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地理朴实教学

时间:2022-08-16 12:18:08

高效课堂地理朴实教学

摘要

我们经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学识渊博。可见,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素质极其重要的表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部分地理教师对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过分依赖使课堂重形式轻内容,背离了教学的宗旨,导致了一批低效课堂的产生。因此,进行有效教学是当前地理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地理教学,高效课堂,朴实教学

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开放灵活,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样。然而金无足赤,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各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相互推行,与此同时对传统的优秀教学经验继承不够,对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过分依赖,对学科基本知识讲解不到位,大有形式冲淡内容,甚至是大于内容的趋势。部分年轻教师在课堂一味地追求热闹,动辄就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课件、漫无目的的小组合作讨论。这就是教学的“华而不实”。所以地理教学急需回归朴实,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地理教学回归朴实的必要性

(一)学生的学习需要朴实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所以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以学生为原点,只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起到促进的作用,否则盲目地把学生当作教学机器中的一个被加工品,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现代学生的一大特征就是学习能力普遍增强,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对学生的期望值比较高,这也滋长了部分学生骄傲自满的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研读浅尝辄止,对课后练习的解答与反思也不甚了了。从而产生了“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这样一种畸形的现象,这也就是很多家长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孩子很聪明,反应也很快,为什么成绩总是上不去的原因。

(二)教师的教学需要朴实

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常言道:“良师育英才,名师出高徒”。所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应该先于学生,只有教师的知识、技能、理论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才能引导、启发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部分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候存在一些问题。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课堂形式花哨,地理内容被淡化。教者一会儿让学生欣赏动画,一会儿做游戏……让人应接不暇。一节课下来,表面看来光鲜亮丽,精彩动人,实则是流于形式的低效表演。

(三)地理学科的特殊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结合地理学的特征,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是: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近年来,对部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错误理解,弱化了地理的味道。在这种形势下,地理课堂十分热闹,情境、讨论、游戏,甚至是话剧,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地理,或者地理成为了活动的背景,好像活动才是最重要的。在学科综合教学的道路上,我们的地理课也走了很多弯路。一些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科综合教学的内涵,从而把地理课上成了“四不像”。

二、地理教学如何回归朴实

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可以分为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阶段,规划对教师来说就是一个所谓的备课过程,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教学亦然。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只有既吃透课本又吃透学生,并且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地理教学活动。执行是具体落实,也是教学的灵魂,无论是教学手段的利用还是教学程序的设计,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活动不是纸上谈兵,只有通过真实的课堂才能将起到传递知识的作用;反思是对一次教学活动的总结,教师通过反思,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在今后做出更有效、更理想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回归朴实教学,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提高的需要。我们既要发扬优良教学传统,又要融合各种教学创新手段,将规范的课堂要求与发挥教学个性有效地整合,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作者:胡润润 单位:安徽省淮南市舜耕西路淮南一中

参考文献

[1]南阳.教至朴实品自高[J].教育文汇,2010(3).

[2]白絮飞.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徐辉.现代西方教育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4]丁来瑞.不可不防的“时尚”课堂[J].天津教育,2009(3).

[5]范颖.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备课策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15).

[6]周辉.小议高中地理课前导入技巧[J].新课程:地理学术,2011(9)

上一篇:成人高等教育与学历教育探析 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与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