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探析

时间:2022-08-16 09:27:43

当代大学“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探析

[摘要]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充分尊重学生,改变教学方法,并加强自身修养,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书 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00-01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否就是教书育人呢?我们一直这样做,但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

今天,社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的发展“首先应为发挥今天还有明天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的场所,教育过程是挖掘人潜力的活动。学校教育活动通过人(学生)与人(教师)的交往得以实现,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始终把学生摆在第一位。要从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出发,在思想观念等各方面进行更新和改进。

一、更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今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获取知识,所以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化身与惟一载体,教师身上的光环正渐渐消失。作为教师,应在心理上接受这种变化。与此同时,学生的地位正在“上升”,特别在高校学生缴费上学的今天,学生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还是消费者;教师从施教者、教学的管理者变成提供教育的服务者。如何把握和处理好“教育”与“服务”的关系,是今天教师要重新认识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只有从感情上关心学生,从心理上赢得学生,才能使教育有成效。其次要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的好坏成败不是由学校和教师单方面决定的。要让学生意识到教育过程中自身的主体地位。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和尊严上的平等性。这时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体现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则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施教者,教学具有双向性和协同性。平等也意味着教师应该更加理解和尊重学生,真心帮助和关爱学生。

二、尊重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

教师面对的是素质、能力、志趣、个性特征各不相同的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的基础是肯定。教师总爱说一届不如一届,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如今的学生仍然是经过严格的统一考试跨进大学校门的。他们具备了大学学习的基础,完全可以学有所成。我们应注意到当今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学生,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更加关注,也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与切身利益,对社会改革与就业、收入、成才、成功的关系有更多的思考,而这些也都是市场经济时代人人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应该说如今的学生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学生,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成绩平平,但对其他学科却情有独钟,我们应该创造条件,鼓励他朝所爱学科发展。

21世纪,学校教育不能压抑人的个性,要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让他有成就感。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主动、积极、合理竞争,勇于创新的人。

三、改变教学观念,进行研究性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任务似乎就是为了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于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晕忽忽。考试后,教师抱怨学生课堂上讲过的内容也不会做;学生呢,有的侥幸过关,于是养成了不认真学习的坏习惯,学习风气越来越坏;有的考试不及格,心理压力很大。此时,作为教师,应该反省自己的教学是否有问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如何提高授课质量和效率。大学课堂上能教给学生的是一般原理和知识,不可能也没必要大量地灌输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管理者,课堂教学应进行探究式教学,不能总是现成结论的简单展示。同时学生也不能只做记忆性学习,应在教师鼓励下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教师要习惯这种角色变化,不能把学生的质疑看成是对自己的挑战,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四、终身学习,提高师德师能

今天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师不仅要钻研业务知识,还要学习职业所要求的各科知识,如教育学和心理学。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的价值观、成才观都会发生变化,学生的心理也会随时代而变。不了解情况,师生关系不密切,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教师还要加强师德修养。“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因此教师应该谨慎自己的言行。空洞的说教没有效果,教师的“身教”重于“言传”,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工作作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拒绝浮躁与虚假,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重新思考和认识自己的工作,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要随社会发展而改变,为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对职业中专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如何在高职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