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多元论思想与摄影的多元化发展和教育

时间:2022-08-15 12:19:30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多元论思想与摄影的多元化发展和教育

创新的结果是多样性和多元化。“早在公元前800年的春秋时期,史伯就提出了‘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的思想,这可看作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最早的多元论思想。”所以,“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多元论主要体现在关于美的多样性,审美主体的差异性,创作风格的多元化以及对创造性的倡导等方面。”从刘勰的“八体”到司空图的“二十四品”,到黄钺的“二十四画品”。讨论的都是艺术作品多样化问题。清代美学大师叶燮也提出“诗无一格,雅无一格”的命题,为艺术风格多元论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中国古代美学家对多元艺术风格的欣赏,鼓励艺术家从事多样化的艺术风格的探索,倡导艺术家的独创性。中国传统美学的多元论推动了美学和艺术的发展,具有历史意义,对于今天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予当前的多元化艺术主流是具有指导作用的。

在摄影发展的今天,已经不能满足于过去的形式了。摄影手法、器材、观念都在日益突变的现时代,更要求摄影教育向多元化发展。

首先就新闻摄影来讲,多元化是近些年中国摄影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趋势。在吕德一、孙京涛合写的《打造一支多元化的新闻摄影队伍》文章中指出:“以读者为中心、以传播效果为指标的视觉革命,已经遍及几乎所有的平面媒体,成为平面媒体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报纸传播效率提高的同时,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在改变,通过直观而明确的图像获得信息,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同时,读者的‘读图能力’和‘视觉修养’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不仅需要传递信息的图像,而且需要更多‘有韵味’的新闻照片。”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也就要求新闻摄影需从全方位提高质量,打造一支多元化的新闻摄影队伍以供读者需求。通过《大众日报》的新闻摄影队伍的实践证明,采用“人尽其才,各擅其长”的策略,充分发挥个人职能,获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进展,必然需要进一步的创新,保持多元化发展,以适应时代之需。在我看来,这可以从传统美学当中去寻找灵感,把握住精神实质,去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获得有益的资源。

其次,我国新纪实摄影的出现。此流派萌发于美国一些前卫摄影家。1966年,美国摄影界出现并流传一些被艺术评论家N·里昂斯(N·Lyons)称之为“社会风俗画”(SocialLandscape)、具有探索性质的、纪实性摄影作品。隔年,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名为“新纪实作品”的摄影展览。该馆摄影部主任J·萨考夫斯基(J·Sakovski)在展览前言中这样评述∶“这些摄影家本意并不在借作品发表自已的社会宣言,只是想藉社会生活本身拍摄出刺激、冒险、具有革新精神的影像来。”随后,这些观点转变成摄影思潮,摄影史学者对其进行评述时,冠以新纪实摄影的称谓。此流派的摄影作品呈现出冷眼旁观的态度;既没有审美判断也没有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但是,经过我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已经发生了变化。

已故摄影家赵铁林,被视为中国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也是最具争议的代表。他把镜头和笔触都直接面向中国当代的底层社会——流浪儿童、风尘女子、贫困的艺术家和平凡百姓等,出版过多篇著作。针对他所拍摄的反映风尘女子生活状况的系列图片,著名策展人那日松曾对他做过专访,问及拍摄目的时,赵铁林说:“我的立足点非常明确,我是从‘人性’的把握上,不是从她们所从事的这一职业的深与浅、对与错等某一个具体事件来判断她们的是与非,而是从她们生活境遇上来综合反映这个时期的人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我并不是要反映她们的职业特征,我拍摄的中心是要反映她们的生存状态。”他的作品中没有特别的摄影技巧,也没有刻意华丽的表现,所有镜头都极其朴素,甚至有些透出简陋,呈现那些女孩子们或朴素、或天真、或妖艳的脸。从他在这些关于“小姐”的照片和文字里,呈现的是赵铁林的悲悯之情。他的作品“超越了同类作品的窥私情节和居高临下的姿态,从而进入到一种单纯而真诚的叙述层面。他不断地叩问摄影作为媒介可以观看的底线,也不断地纠正拍摄者对于拍摄对象的判断尺度。这些社会意义,早已超越了形式感摄影的框架。”

赵铁林的作品不像传统纪实摄影那样,有严谨的构图、用光、摄影者的个人印记。是朴实无华的,甚至有人说“毫无美感可言”,但正是这些“毫无美感可言”的视觉图像,真实的展现了城市边缘人的真实生活,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对摄影艺术表现形式的拓展。这对于促进我国摄影艺术的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现如今,摄影对于我们来说,已不陌生。摄影被看做是世界语言,在没有文字说明的情况下,不同民族的读者一般都可以通过作品的光、影、色、形来读懂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粹,是民族特色的象征,也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美学,更是我国古代艺术家和美学家对灵性安顿的体现。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的众多问题中,有三个问题十分突出,一个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儒家美学在这三个问题上都对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而对于一种信息的载体、情感传达的媒介——摄影来说,也可以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借鉴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及方法,构建中国特色的摄影理论体系,定位发展方向,寻求多样表现的途径,以促进我国摄影教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和繁荣。当然,需要辩证的借鉴,解析其中的奥秘,考察有效的方法,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中国摄影以民族的姿态,走进世界摄影文化之林。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东方艺术之精神。亦需我国诸多的摄影人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上一篇:即兴舞蹈与幼儿舞蹈教育浅析 下一篇:新课改与高中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