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时间:2022-08-18 03:23:19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学习内容中有六个重要概念,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了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生活情境中建立数感;二是在活动体验中发展数感;三是在比较估计中提升数感。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数感

在每学期的期末测试中,学生做填空题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爸爸的体重72(克)、妈妈的身高167(米)、教室门高2(厘米)……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答案出现,不得不令人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数学素养,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策略。数感是很抽象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感更是我们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在生活情境中建立数感

学生对数学是陌生的,但对生活是熟悉的。因此,建立数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知,特别是在教学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尽量把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引进课堂,学生会因为熟悉而感到亲切,因为亲切而产生兴趣,从而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内化和吸收。比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大数》这一课时,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本班人数入手,引出全校学生数以及全县小学生人数。随着数目的逐渐增大,学生就会感到惊讶—“哇,生活中有这么大的数呀!”感觉到以前学的一百以内的数不够用了,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当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形成后,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千”“万”的实际意义。如,感受千页纸有多厚、一千粒黄豆用什么装合适、估计会场人数等等。这样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丰富了它的内涵。

二、在活动体验中发展数感

俗话说:“孩子手指尖上跳动着的是智慧。”操作活动过程正是孩子对知识的发现、理解、内化和提升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要多为孩子提供操作、活动、体验的平台。比如,在教学认识“分米”“米”时,我们可以借助学具(铅笔、文具盒)、课桌椅、学生身体的某个部位(手掌、臂长、身高)等,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实物的长短;在认识“千米”时,可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走一走,感知一下100米有多远,走100米用几分钟,推算一下走1千米大约用几分钟?再想一想你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几千米;在学习重量单位时,可让学生亲自掂一掂、称一称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在学习时、分、秒时,让学生体验1分钟能干什么,一秒钟有多长等。通过这样数、量、掂、称、想、说、做、体验的互动态势,让数学充满灵性,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当然,教学中为孩子提供操作、体验等活动,课上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会多占一些时间,但学生会从中产生永久的记忆,它的背后却是一种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的数感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体验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三、在比较估计中提升数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特别在一些具有大数的情境中,估算甚至比精确计算更有用。所以,估算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

1.估算时一定要重视建立参照物

比如,估会场人数、估一页报纸大约有多少字、估一把瓜子有多少粒等,要引导学生分行、分列来估,或分块估出局部,再估整体。即把要估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几倍,估出大数是多少。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促进知识的消化吸收,使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逐步提高。

2.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想问题

数学知识的生命在于运用。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结合实际想问题,从多角度想问题的好习惯。比如,在解决有余数除法实际问题时,经常遇到“最多能做几套衣服?”“至少要租多少条船?”“怎样派车合理?”等问题。那什么时候需要把结果估大,什么时候需要估小呢?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比如,21人去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问至少要租几条船?列式21÷4=5(条)……1(人),这个结果如何取舍?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剩下的一人能不能丢下?能不能硬挤到别的船上?不能丢下,也不能挤到别的船上,因为船超载会不安全的,所以至少要租6条船。再如,“一块花布25米长,做一套衣服用3米,最多能做几套衣服?”算式是25÷3=8(套)……1(米),剩下1米布不够做一套,所以最多能做8套。实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进一法”和“去尾法”。解答这些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去讨论,从小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策略的合理性,从中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重视教材中的估算资源

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估的素材。比如,有余数除法试商、“生活中的大数”估实物的多少、猜数游戏、认识长度单位每次测量之前都要先估一估、计算时在笔算之前让学生先估一估它的结果等等。估算能够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非常有益,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这些现成的估算资源。

数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自然渗透。

参考文献:

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作者单位 陕西省平利县正阳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Story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学习策略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