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运动量的安排

时间:2022-08-19 11:26:42

体育教学中运动量的安排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即让学生在体育课上高高兴兴地上课。这个要求的初衷是好的,但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对这个要求产生了误解,在体育课上一味地强调兴趣,学生在体育课上过于轻松,体育课成了玩的课,学生没有竞争意识,运动没有强度,更谈不上什么运动负荷了。体育课的本质发生了变化,使体育课不再是体育课。但是,体育教学计划的全面实施,以及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仍然是体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体育课到底应该怎样上?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要实施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一、合适的运动量

笔者认为,体育课不能缺少运动量与运动强度。但是,如何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安排上课时间,没有相关依据,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多少运动量也没有一个定论。本着不能缺少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原则,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对脉搏频率的测试可以看出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大小。

(一)按课的结构安排运动量

我认为,如果按照脉搏跳动的频率来计算,在课程的准备部分结束之时,脉搏频率应该达到每分钟80~100次,在课程的基本部分结束之时,脉搏频率应达到每分钟120~180次。

(二)按运动项目的不同安排运动量

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产生的运动强度不同,其训练密度也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学生在运动后心率也不一样:体操、武术训练结束的时候为每分钟110~130次,篮球、排球、足球训练结束的时候为每分钟140~160次,足球运动在激烈的时候可能会稍微高一些。田径项目中的高速跑可以使心率达到每分钟170~190次,投掷项目的心率相比之下会小一点,在训练结束时为每分钟100~120次,而跳跃项目就大一些,可以达到每分钟140~160次。

二、运动量安排的原则

(一)不同项目有不同运动量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运动项目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率,只有掌握这个规律,才能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的运动量。有些项目运动幅度小,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运动量,体育教师可以改变训练的方式,增加训练的密度和强度,使学生的运动量保持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适当提高或减少运动强度,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既能让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适应教学中各种运动项目的要求,又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处理好运动量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衡量教学效果,一看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二看此次课程的运动量,即测定学生脉搏频率的曲线坐标处于什么状态。一般情况下,该坐标有三个高峰:每分钟80~100次,每分钟 120~140次,以及每分钟160~180次,课程结束后,脉搏频率逐渐恢复正常。教学中,根据运动量的要求,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手段来增加或减少训练的次数、强度及密度,如若不然,运动量过大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厌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运动量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使学生泄气,使教师难以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安排运动量时,教师应根据授课的内容而定。如跳跃类项目和球类项目的训练密度和强度较大,体操类项目和武术类项目的训练密度和强度小,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度安排运动量。

(三)生理、心理规律与运动量的关系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是协调发展的,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很快就会出现疲劳,但恢复很快,所以教师在安排运动量时要多分段进行,使休息与运动相协调。

三、安排运动量的途径

要想合理地安排运动量上好体育课,体育教师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在同一节体育课中可能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把教法合理地应用到这两个不同的内容中,处理好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比如足球与武术是两个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果两者在同一节课中出现,其教学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和敏捷性。体育教师要分析钻研教材内容,理解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各种运动项目,把教学方法与内容既联系起来又区别开来,做到合理安排运动量,让学生愉快地运动,进而达成体育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运动量的安排对学生的体育学习非常重要,影响到教学效果也影响到学生的安全,所以在安排教学时体育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不但要科学,而且要有系统性和可接受性。此外,体育教师要了解自身所处的学校场地的器材和学生的原有基础,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进行合理地启发与诱导,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责编 莫彩凤)

上一篇:试析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鸟鸣山更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