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建构

时间:2022-08-19 01:54:24

社区矫正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建构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传统的地域文化和朴素的善恶观念,落后的基础条件等制约着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做好对农村社区的普法宣传;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为社区矫正营造适宜的氛围;建立广泛吸纳社区人力、物力资源的农村社区矫正网络;建设高素质的社区矫正人才队伍。

[关键词]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制度刑罚执行

社区矫正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一种刑罚执行的方式。目前在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这种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内容包括缓刑、假释、管制、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等。这是一种有效的、彻底的社会防卫方法。

社区矫正制度的价值

在我国的刑罚体系中,社区矫正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刑罚,只是一种执行刑罚的理念及方式的变革。现代刑法学的理念认为,监禁矫正造成犯人缺乏自由、物品和服务、异性关系、自主性、安全感,特别是对青少年犯人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社区矫正就作为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产物而出现了。社区矫正是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积极推行社区矫正”精神的具体实践,是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司法行政体制改革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全面推行社区矫正制度有利于落实党的改造犯罪政策,提高教育改造工作质量,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更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社区矫正制度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充分运用社会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符类对象管理和改造的一条重要途径。

社区矫正的关键之处是,刑罚由监内转移到社区内完成,实现由高墙内到高墙外的转变。这也是此项制度能够发挥其巨大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众所周知,刑罚的功能就是使罪犯得到应有惩罚的同时,也得到相关的教育、改造,获得新生,回归社会,与社会正常相处。社区矫正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充分利用社区、民间组织、专业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更好地发挥社区的社会整合功能,有效避免犯罪人员的交叉感染,有利于犯罪人员的社会化。

另外,社区矫正制度的推行有利于降低行刑成本,节省国家资源。相关数据表明,国家每监禁一名犯人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关押一个犯人,国家每年要负担管理成本近万元,几乎和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相当。如此巨大的监禁成本,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社区矫正能大大减少关押在监狱的罪犯人数,有利于节省国家资源。而且国外相关国家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社区矫正是最经济的行刑方式。

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和推行的过程也是一次很好的普法宣传过程,通过在社区内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及法制宣传,可以促进知法、守法型法治社区的建立,对维护社区的稳定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矫正工作在农村地区开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社区矫正工作主要在城市开展,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群众基础机构,人们对于社区的理解似乎就将其定义为城市的社区,而由于社区成员的法律意识、思维以及齐全的配套措施这些综合的因素使社区矫正工作能够在城市开展的相当顺利,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就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来讲,所谓的社区应该是小区或是村落,正确的理解是:在城市应当是街道居委会的辖区;在农村,应当是乡、镇的辖区。

理论上,社区矫正需要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有可以提供福利、医疗、心理、法律等矫正力量的社区,有非政府组织(包括志愿者组织)等。因此,社区矫正在城市实施的条件相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要成熟的多。在农村地区施行社区矫正,不能不考虑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的特征。

我们国家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大部分的农村地区较之城市而言,在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另外,农村社会由于人口的因素,基本上还是一个熟人社会,彼此之间相对来说走动频繁,基本上相互了解,都有着较为朴素的善恶观、报应观。在加上农村地区面积较大、居住人口较分散,中国现代的国家权力资源的配备不够充足,国家权力对农村社会的整合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农村社会中,对一些虽然违背了国家正式的法律制度,但却并未违背民间通行的规范与观念的犯罪,适用社区矫正的空间是相当大的。在农村地区建立社区矫正制度,就必须充分了解他们的地方性知识,至少在当前,还需要努力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一些秩序观念。

成熟的社区矫正需要一些基础条件:首先,是人的因素。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人员;其次,是物质条件。需要一系列相应的技术支撑和政府财政的投入、办公场所以及相关设备等等。这些条件在城市社区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就显得相对较差。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传统的地域文化和朴素的善恶观念,落后的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最突出的就是政府的财政投入无法到位,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具备相应素质的执行人员缺乏。目前,矫正工作人员与矫正对象的人数比例为1:30,在地域广阔、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每一名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都很大。而且不少矫正对象有不良生活习惯,社会关系复杂,一旦缺乏必要监管,就很容易重新踏上犯罪道路。而农村工作人员没有统一着装、工作证和相应的标志标识,不少乡镇缺乏独立的矫正办公室,电脑、文件柜等配备设施不到位,给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农村地区完善社区矫正工作的相关建议

首先,要做好对社区矫正制度的普法宣传。我国是一个重刑主义传统的国家,传统的重刑主义思想和轻视个性权利的价值观念对现今中国仍然影响很深。长期以来,中国人对犯罪一直有一种排斥的心理,在大部分社会公众的认识中,法律只是作为惩戒的工具而存在的。他们更关心罪犯是否被隔离出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罪犯是否能得到改造。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属于非常典型的熟人社会,大多数人对犯了罪并判了刑的罪犯不关押在监狱的社区矫正行刑方式心存疑惑,所以要想在农村地区完善社区矫正制度,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广泛的普法宣传,如开展以“讲法律、讲政策”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让大多数群众了解这种新型的行刑方式的主要内容、制度价值和优越性,在了解的基础上对该制度产生一定的认同感。这是首要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观念上接受新鲜事物的程度直接决定着社区矫正以及相关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展开。

其次,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为社区矫正在农村的建立和完善营造适宜的氛围。社区矫正是一种立足社区、依靠社区的社会化行刑方式,成熟的社区环境是社区矫正赖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个结构合理、功能良好的社区就不可能有效果显著的社区矫正。我国不少农村地区,因社会转型、城镇化进程、人员等因素导致一些基层组织涣散无力,传统的社会整合机制削弱,现代意义的社区发育缓慢,社会自治机制很不健全,这使得一些社区矫正措施因得不到相应支持而影响了实施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动员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建立起广泛吸纳社区人力、物力资源的农村社区矫正网络。首先,积极培育村级组织。村级组织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也最了解矫正对象的家庭、社会关系、生产生活等情况,能够全面掌握矫正对象的教育改造、监督管理等具体现状,要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在监督服刑人员行动上的便利作用,为司法工作重心从监控转向教育和矫正提供条件。其次,通过组建矫正网络,实现地区资源共享,实现政府主导下的矫正机关与专业机构、人员的合作关系。

第四,实施“人性化”矫正。在矫正工作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对社区矫正对象重教育、重感化、重关爱。要搞好调查摸底,全面掌握矫正对象的各方面情况,搞好矫正对象的危险性评估,确定矫正对象的监管等级。针对每一个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提出个体矫正方案,关注矫正对象平时的表现情况。矫正对象做了对社会有益的事,要给予加分。要本着从教育人手,努力关心矫正对象的生产和生活,协调落实农村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土地承包和低保等政策待遇,尽力帮助矫正对象自食其力,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劳致富,防止再犯错误。

第五,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代表国家实施刑罚,其素质必须得到切实保证。高素质人才要在高校集中培养,应在高校设置相应的应用性专业课程,努力培养对口人才。也可以考虑吸纳在校的法学学科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当中,缓解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足、素质不高问题,适应新形势下社区矫正的工作需要。(作者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上一篇:医疗职业强制责任险的法律关系探讨 下一篇:我国公民满意度评议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