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深刻影响

时间:2022-08-16 09:14:38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深刻影响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在逐年受到重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也在逐渐加大。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研究停留在问候、礼仪等表面差异上,较为肤浅。比如中国人见面会问吃了吗,西方人听到这句话只会纳闷:我吃了关您什么事?中国人见面时会夸奖对方胖了,表示营养好,会照顾自己,而西方人流行减肥,所以对这种问候方式很反感。

九十年代,研究进入到制度层面。如在商业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比较都有了长足进步。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对精神层面的深层文化差异比较则日显突出。研究发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两者价值观的最大差异所在。在西方,追求个人幸福是天赋权利。个人构成民主制度的基础。社会为个人而存在。而在中国社会,集体向来高于个人。“天下为公”意思就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集体利益。社会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始终要作为社会的一员存在,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的整体利益。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中,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个人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西方以人为本,中国以社会为本。西方强调独立,中国表现趋同。还有一些研究者通过谚语来分析比较中西的核心价值观。比如,Order is half life.(秩序或规则如同半个生命。)这句谚语来自德国,表明了德国人重视条理的民族性格。又如A single arrow is easily broken,but not in a bunch.(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这是一句汉语谚语,说明汉民族注重整体和整体的思维定势的特点。此外,有些研究者对宗教这种深层次的思想作了比较,结论也相当有揭示性。英美是基督教国家,奉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都是罪人。而只有通过信奉耶稣基督才能赎罪,死后灵魂进入天堂,获得永生。中国的宗教影响不大,但宗族意识强大,父辈只有在下一代的承袭中获得永生。所以男孩比女孩重要,因为一个家族的特征包括人的价值只能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得到体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的了解。英语教学中关于文化差异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以上尝试是必须的,成果也是可喜的。然而,笔者认为,英语教师除了介绍了解别国文化,更重要的是介绍本国文化。笔者主要立论于以下几大原因。

第一,这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以前,如果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交谈中出现误解或尴尬的局面,人们就会归因于中国人不了解西方文化所致。事实上,很多外国留学生除了会讲英语,对中国的文化同样知之甚少。俗话说,入乡随俗,这种文化上、语言上不平等的现象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事实上,正是这种对别国文化的一味遵从割断了交流链,因为真正的交流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互相了解的基础上的。其实这种心态非但不会让外国人敬重,反而会显示出自己的浅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更能得到外国人的喜欢和敬重。所以,英语教师应多教授中华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卑不亢,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第二,这是语言学习的需要。一则,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往往以母语为参照。语言学习是对两种文化的了解。在成人的学习中,这种转移是通过对比两者完成的。Stern认为,从我们熟知的关于母语的知识出发,从不可避免的迁移和干扰现象出发,把它们的存在看成是学习外语的一个前提。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比较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异同,逐渐有意识地完成从母语到目的语的转换,帮助学习者建立新的语言体系。二语习得是在文化对比中进行的,要对比首先要有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比较难以解释的英文现象如果和比较相似的中国现象进行类比,就会很明确。说明了母语对于目的语学习的重要作用。再则,母语对第二语言具有正迁移作用。通常,学习者的前结构,即他大脑里储存的知识容量将决定他理解接受第二语言的程度和速度。如果原知识对后知识起促进作用,就是正迁移;如果旧知识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就是负迁移。专家们认为,具有良好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同样,如果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在语言结构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际的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大。许多英语界翘楚都是在母语文化中造诣颇高的。比如朱光潜、林语堂、傅冲、许国璋等。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运用翻译、句型比较、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使母语和目的语的提高相得益彰,使它们发挥更大的正迁移作用。

第三,这是培养21世纪高级人才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的主体。大学英语教育面向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来自各个地区,学习各种专业,不乏很多以后要用到英语和外国人交流的学生,因此充分提高大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非常重要。21世纪是一个文化全球融合的时代,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民。加强母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质,在以后的交往中充分体现一个谦谦历史文化大国的年轻人的形象,可以更充分有效地介绍传播中国文化。同时,学生通过加强对本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立足于自身内涵,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提高个人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再者,各个学科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理科或工科生也要把研究成果表达出来,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多阅读本土文化读本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作文表述更清楚和容易理解。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操守,增强幸福感和成就感,使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也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得出自己合理和明智的判断。这将有助于学生在各个职业或研究领域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更进一步探讨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以消除文化交流中的隔阂,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这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也是英语学习的需要。同时,加强母语文化了解也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展现青年人风貌的需要。

上一篇:艺术类院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图示认知理论研究 下一篇:简论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