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科研的有效形式

时间:2022-08-17 07:26:56

农村中小学教科研的有效形式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2-0033-02

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学校发展和教师素质提升的短板。围绕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活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村学校实际提出了改进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活动有效性的相关对策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教研活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外出学习:听时震动,事后难动

观名校、学名师、听名课是教师外出学习的主要内容,名师精彩的讲座,名校的校园文化,令教师们惊叹不已。回到单位,在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仿效名师、名校的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但没过多长时间,这些活动便悄无声息地结束。于是,激动的心复归平静,“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座梁”。耗资耗时的一次次外出参观学习,并没有给农村中小学带来所期望的变化。

(二)集体学习:一篇文章,读完了事

在某些学校,我们发现所谓的集体学习,无非是在每周固定的时间,由教研组长在报纸、杂志或网络上找一篇感兴趣的文章,组长读一读,教师记一记,读过之后,记过之后,集体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文章是好文章,它也许会在教师的心中荡起一阵阵涟漪,但那仅仅是涟漪,难以冲刷掉教师陈旧的观念与做法。

(三)听、评课:无关痛痒,泛泛而谈

新学期开始,依照学校的要求,每个教研组按照学校的要求,制定出自己的教研计划。而教研计划无非是某某日是集体备课、某某日是某教师的公开课。至于集体备课怎样开展,听评课怎么听、怎么评?听什么、评什么?这些活动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较少有人去质疑,去研究。评课者对主讲教师的评课更多的是泛泛而谈,久而久之,教师也就是失去了兴趣。听一节课、评一节课,就在学校的量化积分上多了几分,就完成了学校的任务,这成了大多数教师听评课的主要动机。这样的听评课是去专业化的,无论是对授课老师还是听课老师的帮助都不大。

二、建构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的有效教研形式

(一)学习促进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活动

学习是一种生活。对于教师来说,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教师才会杜绝“以昨天的知识去教今天的学生面对未来的生活”现象的发生。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可通过如下形式引导教师进行学习:

一是向同事学习。由于周围的同事与自己同处于一所学校,他们所具有的一些优秀经验更易于迁移。每一位教师可根据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薄弱地方,在班级管理、后进生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文教学等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向一些比较擅长的教师虚心请教。

二是向名师学习。名师的成长具有地域性、情境性。向名师学习,一定要考虑教师自身、学校本身的实际状况,不能一味地模仿。在如何学习先进的经验方面,苏霍姆林斯曾做过深刻的分析,“我觉得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我们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里来,为此,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土的土质情况,然后再来移植。应当怎样移栽呢?要连土一起移,不要伤根。而遗憾的是,有时人们却不是这样做。校长一听说某座花园的玫瑰长得很美,就对教师说,你们去看看,把玫瑰带回来,栽到咱们地里。于是教师就去观赏盛开的玫瑰,马马虎虎掘出一支来,把活着的根都砍掉,有时甚至把花枝也折断了,而这上面还开着香气扑鼻的花朵呢?这样移过来的玫瑰,没有多久就蔫掉了,枯萎了。”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外出学习对改变教师自身的帮助是有限的。外出学习不是照搬一切,而是学习其方法、模式中的理念。理念好比是太阳一样,给人类以阳光,滋润着万物生长,而不是给万物制定生长的方式。

三是向书本学习。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学习也需要一定的先行组织者,如果没有相应的先行组织者,教师的学习是无效的。自我学习是教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学习好似一块磁铁的磁性,自我学习的时间越长,磁性越大,学习效果越有效。如果一个教师平时很少读书学习,对一些前沿的教育理论不了解,想仅凭几次的外出学习提高自己,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反思、拷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激发自己新的想法和灵感,去改进当前的教学状态,提升自己。显然,这样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四是向网络学习。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有研究表明,被调查的30位全国知名的优秀教师中,有三分之二是各种教育论坛的版主,主持各种教育论坛,经常发帖、跟帖。网络学习突破了地域限制,可以快捷地向名师、名家学习,加快教师的成长[1]。

(二)评课标准推动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活动

鉴于教师在听评课中所出现的问题,学校要完善并构建符合新课程目标的听评课标准,以此去引领、去规约教师授课、听课、评课。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例,构建听评课的标准应考虑:学习态度是否主动、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方法是否科学高效等等。在标准构建的起始阶段,目标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某个时间段内(可以是一个月、两个月),以某一目标为重点,把该目标进行细化,分成各个子目标,使子目标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围绕着该目标去上课、听课、评课,并不断完善上课、听课、评课标准,在该目标完成后,教研组再对下一目标进行构建,这样循环进行,逐渐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听评课标准。

(三)研究引导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活动

研究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教学情境千变万化,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随处可见,这是中小学教师的有利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所遇到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时间长了,教师便丧失了问题意识,对问题的存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问题,现实中的问题依然存在,现状依然得不到改变,教师的教学水平依然停滞不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其问题意识极为必要。质疑一切,重估一切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对司空见惯的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怎样的课才是有高效的课?怎样的作业批改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怎样的教案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哪些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学校管理者也要反思,什么样的教案评价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当前的听评课是否有利于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怎样的评价制度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等等。有了问题,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就有了学习的方向,就有了研究的内容。鉴于此,学校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筛选出本学科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了问题,教师的外出学习、集体学习也就有了针对性、目的性,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大大提高;有了问题,学校就可以组织力量、集体攻关。这样,一个个问题浮出水面,一个个问题被破解,教师便在破解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学校也在破解问题中节节攀高。无数成功的案例表明,作为中小学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全部寄托在他人身上,教师需要主动发展。作为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去引导教师从事研究。以研究带动教师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我们应然的学习;以研究促进学校的发展,这样的研究才是中小学最需要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嘉毅、魏士军.影响中小学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分析——以30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为样本[J].当代教师教育,2008(3):32.

(作者单位:浚县王庄镇初级中学,河南,鹤壁 456261)

上一篇:系统论视野下教师共同体的集成教学 下一篇:开展有效讨论,优化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