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多种教学探讨

时间:2022-08-19 07:10:13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多种教学探讨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新课改后的教材大量采用多种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交流与合作,把传统的教法转化为新型的、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引言:

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理念认为:信息技术课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技术,教与学的活动,都应以利用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为主。高中信息技术课应鼓励高中学生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量的实验证明,学生只有积极动手,通过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奥秘。因此,新课改后的教材大量采用了“讨论交流”、“实践体验”和“综合探究”等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信息技术教师应学习并更新教育理论,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合理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依据这一理论,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谓事半功倍。特别是各种课件采用了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以形象的、有趣的、可视可听甚至可互动的动感内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件在语、数、外等学科中已运用广泛,在信息技术的教与学中若合理适度地运用课件,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科学设计学习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中提到“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要求“任务”具有目标性和积极创建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学习任务清单的设计和使用便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的范例。任务清单的形式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版本的,它能成为教师讲课的知识要点依据,学生学习的提纲、实验手册、复习的资料。由于教师在设计过程中紧扣了教材知识点,还注意把握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使用都能调动起学习热情。如:在校庆前有关班级“申办校庆运动会暨文化艺术节”宣传的话题受到全体学生的关注时,我在教WORD文档小彩报的制作时,要求学生以“校庆运动会暨文化艺术节”为主题完成一篇小彩报,并要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结果这一任务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非常认真投入,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作务。

三、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1.互动法

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利用当时的社会事件和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如:

在准备讲授第一章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影响”的课程内容之前,笔者在互联网上找了一些有关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视频资料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事例,在上课伊始就播放给学生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下来再组织学生依据课本内容进行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的讨论。因为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影响都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这让他们有了很好的讨论话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探究法

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主题任务为线索,由教师巧妙设置分支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实际主题任务中去,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经过自主探索和教师的点拨,自主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探究法的课堂教学有三大步骤:利用情景提出主题任务,完成主题任务,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

1)利用情境提出主题任务:设置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任务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

2)完成主题任务:完成主题任务是问题—探究式教学过程的重要过程,结合课程内容和主题任务,该过程主要包括4个步骤。首先,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方法与信息手段获得相关的信息。当出现应用以往的信息方法不能得到需要信息的目的时,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课外的操作技巧。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信息初步形成自己的、初步的作品。学生在完成收集信息后,根据主题任务的要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制作作品。再次,对学生形成的初步作品进行展示,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发动学生对他们的初步作品进行观摩、讨论、交流修改意见,共享理念、观点和技术。最后,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意见和修改后,完善自己的成果,形成最终的学习成果。

3)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作品、修改作品,最后完成阶段性的作品,但这并不是教学过程的结束。学生还要学会展示、推销自己的作品,由教师组织,在课堂上让那些作品特别优秀的学生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经验并且向全班学生推销自己的作品。笔者也把推销成功的作品放在学校的教学网站上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3.协作法

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小组划分方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协作学习的效果。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电脑教室的台桌摆放情况,协作小组以同台的4~6人为宜。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通过课堂、网络等协作环境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学生共享。这样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校园“橱窗”,开辟信息技术天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中学生的道德情感(特别是荣誉感和成就感)的动机时,“充分利用好的艺术作品与生动范例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加实践的间接经验,丰富情感内容”。基于心理学的理论,信息技术在校园里开辟一片展示交流的空间,以许多优秀范例去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培养其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学校各部门都有展示橱窗,争取一块橱窗给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学习Word后,我让学生制作小报,把好的作品放到橱窗里展示,对基础好的学生是极大的鼓励,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也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走进团委、教务处、图书馆……走进学校的各个部分,让学生感受在学校这个小小的社会单元里,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有效的渗透,它可以表达我们的思想,带给我们快乐,激发我们的热情,信息技术无所不在,学习信息技术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过程。

在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材中也采用了大量的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作为实际教学的实施者,应该结合自己学校实际在日常教学中探索和发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把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整个高中教育中去,还信息技术以实用,还信息技术以趣味。

上一篇:小议外语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重视品德课堂上的另类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