协议,从而实现了师范类实践基地的发展与毕业生的有效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中,下订的地区越广越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3.4职业规划和职业态度培养要提早。

学院不仅要强调把学习技能变成培训技能,推行“双证书”制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自学生一进校门,我们就要开展职业态度与职业规划的指导,而且这个工作必须贯穿学生的三年学校生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要使学生明确做人与学习技能的关系、做人与使用技能的关系,技能不能也不会独立于做人之外,这是确保学生顺序就业的重要核心。

4.社会与就业对策

失业率高、就业难已是世界各国所面对的一项事实,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一直以来,社会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是因为心眼高,没有摆正心态,他们的各方面能力比不上本科生。这种偏见的存在直接导致企业、单位根本不考虑高职毕业生。

其实,他们的这种就业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冷静地、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对于大学生目前的状况,社会、企业和教育本身就没有责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毕竟他们花在教育上的投资只能通过工作的收入来回收;父母为了他们完成高等教育付出了人生中最大的成本和代价,这需要他们通过收入来补偿;而且大学生毕业时也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每个月的房租、水电、吃饭、人情来往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工资过低,自己糊口都成问题,哪有能力孝敬父母?读书期间有贷款的还要还贷,这些沉重的负担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确实不堪负重。毕竟在目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上大学还是以求职谋生为主要目的,多数大学生仍然把第一份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他们择业时看重薪水,关注眼前利益,高不成、低不就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也是正常现象,关键是社会以及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如何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指导他们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陶书中.创建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工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5-56.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EB/OL].http:/www.省略/zwgk/2007-03/27/content562870.htm,2007-09-12.

[3]陶书中.高职学生就业现状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06,(2):130-137.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2006.2.15.

上一篇:农村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下一篇:浅论高校教学秘书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