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方式的探究

时间:2022-08-19 11:26:53

语文学习方式的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由此可见,新课程的实施,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花。实践证明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课中有人、心中有本、目中有人的教学策略,让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满课堂,打造一个张扬个性的教学氛围,就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一、在平等、民主的境界中学习

语文课标提倡“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颐和园》时,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采取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参与解惑、求知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表演时,师生自愿扮演导游或游客,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我也介绍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而且信心十足。师生在教学中情感融洽,气氛和谐,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进行教育内容民主意识的渗透和学生民主思想、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马踏飞燕》的过程就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们对课题进行了民主讨论,一个学生认为,马踏飞燕的课题不是很准确,理由是从出土文物的图片上看,铜马风驰电掣,而燕子并没有飞。所以应以“飞马踏燕”为题更好,也有学生认为,燕子不飞早被马踏烂,所以应以“飞马踏燕”为题更好……教学就是在这种平等、民主热烈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得以充分发挥,此时标准答案似乎已经显得无关紧要了

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去学习;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弹性化的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自主选择,以利于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总之,民主平等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

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实践体验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水岭。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移情体验,即主体扮演客体的角色。如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把心中美好的想象用笔表现出来,还可以让孩子根据故事内容来想象和联想,续编写故事甚至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这样的画,这样的文章,是孩子心灵的感受赋予了人格化的精神气质和活泼的生命个性与灵气。比如:在教学《三峡之秋》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画),用眼观察(看),动口表述(讲),用心思考(想)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不同能力的发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孩子在学习中都得到了发展。二是回顾反思。引导学生体验自己的成功经验或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细腻”一词的理解,仅凭教师的语言很难道清说明,让学生联系生活回味吃杨梅果时的感觉,才能体验“细腻”。

三、在参与,合作中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和互补,让学生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课上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在互助学习和思维碰撞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与他人相处的艺术,使自己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形成良好的班级合作精神。

如我在教学剧本《奴隶英雄》时,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任务布置下去,同学们表演的欲望空前高涨,他们自主寻找表演伙伴,自主策划,在场景的布置,人物的装饰,台词的把握,人物的形象都做出了大胆的设想与创新。他们分工合作、分成导演组、表演组、查阅资料组、道具组、由于配合的非常默契,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不仅让学生悟道学法,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布鲁姆的“掌握学习”认为,要使“人人都能学习”,就必须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语文学习自身的必然需要,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而且逐渐会学,无疑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高境界。

四、在探究质疑中学习

研究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允许学生大胆探究质疑,自由讨论,获得新知。比如学完《将相和》之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蔺相如形象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认为蔺相如机智勇敢,识大体、顾大局,胸怀宽广,忠心耿耿,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有一小组的代表在肯定其他人看法的同时,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蔺相如在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时有着二大过失:一是有矛盾绕道走。当他知道廉颇不服,准备当面羞辱他时,蔺相如不敢主动与廉颇面谈,化解廉颇怒气 ,反而绕道避之,难道他不懂得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一道理吗?二是因私损公。当蔺相如得知廉颇“我碰见他,得给他下不了台。”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这岂不有愧于赵王之重托?又怎能对得起自己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肺府之言?”这位同学还继续陈词道:“事实上蔺相如真的让廉颇大骂几句,又有妨?等廉颇骂够之后,自然气消怒散,最终换回强秦“不敢进攻赵国”的局面,这种方法也不错吧!听了这位同学的慷慨陈词,我马上让同学们讨论,这位同学的观点如何?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怎么做。

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千个观众会有一千个哈姆来特”,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集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确立,有助于学习方式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式”、“合作式”,还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作为一名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赞赏学生对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表达,以达到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的目的。

五、在新目标,好习惯中学习

有关研究认为,学习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动手操作、积极发言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才能不断内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它具有指导策评,教学策略选择和指导学生的功能。传统的陈述法往往只采用表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陈述教学目标。我认为要促进学生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学习,教学目标的陈述就应尽量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的行为动词,也就是说目标的陈述尽量作业化,通过教学目标的要求改变学生旧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圈、点、批、注和读、说、议、悟、写等,真正“动”起来学习。如: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具体为能准确读出写出生字表上的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某某词的意思,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将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具体为勾画并找出文章中首尾呼应的句子,说说它在文章表达中的作用;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为能用流畅的语句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在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学生能自学理解的课文,可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做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自渎并根据学习目标画出文中重点、难点加以思考理解,在课堂上讲述,教师和其他学生可提出疑问,让“小老师”解答。最后全体讨论达成共识。教师还要随时倾听学生大胆的联想,鼓励新奇、独特、与众不同的想法,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主人。

早在半个世纪前陶行知先生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从重视人的价值的角度看,教育活动就是促进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活动;就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我们应该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策略去面对新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入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

上一篇:“主题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政治课中情感化教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