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

时间:2022-08-15 04:27:25

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

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活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273-02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1.随着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前提标准以及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 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4.9%)、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17.5%)和心理素质教育(17.5%)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 34.8%,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8.8%)、操作技能(25.9%)、基础知识(4.6%)等之前,位列首位。”

2.在大学阶段,对人际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大学生们,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理想的工作,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如何对待社会交往的问题上,应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社会交往活动太多,对象太杂,频率太高,认为“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关系也是生产力”,抱着这样的心态,盲目交往。结果,毫无选择的社会交往严重影响了学习甚至使自己染上了不良嗜好;另一种是社会活动,社会交往过少,“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管埋头读书,注重了书本知识的积累,却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大学生要善于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培养自己的亲和力,掌握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同时,社会毕竟是复杂的,思想单纯,阅历不深的大学生们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谨慎交往,以免上当受骗。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成因的透视

1.基础德育教育薄弱。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而德育内容严重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忽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当代青少年的强烈冲击,仍然满足于大而空的道德说教,所以就出现了一个道德认识水平较高的人会很少甚至几乎不表现出任何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学校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总称。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立场、观点和品德,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有用人才。

2.网络时代的冲击。网络具有快捷、互动、虚拟和实用性等特点,使大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下接收、传播信息和知识,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无疑,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网络本身的特点对大学生具有巨大诱惑力。但是,由于大学生相对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有些赌博性质的网络游戏又使得大学生玩起来上瘾,从开始的偶尔去网吧玩玩,发展到后来的欲罢不能。研究显示,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往往性格比较内向、自卑、忧郁、敏感、不善于交际和叛逆等人格特征。

3.自身修养的缺失。环境是影响人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环境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不好的环境就会给青少年提供受腐蚀的、以致走向犯罪的条件。周围不良条件的影响,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不良社会环境的侵蚀;第二种情况是青少年相互间的侵蚀传染。从各种事实也说明青少年的周围生活环境,平时接触的各种人和事,都是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构建大学生和谐、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的对策

1.注重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增强自己的人际关系交往意识,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大学生的需要,更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应当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度过美好的大学时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真诚原则、尊重原则、互利原则、信用原则和相容原则,这样才能被更多的人信任和接受。并且在生活和与人接触中不断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要以己之短去比人之长,而是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学会“静时常思己过”,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符合实际的自我认识与评价,才会增强自己的信心,才有可能克服不必要的自卑心理。

2.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交往心态,理性利用网络。一般来说,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来说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是积极影响,有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交往结交了许多朋友,获取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开拓了思路,使自己获益匪浅。另一方面是消极影响,有的大学生患上了网络人际依赖症,他们将虚拟当做了现实,过度热衷于网络交往,过分迷恋在网络上产生的友谊或爱情,并幻想用这些虚拟的人际关系取代现实的人际关系。他们与周围的人没有共同语言,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出现自杀意念和行为。还有的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交往时受到不良影响,在网络空间里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为,全然丧失了道德良知,责任意识淡薄。为了消除网络交往的消极影响,同学们要学会充分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不在网络上无谓地消磨时光,只有“进得去,出得来”,才能使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在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中健康成长。同时,要具备必要的网络伦理知识,培养道德自律意识,正确把握网络人际交往。

3.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1)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提高认识大学生要努力提高个人的素质。可以开设社会心理学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课程,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向学生渗透这方面的教育。通过充分的宣传,向学生宣传人际关系的知识,注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去理解和认识人际关系。努力将家庭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全面性和整体性。可以定期邀请专家来校开展培训讲座,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向学生介绍与不同人群相处的经验,如教授必要的校外交往技巧,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等等。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以防止他们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等。(2)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应变能力。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一种必要能力,应变能力又是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赞美,是人际关系的剂,它可以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但必须恰到好处。若在人际交往中,尽说肉麻的恭维话,则会令人心生轻蔑、厌恶,并不利于人际交往。实事求是地、适当地赞美对方,可以创造一种热情友好、积极热烈的交往气氛。赞美可以获得对方同样友好的回报。如果能够满足别人人性的渴求,懂得赞许、善于赞许,那么你将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理解力、有吸引力的人。但人际交往中的过度恭维,却令人难以入耳,不但降低自己的人格,而且得不到对方认可。用积极、肯定、支持、建设性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们,善于发现并赞美别人的优点,必要时适当恭维一下,愉快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当被触伤感情后,仍能心平气和地交往。触伤他人感情后,能及时向人道歉。当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见解时,不必强迫他人接受或感到烦恼。自己有错时,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交谈时让别人把话讲完,再表达你的意见。面对不同的人和事,要用不同的解决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做事才能更圆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张伟群.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徐华,周忠.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6.

[3]王丽萍.论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J].许昌师专学报,1997,(3).

[4]梁胜.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与对策[J].文教资料,2007,(11).

[5]刘本荣.大学生人际困扰与网络依赖的相关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6]赵凤娟.大学生人际冲突应对教育浅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62.

上一篇:孔子教育思想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下一篇:组织社会学中的社会学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