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安乐死的展望

时间:2022-08-20 06:30:58

摘要:安乐死是一个当代而年青的话词,我国能否实施安乐死,实施或不实施各有何利弊,本文就此发表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安乐死 展望 不治之症

一、支持及理由

(一)人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每个人既有生命的权力,也有选择死亡的权利。对一些晚期癌症、严重痴呆、畸形、过度衰老、各种生理功能极度衰竭,用尽现代所有医疗技术和方法,确实无力使其转归的病人,而且又极端痛苦(尤其是癌症晚期病人)在尊重病人意愿的前提下,让他们享有选择死亡的权利,是病人应享受的一种人道主义待遇。当一个人永远丧失了意识、成为一个植物人时,是让他尊严的死去,还是让他苟且的活着,这是一种道德价值判断。人的生命贵重,就是贵于有价值。当一个人的生命毫无价值时,他有权选择死亡。安乐死将是人的完美价值的最终体现。

(二)有利于资源的节约

我国目前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非常有限,实行安乐死可减轻国家负担,使社会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与利用,避免浪费,以缓解医疗上的分配不公的现象。目前有的绝症患者住院,为了拖延时间,每日注射贵重针水(俗称“救命针”)要花去约5000元,以延长一个月生命计算,就要花去约15.0000元。让一个无希望的病人耗用过多的医疗资源死去而使一个或更多可以挽救的病人失去医疗机会,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三)还有利于减轻家庭的负担

福州市一位多发性晚期肝癌患者,整整在医院受病魔摧残240天才离开人世,患者长子专门请假在病床前照顾240天,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没有吃过一顿消闲饭,一连几顿不吃也不觉得饿,猛吃一顿也不觉得饱,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为了度过一个个漫长夜,不得不靠大量吸烟,喝咖啡,喝浓茶来驱赶睡意,可谓不知疲倦的“机器人”现在确有不少患者弄得债台高筑,精疲力竭,白白耗费了大好时光,病人死亡意味着痛苦结束,而家庭则意味着痛的开始。实行安乐死可使病人家属免除经济上和体力上包袱,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财富,多做贡献。

(四)有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

实行安乐死可使医务人员从无效服务中解放出来,医院也可加快病床周转,及时收治病人,还可腾出一些人力、物力、财力,用来研究攻克疑难病症,发展医学科学技术。

二、反对理由

(一)违反了医务人员的基本职责

从《黄帝内经》到希皮走拉底的《誓言》从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到卫生部的医德规范。从儒家文化到同志的题词。都是要求医务人员要救死扶伤,全心全意救治病人,无私为病人服务。所以实行安乐死违反了医务人员的基本职责。

(二)违反了生命圣论

从《黄帝内经》中提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人命至重,有贵于情”从希波克拉底《誓言》中“人的生命是贵重的”到同志的“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从《易经》到《孝经》无一不是宣传的生命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实行安乐死违反了生命神圣论。

(三)有碍医学发展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不知到知,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今天的不治之症就是明天的可治之症。实行安乐死,助长了人们研究“不治之症”的惰性,失去了寻找新的药物和方法去治疗这种疑难病症的信心,失去研究的客体,不利于医学的发展。

(四)有被滥用的可能

希特勒借“安乐死”之名,行屠杀犹太属族名族,南斯拉夫民族和其他民族之实,在1938年—1942年间,屠杀了数百万人。实行安乐死谁能保证不出现谋财害命的事,谁能保证希特勒式的悲剧不重演。

三、展望

(一)我国实行安乐死还有一个过程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封建时代小农生产半封建的温带大陆型地理环境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宗教孝悌相联的家法社会。形成以“忠”、“教”为核心的宗法理论体系。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石儒、道、佛三足鼎立,它的哲学思想皆围绕人生之死大事。儒家推崇“孝”、“仁”,道教宣传“人的生命受自然规律支配”“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佛家“崇尚生命”、“力戒杀生”。几千年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生命神圣”、“命由天定的传统道德观”,最典型体现是“好死不如赖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保存和延长生命都是道德的,绝对不允许对生命有任何改进和补充。它注重生命的数量,而忽略了生命的价值观和效应。长期以来人们被一味盲目的道德力量庇护着,使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在一个封闭环境中自生自灭。具体表现为“讳莫如深”、“寿终正寝”按传统的观点:“主动安乐死不仁,被动安乐死不善”。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目前实施安乐死的障碍。

(二)安乐死是时展的必然

人类社会现代化。生产力、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旧观念被重新评价,许多新观念应运而生。安乐死是西方现代化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文化概念,新文化的产生必然带来伦理价值的转变。要求人的素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等也应上升到更高层次。社会现代化也要求高层次的文化相适应。人类需在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写整个过程中实现与外界环境的总平衡。正如世界表愿安乐死主席Jean Daries来我国讲学时曾风趣的说:“我外婆那一代开始谈钱,我母亲那一代开始谈性到我这一代开始谈死人的观念的确在不断更新”。安乐死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之物,体现了时代进步与文明,人类理性的觉醒,高层次的文化追求。二十世纪以来,现代医学理论新观念已经或者正在取代传统文化、已经出现了多元倾向,并逐步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如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健康、长寿、文明葬等。安乐死也会作为人类自身发展的环节和因素,社会意义和法律地位得到肯定。

1988年邓颖超同志在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信中曾明确指出:今天,你们勇敢地播出了安乐死的问题,我非常赞成…,我认为安乐死这个问题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我在几年前已经留下遗嘱,当我的生命要结束,用不着用人工和药物延长生命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抢救的办法。安乐死在全世界流行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然趋势。我国要想赶上时代前进的步法与国际社会接轨,必须对传统文化予以清理,以现代科学观念对传统文化扬弃改造,科学取舍,而向世界,以全新的现代文化观重新认识接纳安乐死,将西方崭新理论移植于中华民族这块文化土壤。

上一篇:伦敦奥运:激励人心的五大瞬间 下一篇:花钱出地请你来住的六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