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究

时间:2022-08-18 02:00:33

儿童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究

【摘 要】本文阐述了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状况,笔者观察儿童绘画中所蕴涵的思想,以及怎样通过儿童绘画帮助小学生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儿童绘画心理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学生的绘画作品也是孩子们心灵的窗户。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心理意识状态的不完善,会毫无遮掩的表述自身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加上孩子语言表述的匮乏,他们会自然的涂鸦于纸上,就此产生了儿童绘画。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与活动,是学生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于是有人提出了儿童绘画心理。

一、儿童绘画心理的概述

(一)儿童绘画心理研究的历史

心理学家在二十世纪初就注意到儿童绘画能力与儿童自身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儿童绘画除了可显示儿童的心智发展年龄,更是人格物质与动作发展的关系指标,有着丰富的心理内涵。得益于当时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以及S.弗洛伊德(S.Freud)和荣格(Jung)对艺术作品、象征物和人格之间的内部联系表现出的兴趣。

(二)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状况

儿童绘画心理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根据儿童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把儿童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

1、 初级阶段(1-2年级)

这个阶段儿童的学习方式是以游戏为主的,转为以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

活的开始。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想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因而教师在辅导时应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发不了儿童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这无疑会中断他们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并且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2、 中级阶段(3-4年级)

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

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所以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的。

他们无法解决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3、 高级阶段(5-6年级)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抽象思维方面已得到了很大发展,爱好绘画的学生此时

热情更高,常规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教师就要对这阶段的学生进行区别教育,除了传授课堂知识,在课外还要系统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

二、儿童绘画的个案心理分析及建议

据精神科医师研究分析:在儿童游戏与绘画中,可看出他们的动作发展、情绪反应、人际关系等重要指标。如自闭症儿童很喜欢画重复的东西,像不断地画圆或迷宫。心理学家说,儿童绘画可以看出他们的个人物质指标,画中缺乏人物,可能就是人际关系欠佳的警讯。由此可见,儿童绘画中的图象表达正是孩子们的意象,并且画面中的意象比梦境更具有象征性。

通过对儿童绘画画面中意象的觉察、体验、调整,能看到其“内心世界的组成部分”,还能对绘画者的心理成长与心理整合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就日常教学中,针对个别学生的“涂鸦式”绘画进行分析。

(一)缺乏细微观察型

案例一

作 者:默默

作品描述:作者的画中线条流畅自然,层次清晰,出现了绘画区域,同时出现了事物的大致轮廓。

心理分析:作者逻辑思维清晰,对事物观察积极,但缺乏细致,对事物探索的主动性不强,缺少耐心,做事情缺乏毅力和恒心。

建 议:多引导孩子对自然界事物细微的观察。多给予孩子做事情的反复性,多给予孩子做事情的时间,表扬孩子要具体到的事情上。

案例二

作 者:豪达

作品描述:作者的画中线条自然流畅,线条连续性强。

心理分析:作者思维自然流畅,心里自然轻松,但对事物缺乏细微的观察。

建 议:多和孩子去深层次的关注事物和理解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让孩子多关注丰富的自然事物,刺激孩子探索自然。孩子的抗压能力强,多去挑战新的事件。

(二)缺乏丰富的想象力

案 例

作 者:双双

作品描述:作者的画中线条自然,点状线清晰。

心理分析:作者自控力强,做事谨慎,思维清晰、简单、利落,但孩子缺乏丰富的想象力。

建 议:多给予孩子新奇的自然事物和神奇的自然现象,多刺激孩子去创造和

想象,丰富头脑中的事物印象。

(三)缺乏耐性型

案 例

作 者:晨晨

作品描述:作者的画中线条连续性强,急速的曲线多。

心理分析:作者自控力强,逻辑性思维欠佳,对自然事物的关注和理解缺乏耐性。

建 议:多给予孩子自然轻松的交流,和孩子去自然界中快乐的玩耍,减少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和限制,让孩子自己做事情有更多的开始、中间、结尾的过程。

(四)情绪不安,宣泄型

案 例

作 者:依依

作品描述:作者的画中以射线条为主,辅以几条自然流畅的曲线条。

心理分析:作者精力旺盛,用笔控制力强,有意识的表述内心的情感和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不能顺利地向外界宣泄,内心烦躁、不安。

建 议:给予支持、鼓励,以假装游戏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使之情绪自然地向外界宣泄,让孩子内心得以平静,加强孩子对外界的探索。

由此可见,所有的真实的课堂生活,都处于一个复杂、不确定、不可预测的状态,会给上课教师极大的专业挑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孩子的乱涂乱画,很多符号都在传达一种信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敏锐观察、认真解读、沟通谈话等,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心理与需求,为其成长提供帮助。

三、 通过儿童绘画帮助孩子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内心世界

通过以上一些具体的案例,我们从画中发现了儿童心理上各方面的问题,那么,如何通过绘画来改善孩子,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富有生机的内心世界呢?

(一)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毕加索曾经说过:“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后来我花费了很多年来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画画。”看似混乱的色彩和线条,在儿童眼里却是充满魅力的!他会告诉你这是某人在跑步,一只青蛙或是一团燃烧着的烈火。

孩子的想法是最原始的,他们没有太多格式的限制,也没有技法的约束,他们就是画自己所想,画自己所见,对他们而言,画画没有目的,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延伸。他们总是用坦率的画笔记录着生活和梦想。教师不能无视儿童为主体的教育,更加不能扼杀了儿童天然冲动的创作,让这种冲动的、富有乐趣的绘画方式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

(二)让孩子勇敢去画

“我想不出来画什么?”欠欠握着一把彩色笔,看着空白的绘画纸,固执的宣称自己就是不会画!

随着孩子的成长,为什么越来越不会创作了?为什么低年级学生说:“我能画,我想画了!”高年级学生却说:“老师画什么?我不会画,老师能不能给我画个样子。”

孩子在绘画时往往习惯画自己熟悉的、画过的形象。很多时候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学习发展的。在儿童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儿童会经常遇到自己以前没有学过的内容,有的儿童就可以顺利地开始绘画,有的就会说出:“我不会画”。说的“会”和“不会”主要是指能否顺利地开始绘画活动。“会”的孩子也不一定就能完成的很好。积极主动、勇敢地接受新授知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说“不会”的孩子也未必就是真的画不出来。

(三)读懂孩子的画

孩子的绘画作品就是了解孩子的一扇窗户,是一把激发儿童学习与成长的钥匙。其实一眼是看不出来的,只有通过和孩子交流和细致的观察才能了解到孩子的想法。

1、 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是复杂的不是单纯的,它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需要面对的自我挑战。由于情绪的表达对儿童而言是个抽象概念,无法用口语说明白讲清楚,因此藉助绘画来表露情绪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渠道。

例如:十岁以前的儿童,会用具体的一张脸表达出各式的喜、怒、哀、乐等五官表情;约在十岁以后,才会以身体部份,如手、脚部位的不同位置来表现情绪的互动关系。

以颜色来说:因为颜色的表现和情绪上的表露是互相连结的。但在二至四岁处在涂鸭期的儿童而言,他们是没意识到颜色的选择,拿起手边任何颜色的笔,就开始作起画来了。

以大小尺寸来说:重点是人物的大小比例,这暗示了自我形象的象徵,是自大或自卑,是安全或不安全,是满足或不满足,是接受或逃避等。

以作画过程来说:在绘画过程中突然回忆起过去的心理创伤事件,而停滞下来。这反映了儿童的强烈情绪,教师可从中理解其绝望或害怕的对象,以进行更为有力的介入。

种种儿童情绪的细节对解读儿童作品都是有意义的。儿童绘画给儿童的情绪开了一扇窗,凭藉这个出口,使儿童的心理成长愈加成熟。

2、倾听孩子讲述他的作品

与孩子谈论他的作品,倾听孩子对绘画作品内容的描述,听取他们想表达的意思。

例如:在一次美术课堂中,我看见一幅儿童画,描绘一个小朋友在吃水果,一颗颗的牙齿表现得非常清楚,而且牙齿被涂上了红红的西瓜颜色。

问孩子:“怎么画上那么多牙齿?”

“不用牙齿能吃水果吗,要吃东西所以必须画牙齿。”孩子答道。

“那为什么牙齿是红色的?”

“西瓜很红,那牙齿当然就是红色的。”孩子肯定的答道。

而后,我陆续的发现了这一现象,为了表示在吃面包,那个嘴巴就被夸张的描绘下来;踢足球时,一只脚被拉得很长,直接踢进了球门等等。

因为孩子受表现技术的限制,有可能想表达的和最后的画面有很大的差异,我们最好能及时与孩子交流讨论。不仅要知道孩子在说些什么,也要观察他如何说这些事情,在语调、情绪是怎样的,以充分了解画面的真实意义。

3、了解孩子绘画的习惯

儿童的绘画习惯往往与儿童的性格特点有密切的联系。观察孩子的画画表现的是热忱、喜欢还是谨慎保守,有没有不断克服困难的勇气等等,是否充满自信还有害羞胆小。

例如:画画时,不论你给他们提供什么样规格的画纸,画什么样的内容,他们画在纸上的形象总是特别的小,特别拘谨,也就说放不开。

这一类型的孩子女孩居多,文静、细腻、画面干净,按部就班,没有创新。

对于这一类型的孩子,我想不能过于急迫地改变他们,对他们首先都以鼓励为主,比如说“你画得很认真,把你的想法加进去,我想要比老师画的还好”“你刻画的很细致,如果你把它画的大一些就更好了!”“把要表现的事物画大了,在里边添加细节的东西,这样画面才会生动,别人才会注意你的画”……逐渐引导他们改变原来的不足,多给予宽松、和谐的气氛。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点,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在全班面前表扬和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学生的画就会逐渐大起来。

我们只有读懂了孩子的画,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心理与需求,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才能让绘画心理教育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只有拥有很好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健康良好的性格,教育者才能很好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由画看人。通过绘画过程,让儿童感到放松,使他们的情感和压力得到宣泄;让他们的心理也由此变得更加健康。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心声。

四、结束语

儿童绘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它就像一面镜子传递着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幻想,事实也已经证明许多心理问题都可以在绘画中表露,我们应该细心耐心地观察儿童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更深层的东西,以便从中发现并且通过儿童绘画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一定的改善,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生机勃勃的内心世界!

【参 考 文 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晓庆.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严文华.心理画外音[M]. 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上一篇:案例教学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议高职概论课文艺汇演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