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品德课堂上的另类声音

时间:2022-06-06 11:10:32

重视品德课堂上的另类声音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呢?自从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摆在了首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们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地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也开始重视精讲、少讲,通过观察、体验、调查、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的方式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往往有时会出现一些我们认为不和谐的“另类声音”。对于这些声音,经常会被老师们在经意或者不经意间忽略,因为这些另类的回答往往是稍纵即逝的,需要教师敏锐的观察,而对于这些声音的关注,如果能够正确地加以引导,往往能够收到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

我们的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是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对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应该首先落实的基本理念。但是如果仅仅将这看作是一句口号,说归说、做归做,那么课堂永远不会精彩,永远不会有奇迹的发生。当教师的一个问题提出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的孩子理解正常,有的孩子或许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切忌绝对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定孩子的想法,这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可能会导致他从此一蹶不振。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三单元爱心行动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关心老人,除了课本上的内容之外,在总结的时候,教师自然地提到,我们要关心老人,如果在马路上见到老人摔倒也要主动地扶起来,主动去帮助他们,这也是关心老人的一种体现,小朋友说对吗?全班同学一起回答“对!”这时,突然有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来,老师叫了他。

“这位同学,请问你有什么问题?”

“老师,刚才听您说到见到老人要主动地扶他起来,但是我是不会这样去做的。”

听了这位学生的话,老师不由得一愣,全班所有同学的目光“刷”一样都集中到了这个出现另类声音的学生身上。

怎么办?如果要维护教师的尊严,老师马上可以拿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进行反驳,但是这样一来无疑将这个学生一棍子打死了。因此教师只是笑了笑,并没有生气,而是问了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去做呢?”

“老师,您难道不知道吗?现在的‘扶老人’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很多人由于扶了摔倒的老人而被诬赖,我们何必去做那样的傻子。”

这是个一年级的孩子,或许是因为读书比较多,词汇量很丰富,说出的话头头是道,应该受到家庭的影响比较大。听孩子说了这些,教师马上竖起大拇指,“这位同学非常关心时事,值得其他同学表扬,那么对于这种现象,同学们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教师巧妙地将学生的另类声音变成了全班性的讨论,既挖掘到了出现另类声音学生的闪光点,同时也对全班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教育。

二、用发展眼光看待,不要轻易否定

在老师的潜意识里,有的学生或许已经被贴上了所谓的标签,因此当他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可能就会紧张,生怕他说错什么,对全班其他学生造成一种误导,在《品德与生活》课上这一点尤为突出,毕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学科。但是每个学生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作为教师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学生,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

记得在进行“冬爷爷在哪里”和“踏雪玩冰”两部分内容的时候,为了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笔者将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特别准备了一课时冬季安全教育的内容。为达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笔者精心准备了课件,将各种冬季安全教育的内容都放进课件,并通过视频、动画、数据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加强对冬季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能够使他们记住这些知识,保护自身的安全。在快下课的时候,教师询问学生在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说的都很好,当叫到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孩子时,他眨了眨眼睛,认真地说,“老师,我们喜欢玩雪,可是每次下雪老师都不让我们出去玩。”老师一愣,全班同学也一愣,很多同学的眼睛里出现了赞同的目光。

面对这样的另类声音,教师冲他笑了笑,“这个小朋友说的一点错都没有,我们每个人都喜欢雪,都喜欢到雪地里去玩,但是如果没有老师,同学们一开心可能就会出现无意伤害到别人的情况。即便是在家里,也要在父母的陪同下才能出来玩雪,同学们说对不对啊?”全班一起回答“对!”“刚才这位同学,你说对不对呢?这个孩子也点点头,说“对!”并发出了会心地微笑。教师在处理这个突发事件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自尊心,没有将其一棍子打死,而是逐渐引导,让他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要善于挑战生活,提高应变能力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在课堂上是随时发展变化的,他们的思维也是各异的。有时候,我们为了节约课堂上的时间而忽视了他们出现的不同的声音,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教师缺乏应变能力的表现。对于学生而言,正是因为他们有了思考才会出现与众不同的声音,而这些有时候完全可以成为课堂上的有利资源,像上面列举的两个实例就是很好的说明,而这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案《春天的种植》时,课堂上通过教师准备的课件给学生演示了整个种花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只是一个“看客”,他们掌握了种花的全部步骤,但是并没有经过具体的实践,而实践是学生对生活体验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作为教师课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家之后每人按照种花的几个步骤去亲手种一棵花,一个月后将种的小花拿到学校来进行展示。所有的孩子都对这项活动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回家之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开心地种下属于自己的小花。当一个月后,他们将这颗小花带到学校进行展示的时候,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此起彼伏的另类声音:老师,我的小花只长叶子,不开花;老师,我的吊兰不用种子;老师,我的小花至今还没有长出来,妈妈说是种子坏了……对于这些另类声音,完全是学生在进行亲自体验后的真实感受。需要教师要具有教育机智,善于利用、合理利用课堂上出现的另类声音,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将品德与生活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收获精彩、促进每个学生进步的美好过程。

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尤其是品德课堂,由于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因此会经常出现一些“另类声音”。而对这些另类声音的妥善处理,既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教育智慧,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重视课堂上的另类声音,教师就能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敢说、愿说,培养学生的自信。试想,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另类声音”予以否定,看似是在维护教师的权威和尊严,但是这样的课堂泯灭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只有在我们的课堂上允许学生另类声音的出现,教师运用教育机智合理利用这些另类声音,我们的课堂才会活跃起来,学生才能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上一篇: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多种教学探讨 下一篇:浅谈口语交际课程目标在小学语文设计中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