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文献的整理理论与方法

时间:2022-08-19 05:42:14

中国古籍文献的整理理论与方法

摘 要:中国有几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延绵不断的历史,历代形成的古籍之丰富举世无匹。为了使古籍和古书中涵容的古代文化能更好的传播,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整理。系统的介绍古籍文献的校勘和编纂方法以及基本要求,为中国古籍文献整理工作提供依据。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古籍文献整理也越来越多地依靠计算机,只有采取更现代化的水平,中国古籍整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为现代科学社会的文化繁荣服务。

关键词:古籍文献;整理;校勘;编纂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35-03

从孔夫子整理六经以来两千多年,不知多少学者孜孜从事于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从一代又一代的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学者们逐渐地将古籍整理实践加以概括总结,对古籍文献整理中的各种规律进行研究。

一、古籍文献整理的指导思想

古籍管理是一项学术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人们更好地阅读研究古语文章,从而促进古代文化传播。孔子删定《诗》、《书》、编制《春秋》,是为了宣扬儒家的思想,实现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宋朝的理学家注经,是为了印证与宣传道学的理论。清朝修四库全书是为了实现文化专制,统一思想,泯灭汉族的民族意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

我们时代整理古籍同样是为现时服务,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实现现代化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吸取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但首先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整理古籍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是人们能更好地阅读研究祖先留下来的丰富古籍,从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营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古籍文献整理应当遵循的总方针。古籍整理工作者有义务通过自己的整理工作向广大读者介绍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有义务尽可能地帮助读者分辨精华和糟粕。这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实现:一是选题,二是整理的内容。

中国现存的古籍有十多万种,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整理,而必须有所选择。选择的原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在实行这一原则的时候绝不能简单化。古籍整理的选题应以是否有价值或价值大小做标准,概括为以下五类:

一是学术价值。这主要是指古代哲学、史学、语言文字学、文学、艺术、教育学、政治学、军事学、科技、宗教等等各个领域的学术著作,它们反映了古人在学术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思想、主张和达到的成就。

二是文艺价值。这是指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

三是资料价值。这类著作大多是述而不作,主要以记录或收集资料为己任,包含较大的信息量,可以为后人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很多史书、总集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此外像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甲骨刻辞、帛书、简牍之类的出土文献,他们之中,有的本身就很有价值,有的在当时未必有多大价值,但对后人来说,它们是当时人的原始记录,是新发现的古籍中未有记载、未经后人加工或篡改的第一手材料,而且时代久远,因此即使是残篇断简,一鳞半爪,也弥足珍贵。

四是教育价值。集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等方面的价值。

五是实用价值。指古代科学技术中有的现在还可以使用或可供参考者,如医药学著作之类。

除了选题以外,该还可以通过整理内容来体现批判继承的原则。古籍整理必须坚持客观性的原则。第一是不能篡改古人原著。二是不能歪曲古人原意。

古籍整理的另一条指导思想是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为现实服务,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服务,归根结底也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为读者对象服务的问题。由于读者对象不同,就决定了整理的课题、方式、内容甚至文笔等等也应当有所不同。在整理方式上就可以考虑采用标点、注释、今译、选编等方式。

二、古籍文献的校勘

(一)古籍文献校勘的方法

1.对校

对校法,也就是版本校,这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在做版本校之前要对所校之书曾有的和现有的各种版本进行调查研究。弄清著者或编者的生平,本书著作、编纂的起源和经过,最早版本的情况,后来有过哪些版本,现今还有哪些版本,各本的大致情况如何,各本之间的关系如何,前任对各本有何评论,等等。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初步确定工作底本,寻找校本,不致造成重大的失误和遗漏;也有助于在校勘的过程中正确地判断各本文字的是非、优劣和真伪。

2.本校

按本校法即“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采取本校的方法以本书前后互证,选择其异同点,进而知道其中的错误之处。

3.他校

他校法,是以他书校本书,凡书中采取前人书籍做参考的,可以以前人之书校之;有被后人所引用的,可以以后人之书校之;有被同时之书所载录者,可以以同时之书校之。

用他书校本书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古人引用前人之书并不严格,往往不是一字一句照录,而是时有增删改动。因此,在使用他校法时决不能轻易撰他书改本书。此外,他校所用之书,其版本必须是善本,否者以误校误,其误愈甚。

4.理校

所谓理校,就是通过推理以校正讹误。所谓“理”,包括文理、事理、义理;而文理又包括文字、音频、训诂、文法、文例、文体等等。

(二)校勘古籍文献的基本要求

校勘古籍文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除了要掌握古书讹误的一般规律和校勘方法,还有几点基本要求值得注意:一是要有广博的知识,二是要有严密的方法,三是要有审慎的态度。

1.广博的知识

古书中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容易发现并改正其中的文字讹误。所谓广博的知识,主要是指古汉语语文知识,古文献学知识,古代历史、地理、文化知识。

不但要懂得古汉语语文的普遍规律,有时还要懂得各个时代语文的特殊规律,才能校好那个时代的古籍。

2.严密的方法

校勘古书,要发现和改正一般明显的文字讹误也许不太困难,但要校得很精确,就必须搜寻充分的证据,经过严密的考证,才能做出的正确的结论。在实际校勘中,经常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四种方法使用,就可以使证据更为充足,判断更为准确,从而减少失误。

3.审慎的态度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意思是说,校书必须慎之又慎,大凡校勘的结果,无外乎四种情况,一是不可不改,二是可改可不改,三是疑不能决,四是必不可改。第一种是确知其误、不可不改者,当然要改,但必须注明原作者。第二种两者皆通,最好不改,或列出原文。第三种怀疑某字有误而不能肯定,或肯定有误,而不知为何者之误,可注明存疑,不可率意轻改。第四种是原文本不误,更不能以不误为误而妄改。

三、古籍抄纂

(一)古籍抄纂的功用

所谓古籍文献抄纂,就是本着一定的宗旨,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惯例,抄录古籍原文,编纂成书,此种抄纂实质上是在不改动原文的情况下对古籍文献进行某种形式的改变,包括选编、节编、摘编、合编等等。古籍文献之所以需要抄纂、改编,是由于以下情况:(1)中国古籍文献数量巨大、现存者大约在十万种左右,人们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条件有限,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阅读。即以一部书而论,有的书上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人们很难全部通读。(2)各种古籍的质量和价值并非一律。有的是精华,有的是糟粕;有的重要,有的不太重要;有的写得好,有的则写得不好。即使在同一部书中也会有上述情况。一般读者只需要读其中较重要的、较好的部分,而不必全部阅读。(3)古籍中记载的材料,内容十分广泛,而又十分分散,或散在很多书中,或散在同一书中很多地方,读者想要查找某个方面材料,非常困难。(4)有的古籍虽然写得很好,但限于体例,其内容割裂零碎,不够醒目或缺乏可读性,因而影响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与效率。

由于以上种种情况,为了使读者能更方便地阅读最需要阅读的古籍和古籍中最需要阅读的内容,查找古籍中需要查找但又很分散的、很不容易查找的材料,或者为了提高原书的可读性,就需要通过抄纂古书文献作为某种形式的改编,将古籍中最重要的、最精彩的内容挑选出来,分散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式集中起来。

(二)古籍抄纂的方法

抄纂古籍要从为读者阅读与研究提供最大方便的目的出发,根据不同的古籍文献和古籍中不同材料的性质,选择或者创造最适当的方法与方式。由于抄纂的目的与具体做法各有不同,古籍抄纂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选编、节编、摘编、类编、全编、合编、改编。这几种抄纂方式彼此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割的,往往相互通用,并且各种抄纂方式要与其他古籍文献整理方式相互配合。

(三)古籍抄纂的要点

在古籍抄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选题需适当,体例须合理,搜罗须广博,选材须精当,录文须准确。

1.选题须适当

古籍抄纂成败优劣的首要关键在于选题是否适当。而选题是否适当,主要看是否有价值,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有创意。选择一个项目首先考虑是否有用。例如康熙中编《全唐诗》,这个选题就具有重大价值。

2.体例须合理

著书都需要有一定的体例,抄纂古籍文献也需要有体例。体例就是抄纂的规则,它体现出抄纂者的宗旨。其中包括抄纂的方式,收录的范围,选材的标准,编排的原则,版本的选择等待。在所有这些方面,首先是要合理,避免体例不当;其次是要严谨,避免体例不纯。

3.搜罗须广博

这主要是对类编、全编而言。这几种抄纂方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使研究者免于四处搜寻之苦,因而其价值即在于博与全。搜罗广博还指搜集的资料中有很多出自一般读者难于见到的稀有的书或稀有的版本。

4.选材须精当

选材精当不仅仅是对选编、节编、摘编的要求,也是对类编、全编的要求。选材要得当关键在于选录的宗旨与标准要正确。选录标准是否正确,可以从思想性、艺术性、重要性、代表性、针对性来衡量。

四、古籍文献整理手段的现代化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古籍整理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如将古籍文献排成缩微胶片保存,将古籍复印后出版。它有效地改善了古籍的保存介质,使古籍文献能更长久地保存,更方便地传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古籍排版、文献扫描、古籍光盘、古籍网络数据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利用计算机校勘、标点、翻译古籍文献,将变成现实。

(一)计算机与古籍文献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古籍文献整理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其整理对象是少有人问津的纸堆,整理者必须是勤劳而又饱学的专家,整理方法则是从搜集资料开始,然后将资料归类,最终对资料进行标点注释等。

计算机科学和古籍整理是两个不同门类的学科,但二者是可以合作的。古籍整理借助于计算机,可以尽快驶上信息高速公路,填平古代和现代之间的鸿沟,使祖先的文化遗产更直接地服务现实社会;计算机通过对古籍的处理,可以开拓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大展身手。因此古籍整理手段的现代化需要人和计算机密切合作。合作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古籍整理专家和计算机专家合作,各展所长;二是古籍整理专家掌握计算机技术,自己设计应用程序。

(二)计算机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

目前,已经有不少古籍整理专家在学着使用计算机,有不少古籍整理研究所,利用计算机实现了办公现代化,在人事档案的建立、成果管理、课题申报、图书借阅,甚至是成果的打印出版等方面,都采用数字化管理。计算机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办公手段现代化的问题,而且还实现了古籍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即用计算机来处理、研究古文献。它们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基础工作的研究,包括对古籍整理适用的字库、操作平台、输入输出、校对工具等等的研究。其次,是对通用系统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古文献处理系统拥有45 000字的字库,已为《全唐诗》数千万字的古籍建立了数据库,可进行字句、作者等多项检索操作;北京师范大学的古籍整理专用平台正在加紧研制,古籍整理数字化的支撑环境可望得到较大改善。二是具体应用研究,应用研究的范围较广,涉及古籍管理的,主要是针对专书专题而开发的检索系统或研究系统。例如北京大学计算语言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合作研制的《全宋诗》研究系统。借助计算机技术编制打印古籍文献索引,包括书目索引和专题索引,还有古籍文献出版的电子化。

参考文献:

[1]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Z].

[2]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6.

[3] 朱崇先.少数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9.

[4] 郝润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5] 王立清.中国古籍数字化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1:5.[责任编辑 王玉妹]

上一篇:沥青道路裂缝产生原因与维护技术 下一篇:绵阳市城市道路粉土路基换填深度的计算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