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消费信贷发展的对策选择

时间:2022-08-19 10:14:37

我国当前消费信贷发展的对策选择

【摘要】文章力图将分析纳入到促进国内消费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之中去考虑,注重从需求方面来分析我国信贷消费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重点指出应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居民预期收入水平、降低利率和控制物价来促进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消费信贷 预期收入 利率

一、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总量状况

1998年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732.7亿元,1999年为1408.2亿元,增长将近一倍。以后逐年增长,到2010年我国信贷消费余额为75107.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从相对情况来看,消费信贷的增长远没有其绝对值增长那么快,这可以从信贷消费余额占金融机构全部本外币贷款余额的比重和消费信贷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看出。我国居民信贷消费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从1999年后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增长的速率比较缓慢,其中2004-2008年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种情形也反映在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中。

(二)我国消费信贷余额结构分布

首先从静态的数量结构来看,近年来我国消费信贷的品种有所发展,除了住房信贷、汽车信贷和信用卡三大主体业务外,其他业务如助学贷款、医疗贷款、旅游贷款也有所发展。但在整个居民消费信贷余额中,居民住房信贷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在80%左右。其次,从动态角度,历年新增的消费信贷余额中居民个人住房信贷增长占绝大部分,即我国消费信贷呈现住房信贷单边发展的态势,其他消费信贷基本上处于停滞的状态,消费信贷集中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风险的集中。

二、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

从总需求的角度来讲,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其中的投资在一国的总需求中作占的比重不大,但却是各国经济发展中最受关注的一个变量。长期以来,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而且还有着逐步扩大的趋势。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资料显示,1981-2000年间我国GDP构成中最终消费支出占比一直在60%左右,但从2000年开始,最终消费支出占比一直呈现单边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62.3%下降到2009年的48%,年均降幅近1.6个百分点,而同时期的美国、日本最终消费率分别为70%、65%左右,这种高投入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无疑压制了消费的合理增长。

(二)居民预期收入水平增长缓慢

1.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率除个别年份外,一直都低于经济增长率。居民收入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必然伴随着其他部门收入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这导致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下降。通过分析1992~2005年以来的我国国民经济资金流量表,发现我国居民部门在居民、政府和企业三部门中占比一直呈现下降状态,13年间居民收入占比下降了12.7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接近一个百分点。另外,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导致了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总支出占比逐年下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对消费造成了不利影响。

2.居民社会保障支出比例过高。就城市居民来说,现在基本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结合的医疗保障体系,这一体系中公费医疗所占的比例与过去相比大大降低。统计数据显示,1995-2002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公费支出部分比例已由原来的49%下降到19%。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才刚在全国铺开。医疗保险中的较高的个人支付比例自然限制了个人的消费能力,自然也就限制了信贷消费的发展,使居民消费时有了后顾之忧而不敢消费。此外,我国居民在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大比例支出也弱化了其消费能力。

(三)物价的持续高位运行

在2008年投资刺激和2009年巨额信贷影响下,我国物价自2010年1月以来,基本上是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这次的物价上升是有别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物价上升的。它是建立在我国基础农产品和相应投入品联袂上涨的基础上的,具有很强的粘性;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居民收入水平都进入到一个加高层次,恐怕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将增长在这样一个价格水平下。一般来说,物价的上涨对消费是有抑制作用的。即在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要保持既有消费效用不变,消费支出就要增加,消费信贷就有可能增加。而当我们考察同期的消费信贷的月度数据的时候,发现该时期的信贷消费余额伴随物价增长呈现逐渐的递增状态。

(四)经济紧缩政策的制约

从2010年1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上调了大型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提高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之后中国人民银行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归常态。这说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已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一般认为,利率上升可以抑制消费。当利率上升对消费具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利率上升降低了未来消费的价格,相对提高了当期消费的价格,这使居民更倾向于在未来进行消费从而减少当期消费;收入效应是指利率上升实际上增加了居民的财富收入,这就可以使居民增加消费。在一般情况下,替代效应要大于收入效应,利率上升具有抑制消费的作用。

三、解决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制约因素的相应对策

(一)提高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1.提高居收入在初次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应该保证居民的工资、薪金收入的增幅不低于GDP的增长幅度,防止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对居民部门收入的挤占,是居民真正享受经济发展成果。

2.降低居民税收负担,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当前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来提高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一是降低总体税负水平。一方面要继续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为主的直接税,降低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要优化各种间接税的征收,降低税负转嫁程度,提高居民相对收入;另一方面在继续巩固完善原有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外,还可以考虑将部分国有企业的红利收入用来充实我国居民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项目的基金,优化国民收入分配。

3.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农户作为一个独立消费主体,其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今后要提高农民收入要着眼于除了要继续不断提高各种农产品的保护收购价外,还要继续加大各项惠农利农补贴,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发挥农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扶持各种合作社的发展;促进农村流通市场的发展,便利城乡物资流通,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预期收入

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在养老、医疗、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得到良好保障,进一步提高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让全体国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此,首先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充实城镇居民医疗、养老、救助等基金,减轻城镇居民支付负担,同时加快教育、医疗体制改革,降低城镇居民的支出成本,增强其消费能力和意愿,促进消费信贷发展;在农村要加大省市(县)乡村四级财政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力度,降低农民承担支付的医疗费用的比例,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间接提高其纯收入。

(三)加快金融体系创新,提高利率市场化水平

对比国外的信贷发展水平,我国的信贷消费水平还有待提高,此外还要注意消费信贷的发展结构。具体而言,首先要促进现代金融体系的完善,扩大现代消费金融的覆盖面。其次,当前我国面向非金融企业和个人的存贷款利率可变动的余地不大,所以在这方面的政策选择余地有限。一般而言,通过减低利率可以促进信贷消费的发展,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率较高,降息不太现实,唯一的选择是加快推进金融自由化,提高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水平,优化信贷资金的配给,避免信贷规模控制下产生的对居民不利的信贷配给倾向。同时,通过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的提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弱化因为实际利率下降所导致的收入效应和高通胀情况下“脱媒”情况的发生。

(四)切实控制物价涨幅,转变传统消费观念

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决定了我国治理通胀的手段是有限的,通货膨胀终究是一种货币现象,不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实行严厉的紧缩措施,物价不可能控制住。而一旦经济增长速度将下来,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很多深层次矛盾就会暴露出来,比如金融体系问题、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问题可能会很严重。所以现在的通胀治理对策只能是一种温和的货币紧缩政策;观念的转变有时其实很简单,但前提条件必须具备。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很高,这主要是我国居民个人负担了主要的医疗、养老、教育等支出。可以想见,随着我国社会各种保障及救助制度的完善,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不断提高,我国社会大众消费的时代就会到来,信贷消费定然能得到极大促进。

四、结论

提高居民预期收入是促进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要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使居民形成良好的收入预期。同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利率的市场化进程,控制物价水平,为消费信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涂永红.中国未来五年消费信贷发展趋势[J].货币金融评论,2004,(10):10-12.

[2]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5):99-115.

[3]陈志武.为什么百姓收入赶不上GDP增长[J].国际融资,2008,(9):52-55.

[4]祁京梅.我国消费需求趋势研究及实证分析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9):1-10,24-29,71-76.

[5]郑新立.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J].求是,2006,(9):35-38.

[6]国胜铁、刘文勇.居民消费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3):159-160.

作者简介:李连辉(1970-),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

上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弹性变动趋势的实证检验 下一篇:贸易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